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一百一十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公元前617年,鲁文公九年,兔年(癸卯年)。这一年,周顷王到处“乞讨”葬老爹周襄王,天子颜面扫地;鲁文公夫人出行告于太庙,鲁国内宠废礼;掌权者赵盾滥杀大夫排除异已,晋国自毁栋梁;楚穆王北进中原亲鲁伐郑,晋国文武并举。两强相争的国际社会,晋国明显在战略格局上低楚国一个层次。晋国主幼臣专,“霸志”已弱,争权夺利却已是严酷现实,没有理想,没有奋斗,没有仁德,没有情怀,晋国处在下行通道。楚穆王雄心勃勃,“霸志”正盛,楚国上下精诚团结,战略意图很明显,按照祖宗既定的“北进中原、称霸诸侯”的方针,为伟大的“楚国梦”而奋斗,楚国在上行通道。《尚书·周书·周官》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努力。“霸志”,是晋国的硬伤,却是楚国的雄心;“霸功”,晋国逐渐懈怠,楚国却砥砺前行。

        “九年,春,毛伯来求金。夫人姜氏如齐。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晋人杀其大夫先都。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夏,狄侵齐。秋八月,曹伯襄卒。九月癸酉,地震。冬,楚子使椒来聘。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葬曹共公。”

        孔子老先生用113字记载今年14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楚人伐郑访鲁,娴熟地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向中原发展。

             (一)

           “九年,春,毛伯来求金。”

        鲁文公九年,春季,周王室大夫毛伯来请求办葬事的钱。

        去年周襄王挂了,到现在还没安葬呢。周王室估计是实在太穷了,没钱办丧事,所以新上任的周顷王想到一个办法:乞讨。派大夫毛伯来要钱,这是何等的低三下四啊。《春秋穀梁传》直接说,要车还可以说得过去,要钱就有点过分了(“求车犹可,求金甚矣。”)。《春秋公羊传》说,“王者无求,求金,非礼也。”继承了周文王的体制,就应遵守周文王的法度。周文王的法度是对诸侯无所求取,他却求取了,所以要谴责他。

    周王室衰弱如此,自顾不暇,何以令诸侯、养苍生?

            (二)

           “夫人姜氏如齐。”

        鲁文公九年,春季,鲁文公夫人姜氏到齐国。

        鲁文公夫人姜氏,即出姜,到齐国去归宁(探望父母亲)。而这种事情《春秋》予以记载,是因为告于太庙的原因。这是在讥讽鲁文公把夫人归宁之事搞得跟国事访问一样。 

          (三)

          “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

        鲁文公九年,春季,二月,鲁国大夫叔孙得臣到京师。二月二十四日,安葬周襄王。

        《春秋》对称“王”的人只记“驾崩”不记葬礼,这里为什么记载呢?有三种情况可以记载:一是不到葬期提前安葬的要记载;二是超过葬期拖后安葬的要记载;三是有鲁国人去参加葬礼的要记载。按周礼,“天子七月而葬”,周襄王去年夏季四月挂掉的,到今年二月已经十个月了才安葬,拖延了三个多月,既拖后安葬,又有鲁国大夫叔孙得臣参加,符合两条,《春秋》予以记载。《春秋》一共记载周天子下葬5次。

            (四)

          “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鲁文公九年,春季,晋灵公杀了他的大夫先都。

        杀先都的人,名义上是晋灵公,实际上是赵盾。一个吃奶的孩子何以做出“杀伐决断”之事?而赵盾之所以杀先都,还要从赵盾做中军将(元帅)之前说起。

        公元前621年,也就是晋襄公死之前,计划在夷地检阅军队,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晋襄公准备提升箕郑父(即前文之箕郑)、先都,而让士縠()任中军将(士縠本来是司空)、梁益耳任中军佐。先克(当时是中军佐)建议说:“狐、赵两人的功劳,不能废弃(狐偃、赵衰有从亡之勋,即跟着晋文公重耳到处流亡)。”晋襄公听从了这个意见,便改变计划,打算让狐射姑(狐偃之子)任中军将、赵盾(赵宣子,赵宣孟,赵衰之子)任中军佐(详见【闲话春秋】之一零九。先克在堇阴(jǐn,晋地,在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东,这个地方在令狐以东十多里)夺取了晋国大夫蒯(kuǎi)得的田地(当时是晋军在堇阴偷袭来送公子雍的秦师军,估计是作为中军佐的先克顺道以军事夺得田地,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一十),因此箕郑父(上军将)、先都(下军佐)、士縠(司空)、梁益耳、蒯得发动了叛乱,史称“五将乱晋”。

        今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初二日,晋灵公(赵盾)派遣凶手杀死了先克,按赵盾睚眦必报的德行,应该是因为对当时先克建议晋襄公的用人方案不满意,那个方案是,狐射姑任中军将,赵盾任中军佐,被晋大夫阳处父给调整过来了。正月十八日,晋国人(赵盾)杀死了先都(下军佐)、梁益耳,这是赤裸裸地排除异己。“五将乱晋”中的两将这里被杀,还有三位在三月被杀。只要与中军将佐有关的人,都会被越盾视为眼中盯,肉中刺,除之而后快。这就是晋国实际掌权者的胸襟!

        《春秋》记载此事在二月,《左传》记载在正月十八日,这是周历与夏历的“时差”。

 

          (五)

          “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鲁文公九年,春季,三月,鲁文公夫人姜氏从齐国回到鲁国。

        按记载的时间推算,出姜去齐国的时间是二月中旬之前,回来是三月份,来回一个月到三个月时间,按古代的交通条件来算,属于正常行程。鲁文公把夫人出姜出去时和回来的事情都告于太庙,汇报给了鲁国的老祖先,所以《春秋》必须加以记载。《春秋穀梁传》说,卑者却像尊者一样告祭祖庙,这是责备鲁文公宠惯夫人(“卑以尊致,病文公也。”)。

          (六)

          “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鲁文公九年,春季,晋灵公杀了他的大夫士縠和箕郑父。

        三月二十八日(周历),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司空)、箕郑父(上军将)、蒯(kuǎi)得。这三人被杀的原因前边已经说过,与先都同罪。“五将乱晋”中的剩余三将在这里被杀,赵盾对异己清理完毕。《春秋》没有记载梁益耳、蒯得,因为他俩不是卿。晋国掌权者赵盾对卿大夫大开杀戒之后,晋三军六卿情况如下:

        中军:将,赵盾(赵宣子,赵宣孟)。佐,荀林父(先后担任过国君御戎、中行将、下军佐、上军佐,取代先克。人品不错!)

        上军:将,郤缺,取代箕郑。佐,臾骈(yú pián,前年护送狐射姑妻儿,人品不错,估计是荀林父选来接替自己的。)

        下军:将,栾盾(首次出场,取代先蔑)。佐,胥甲(后来也称胥甲父,甲父是字,首次出场,取代先都。)

          (七)

          “楚人伐郑。”

        鲁文公九年,春季,楚国人讨伐郑国。

楚国大夫范山对楚穆王说:“晋国国君年少,心意不在于称霸诸侯,北方可以图谋。”楚穆王听从范山的建议,于是决定出兵攻打北方诸侯国。楚穆王将郑国列为北征的第一个目标,于是从狼渊(又称狼陂,今河南许昌市许昌县西南)出兵攻打郑国。囚禁了郑国的公子坚、公子龙和乐耳,迫使郑国与楚国讲和。

          (八)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鲁文公九年,春季,楚国人讨伐郑国。鲁国

        郑国向来在中原大国和南方楚国之间徘徊,所以,此次强楚来犯,囚禁大夫,郑国也就顺势与楚国讲和了,这种情况下讲和,不刺激中原大国晋国的神经。公子遂会合晋国赵盾(赵宣子,宣孟)、宋国华耦、卫国孔达、许国大夫,救援郑国,但由于他们出兵迟缓,没有碰上楚军。晋国号称中原诸侯“老大”,却不能对南方强楚构成战略威胁,由此可见,赵盾操控下的晋国,其霸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春秋左氏传》则说,《春秋》没有记载卿的名字,这是由于他们出兵迟缓,以此表达对他们办事不够严肃认真的谴责。是否是孔子老先生的本意,不得而知,可作为一家之言,姑亡听之。

          (九)

          “夏,狄侵齐。”

        鲁文公九年,夏季,狄人侵犯齐国。

        狄人对齐国的侵犯是个老问题。狄人没有那么多礼仪约束,所以其行为反应其真实思想,即,在狄人看来,侵犯现在的齐国是安全的,是可以得到好处的,是可以长期进行的一项营生。

        同样的齐国,同样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条件,齐桓公统治和其他人统治,区别咋就那么大呢?这个问题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今天的现代社会,还存在得一人兴邦,失一人衰国的情况。由此可见,推进以“仁德”为灵魂的法制社会建设(本质是先进的社会契约和坚定的契约精神),才是保持国家繁荣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春秋左氏传》还记载了秋季楚国伐陈的事情,强楚加快了北进中原的步伐。因为陈国归服了晋国,所以楚国入侵陈国,攻下楚国的壶丘(陈邑,在今河南驻马店市新蔡县东南)。楚公子朱(即息公子朱,公元前624年楚国派他伐江,详见【闲话春秋】之一零六)从东夷讨伐陈国,被陈军打败,还俘虏了楚国公子伐(又写为公子茷,fèi)。尽管陈国战胜,虽胜犹惧,怕楚国报复,于是与楚国讲和。打胜了又讲和,陈共公还是挺智慧,怪不得把卫成公忽悠得团团乱转。

          (十)

          “秋八月,曹伯襄卒。”

        鲁文公九年,秋季,八月,曹国国君曹共公姬襄死了。

        曹共公,曹襄,姬姓,伯爵,曹国第17位国君,曹昭公曹班之子,公元前653年至前618年在位35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在人家洗澡时,偷看人家的密密的排骨,给自己拉来了仇恨(“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重耳后来回到晋国继位,“排骨男”变成了诸侯霸主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派兵攻打曹国,并俘虏了曹共公。后经人劝说,晋文公才释放曹共公回国。就这么点事儿,让曹共公先生留闻名青史。

          (十一)

              “九月癸酉,地震。”

        鲁文公九年,秋季,九月癸酉,鲁国发生了地震。

        《春秋》共记载震5次,这是首次。地震这词,从春秋时期就在使用,一直没有变化。地道安静,以动为异,所以以怪异现象加以记载。

        九月没有“癸酉”,就不知具体是哪一天了。西汉刘向、董仲舒又开始发挥,指向春秋不间断的弑君之事。宋、鲁、晋、莒、郑、陈、齐都杀了他们的君王(鲁文公十六年宋人杀其君杵臼,十八年襄仲杀文公、齐人杀其君商人、莒弑其君庶其。鲁宣公二年晋赵盾杀其君夷皋鲁宣公四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十年陈夏徵舒杀其君平国。)京房《易传》上说:众民办事虽然端正,而帝侯独断专行也必然要地震,如果地震,水就起伏不平,树就动摇不止,就会房倒屋塌。常规是国君不正而更换臣(大经:谓五行之常经),于此阴气动,其地震动摇政宫。常规摇政,是因为不阴,其地震摇山,山出水涌。嗣位的儿子没有道德专吃俸禄,此为不顺,其地震动摇丘陵,涌水而出。(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兹谓阴动,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山,山出涌水。嗣子无德专禄,兹谓不顺,厥震动丘陵,涌水出。”)。感兴趣的话,可以按这个道理由近及远向前推忆,看看有没有道理!

          (十二)

          “冬,楚子使椒来聘。”

        鲁文公九年,冬季,楚穆王派子越椒前来鲁国访问。 

        楚国一直对鲁国比较友好,一方面鲁国号为仁义之邦,历史文化悠久,没文化的对有文化的有种天然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鲁楚有传统友谊,楚国北进中原,鲁国可以做为依托,总不能完全依靠武功解决问题吧。楚穆王派的使者子越椒(鬬<dòu,>越椒,子文<鬬谷于菟>之侄)前来鲁国聘问,手拿着礼物,显出傲慢的样子。鲁国大夫叔仲惠伯说:“这个人必然会使若敖氏的宗族灭亡。向他的先君表示傲慢,神灵不会降福给他。”大概意思是,使臣手上的礼物都是出发前在祖庙中告诉过楚国的列祖列宗的,是楚国先君们让他拿着为国家办事的,一定要对这些东西有敬畏之心,而子越椒这种傲慢的态度,看似对鲁国的无礼,其实是对他们先君的轻视,会遭到灭族的惩罚。果然,到鲁宣公四年,“楚灭若敖氏”。

        有多少人把这种因果报应当做“封建迷信”。这位鲁国大夫叔仲惠伯告诉我们,因果报应是古典哲学原理,是马克主义哲学原理,是自然法则,是道。

          (十三)

          “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鲁文公九年,秦康公派人前来向死去的鲁僖公和成风赠送衣衾。

        秦国人吊鲁丧,可不是晚了一点点,此时鲁僖公死去已经十年,成风死去已经五年。估计春秋时期,就象今天甘肃定西一带农村仍然保持的丧葬习俗一样,人死后,每年在死者祭日都要进行周年祭祀,俗称“烧纸”,要烧够十年纸(祭祀十年)才算完成了丧礼。鲁国是否也举行这样的祭祀?秦国是派人参加鲁国某一年的祭祀活动,这样才具有合理性。

        尽管秦国的吊丧来得很晚,晚到以年来计算,但《春秋左氏传》仍予以肯定,说,秦国人前来向死去的僖公和成风赠送衣衾,这是合于礼的。秦康公仰慕中原诸侯,想与鲁国互通友好,这是表达对鲁国的敬意。秦国不是鲁国的同盟国家,按礼是不必去吊唁的,但秦康公还是派人去了,所以这里不是讥讽吊唁来迟,而是记载这种友好的行为。诸侯之间互相吊丧贺喜,虽然不及时,如果符合礼仪,《春秋》就要加以记载,以表示不忘记过去的友好(“诸侯相吊贺也,虽不当事,苟有礼焉,书也,以无忘旧好。”)。送死不及尸,称为“不当事”。将这种事记录在册,就象今天的红白喜事上的“人情簿”一样,是留给后世子孙看的,让他们记住恩情,不要忘记别人的好处。“襚(suì)”,赠给死者衣物。《说文》作“裞(shuì)”,“赠终者衣被曰裞” 。

          (十四)

           “葬曹共公。”

        鲁文公九年,冬季,安葬了曹共公。

        曹共公本来可以象春秋大多数小诸侯国国君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享受荣华,死于安乐,但他的好奇心却让他的人生变得跌宕起伏。西方有句著名的彦语:“好奇害死猫(curiosity kills the cat.)”,曹共公好奇地看了一眼晋文公重耳的排骨,换来了“国失领土,身遭囚禁”。其实,这好奇的一眼,如果放在平时也就罢了,后果并不那么严重,但这一眼,放在晋楚争霸中原的当口上,恰好看到了晋文公的野心,给晋文公重耳出兵中原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古人讲,“非礼勿视”。是不是挺有道理?!

        曹共公去世,他的儿子曹文公继位。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公羊传译注(上册)7
10文公十年
春秋时代,晋、楚城濮之战中常见的谋略竟如此简单?
项羽和信陵君的兵法祖师,用兵快准狠,令敌防不胜防
浅谈亲鲁尊晋的曹文公!
志·五行志中上(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