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万年】之一百六拾一:西汉开国功臣之中,刘邦最信任和依重的是哪一位?

西汉的开国功臣很多,“一等一”的就有刘邦的“连襟”智勇之士樊哙,有“国士无双”之大将军韩信,有安定刘汉江山之周勃,有忠勇双全的灌婴,还有集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得达道之人张良,当然了,还有“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忠心之士萧何。在这些人中,刘帮助最信任和依重的是哪一位呢?答案是:萧何。

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与刘邦是同乡,沛县丰邑,即今天江苏徐州丰县人。刘邦起义时,萧何带领全家参加了起义军,这种把身家性命托付给刘邦的信任和依重,换来的也是刘邦对萧何的完全信任和非常依重,再加上萧何的深谋远虑和旷绝奇才,使他成为刘邦统治集团中的核心成员。

楚汉战争之后,天下平定,刘邦称帝,便开始论功行赏,这是所有帝王绕不开的环节,因为他们总认为,能够成为天下的主人,作为百姓的统治者,是自己的命运和才能使然,而不是由于百姓的支持和认可。这种认识,使历代统治者抛开了真正的“天”——老百姓,而转向了虚幻的“天”——上苍,最终被真正的“天”收回“天命”,改朝换代,历史轮回。

萧何在这一轮“论功行赏”中,被认为是功劳第一,位压“功狗”。“老大”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酇(zàn,今天河南永城市酂城镇)侯,所封食邑也比一般的功臣多且大,他本人可以穿鞋带剑上殿,家族中受封10多人,恩宠有加,号称“开国第一侯”。

汉高祖高邦对萧何的封赏,让朝中众多武将很不服气。他们向刘邦抱怨说:“我们披坚执锐,身经百战,攻城略地,最后才给陛下打下天下,而萧何从未领兵上阵,没有立下过汗马功劳,为什么封赏却在我们之上?”

汉高祖刘邦用一个比喻来告诉众人这是为什么。他问群臣道:“众卿知道打猎吗?”群臣当然答知道。他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又答知道。刘邦说:“打猎时,追逐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开系狗绳、指示野兽所在的是人。如今众卿只能捕捉到野兽,功劳像猎狗,即“功狗”出处。而萧何则放开狗绳,指示猎取目标,功劳如猎人。”

刘邦如此一说,被比喻成猎狗的这群“功狗”已经理曲不能言。刘邦接着说:“众卿只是个人追随我,一家中多的也不过两三人,而萧何则全族数十人都跟随我作战,功劳非诸位所能比啊!”如此一比较,“功狗”位便更是哑口无言了。刘邦用这种不尊重下属的帝王式霸道来彰显对萧何的尊重,而事实上萧何确实值得尊重。

萧何深谋远虑,为刘邦在夺取天下的峥嵘岁月中提供了坚强的精神和物质支撑。刘邦率军经武关首次进入咸阳,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府库,欲取金银财物等物质利益之时,唯独萧何首先来到秦丞相、御史府,取秦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人口户籍等文献档案收藏起来,他看到的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为刘邦谋划更长远和宏伟的愿景。当此乱世,胸怀天下,且思远行实,把刘邦的事办得比刘邦本人还好。

项羽进入关中,在“鸿门宴”确定了自己拥有关中乃至天下的绝对权威后,将刘邦封为汉王,放逐到崇山峻岭封锁的秦岭腹地,并由“三秦”之王在北面镇守。他以为如此安排,刘邦便永无出头之日。而到了汉中的刘邦,封萧何为相,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通过萧何收集的秦王朝文书档案,全面掌握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籍人口、财力贫富、民众疾苦、强弱分布等,处偏狭之地而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已经做好了夺取天的一切准备。

萧何就是刘邦的主心骨,总是被刘邦用来镇守“老巢”,这可是绝对信任的人才可以干的活。公元前205年,汉王率军东进,平定三秦时,萧何作为丞相留守汉中。萧何派人收取巴蜀这地的赋税,并谕告安抚当地百姓,保证了前线的军需给养和后方根据的安定繁荣,这对用兵天下来说就是生命线,是何等重要啊!

次年,汉王刘邦与各路诸侯共击楚军,萧何便留守关中,坐镇栎(yuè)阳(今陕西阎良)。为稳定关中民心,萧何制定了一系列法令、规章;为显示皇权尊威,他命人修建了宗庙、宫室及一些官府机构,但举凡此等大事,萧何皆派人上奏汉王,以汉王旨令行事;若事有紧急,萧何遂便宜行事,而后奏明汉王,汉王则对萧何完全信任。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多次兵败遁逃,打得只乘下几个人几条枪,萧何象变戏法一样,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总能及时征调关中士卒,补充兵员缺额,提供军队给养,如此一来,刘邦更是全权委任萧何负责处理关中事务,自己一心一意应对东方战局。

萧何及“功狗”等列侯受封,有个排位次的过程。群臣上奏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多处创伤,攻城夺地,立功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这还是众“功狗”对萧丞相不服气的表现,但既然刘邦已经从封侯土地面积大小上确定了萧何“开国第一侯”的地位,那么就会有“知趣”之人站在刘邦一边。此时,刘邦不需要张口解释,便有人站了出来,专门照着刘邦的心思说话。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臣们的议论有失妥当。曹参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陛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兵败失军,只身逃脱好多次。而萧何总在陛下兵员缺乏的危急时刻,及时从关中调派人员补充军队。汉相持于荥阳数年,每当军队缺粮之时,萧何便派人从关中运粮至荥阳,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的军需给养。陛下虽然多次丢失殽山以东的大片土地,而萧何总是保全关中以待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怎么能让“一时之功”凌驾于“万世功劳”之上呢?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居次。”刘邦听后大悦,便确定萧何功劳第一,这个关内侯鄂千秋,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精”啊!

萧何虽然被评定为功劳第一,但他毕竟没有领兵打过仗,军功最大的曹参还是有些不服气,致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太和睦。萧何晚年患有重病,卧床不起。刘邦死后,刘邦与吕后的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亲自去探望萧何的病情,就丞相人选问萧何:“相国如果百岁后,谁可接替相国?”萧何回道:“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汉惠帝又道:“曹参怎么样?”萧何叩首道:“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臣死无遗憾了!”后来曹参得知萧何有如此胸襟,方才知道自己远比不上萧何。萧何如此宽厚谨慎,可见其人品之高洁。

萧何和曹参在随刘邦起事前,都是沛县的小吏。汉王朝建立后,萧何一直任国相,采摭(zh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曹参断作汉相后,承袭其思想,沿用其制度,诸事无所变更,为相三年而卒。时人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这就是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曹参、萧何,可谓是相互懂得对方,也懂得体恤天下苍生啊!

汉惠帝二年,即公元前195年,萧何病逝,葬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附近,以示这对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长陵,是渭河北岸汉家五陵原的首陵,从此往西依次为: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以供祭祀。

萧何因其厚德,得以泽被后世。萧何生前购置田地住宅时,总选在贫穷偏僻之地,其房屋也不修筑围墙。他说:“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检朴;若不贤能,也不会被权势人家所强夺。”萧何的深谋远虑,使萧氏家族世代平安兴旺。有这样的祖先,是萧氏子孙之福,这可能就是真正所谓的“家风”。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十世家之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萧何教你做一个不被上司打压的好员工
萧何与刘邦:从上级照顾下级,到臣子侍奉君主,心态跟得上时态
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汉初人物志:萧何
进贤者受上赏(资治通鉴卷零一一之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