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万年】之三百一拾一:韩范治长安,西夏闻之心胆寒

西夏,是北宋的攻不破的堡垒;李继迁,是北宋皇帝的梦魇。李继迁(公元963-1004年),银州(今陕西榆林)人。其祖先为鲜卑族拓拔氏,唐朝时被赐姓李,是西夏王朝的奠基者。公元982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李继迁族兄李继捧献地朝宋,李继迁不服,与亲信出奔并联结党项豪族,抗宋自立。

北宋在李继捧归顺后没有高度重视西北安定,白白葬送了到手的国土。李继迁反宋后,其势渐盛,不断攻掠宋朝边地,遂成北宋边患。公元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李继迁派使者到银州(今陕西榆林),假装与北宋都巡检曹光实约降,却派伏兵在葭芦川(jiā,今陕西佳县)诱杀了曹光实等,并借其旗帜,袭据银州。

公元990年,宋太宗淳化元年,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历史所称的“西夏”建立。次年,李继迁归附于宋,后又依附契丹,并联结契丹军,多次袭击北宋边界。公元1003年,咸平六年,李继迁在与吐蕃的一次战斗中中箭身亡。

 

李继迁虽死,但“西夏”国已经建立并坐大。对北宋来讲,李继迁是梦魇,但他还是有历史功绩的。他把原来散居在陕西塞外互不统属的党项各部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以党项人为主体的西夏奠定了立国之基,但也为宋、辽、金、元树立了一块攻不破的堡垒,如梗在喉。

西夏,成就了韩琦和范仲淹。公元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为了加强西北防务,宋仁宗赵祯任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以范仲淹知永兴军。于是,因为这场抵御西夏的战争,韩琦、范仲淹二人,不仅政治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也建立了深厚地“革命友情”。

 

韩琦、范仲淹二人治理的地方,就是今天陕西全境,巡抚使治所和永兴军府治都是京兆府,即长安(今陕西西安)。二人同在军中,名重一时,朝廷倚之为股肱(gōng),天下并称为“韩、范”。

北宋名臣韩琦,出身世宦之家,三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抚养长大。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时值弱冠之年的韩琦考中进士,名列榜眼(第二),步入政坛。

 

公元1040年,西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打败宋军。有志之士韩琦遂上书朝廷,详细剖析了西北边备情势,受到宋仁宗赏识,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公元1040年二月,韩琦受命之后,火速赶往陕西前线。当时宋军士气萎靡,将吏毫无斗志,为求自保,往往以称病为由请求罢职。

有鉴于此,韩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舞士气,以提高宋军战斗力。首先,韩琦大胆推荐了被诬“朋党”而遭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其次,韩琦免除了一切苛捐杂税,解决了陕西赋税沉重、百姓穷苦的问题。经过韩琦的努力,陕西前线军心、民心初步得到了稳定。

同年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主持泾原路(长安之西北,今天咸阳、平凉一线),范仲淹主持鄜(fū)延路(长安之北,今天铜川、延安一线)。他们积极练兵,整顿部队,选拔人才,修筑工事,加紧备战。 

但是,韩、范二人,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存在根本的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他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而范钟淹则力主“守策”,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他认为应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主动进攻。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想干一番事业,也不太了解自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迅速提升的战斗指数,幻想在他任上一举解决西夏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的“攻策”,并下诏鄜延、泾源两路会师,定期于公元1041年,即宋仁宗庆历元年正月,进攻西夏,后来,在范仲淹的强烈请求下,改为“春暖出师”。

英雄所见略同。北宋想主动进攻西夏,而西夏也在谋划入侵北宋。公元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春,西夏在伺机攻宋前,向宋诈和,被韩琦识破。韩琦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西夏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部将任福率兵1万8千人,前往抵御。

临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他迂回于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断其归路。任福出兵后,在张家堡打了个小胜仗。这点小胜利,让任福麻痹轻敌,急起直追。西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以诱宋军深入。

任福不知是计,贪功冒进,穷追不舍,傍晚屯兵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北),这里恰好进入了夏军的埋伏圈。西夏军在好水川道旁预先放置了数个泥盒。宋军的前头部队途经,听到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等任福一到,不分清红皂白,下令将泥盒砸开。别人不敢干的任福敢干。无知者无畏!

砸开泥盒后,百余只带哨的鸽子从泥盒中飞跃而出,盘旋于宋军上之上,阵阵鸽哨在山谷中回荡,为西夏军队发出了合击宋军的准确信号。西夏人的用兵用智如此精巧,任福如何能堪!宋军尚在迷茫惊疑之中,兵阵沿未列好,西夏军已经从四面合围而来。宋军轻敌冒进,粮草不济,人马乏食,大败而归。

宋军兵败好水川,虽然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作为主帅贸然出兵、用人不当,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御的领导责任。这是韩琦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过失。败仗的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动。

宋仁宗赵祯下诏追责,韩琦因战败而被降为右司谏,知秦州(今甘肃天水);范仲淹也连带受责,被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兵败是坏事,但坏事往往又是好事!此战之后,韩琦开始反思自己,调整对西夏的策略,放弃了自己的“攻策”,逐渐接受并信服了范仲淹的“守策”。

范仲淹,少有大志,读书十分刻苦。早年生活艰苦,使得他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感受较深。公元101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中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三川口之战后,北宋与西夏的局势日趋严峻。不久,范仲淹与韩琦一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八月,鉴于延州一带防备形势危急,范仲淹自请兼知延州。这活可完全是苦活、累活、要命的活。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这一消息传至西夏,西夏人相互告诫道:“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指前任范雍)可欺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夏人是做到了!范仲淹的厉害也由此可见一斑。

 

范仲淹来到陕西后,无暇在府治京兆府(长安),而是深入前线,实地考察地形和边防守备,听取守边将士的意见。通过深入分析北宋和西夏的客观形势,范仲淹提出了一套“以防为主”的御夏方针。但是,这在当时,却被不少人认为是怯懦的表现,主要是不符合宋仁宗的愿望,不被朝廷采纳。

不实事求事,现实会给予教训。好水川之败后,宋军于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闰九月,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宋军这两次惨败,证明了在当时的北宋和西夏形势对比下,进攻方针难以收效,迫使宋仁宗赵祯放弃了韩琦主张的“攻策”,而改用范仲淹主张的“守策”。

战略问题确定之后,就剩下路线和方针问题了。最高领导人战略思想的转变,也带来了陕西前线的重新布局。朝廷在采纳范仲淹“守策”的同时,还采纳了他的具体设想,由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这样,就在陕西前线组成了以韩琦、范仲淹为核心的指挥中心。

 

对西夏战略方针一经确定,范仲淹、韩琦便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加强宋的西北边防。主要有以下五项措施:其一,韩、范对军队进行整顿,裁汰老弱病残,选留强壮士卒重新编制,指定专人训练军队,一改过去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状况。

其二,在用人上下足功夫。对士兵严格考核,重行赏罚,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们还非常重视选拔人才。著名的大将狄青,即是此时得到二人赏识和提拔,并迅速成为北宋智勇双全的名将的。 

其三,大量征召陕西兵源,降低用兵成本。北宋中期,调往西北守边的禁军,大多不能吃苦,又久戍思乡,故士气不高。陕西本地士兵,土生土长,谙熟边防山川地形,且吃苦耐劳,其战斗力比禁军要强得多。有鉴于此,韩、范主张用陕兵守陕西。陕西士兵的征用,极大地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其四,实行屯田养兵制,准备持久抗战。韩、范认为,应在边塞大兴营田,使士兵农战结合,这样既可节省军费,又可开发边疆,还可以减轻边防军需物资的运输压力,增强了边防守备力量。

其五,韩、范主张在宋夏边境要冲地带修城筑寨,作为军事据点。诸多寨堡的建立,打通了陕西各州之间的道路,摆脱了以前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方有警,各方应援,大大加强了宋军的防御能力。

在韩琦、范仲淹等人齐心协力地苦心经营下,北宋边防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他们俩人在守边将士中也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边塞传颂着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由于韩、范在边防地带稳固防守、积极经营,有效地遏制了西夏的侵入,使西夏不敢轻举妄动。西夏由于长年征战,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民怨沸腾,人心厌战,不得不同北宋讲和。于是,北宋、西夏开始转入旷日是持久的“庆历议和”。

 

“庆历议和”后,北宋、西夏在近30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双边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地条件。从唐王朝的“都城”变成宋王朝的“边城”,长安自进入宋朝以来一直萎靡不振,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才逐渐有所转机和发展。

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公元1043年,即宋仁宗庆历三年,韩、范二人奉调回京,同任北宋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副使。自此,韩、范二人的政治轨迹再次交汇在一起。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的西北边事:三个文臣打不过一个落第举子
[上下五千年]元昊建立西夏
范仲淹与第一次宋夏战争(二)
宋夏百年战争
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三):沙场点兵,统军御敌
释读中国历史260:宋夏之战3年,辽国趁火打劫,宋朝两边花钱才勉强维持了和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