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万年】之三百二拾三:忽必烈分藩京兆,金末、蒙古、元初“汉法”治理下的长安

公元1214年,金宣宗贞祐二年,金朝倒数第二位皇帝金宣宗完颜珣,背弃与蒙古的和约规定,为躲避强大的蒙古,迁都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此举激怒蒙古,金朝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迁都汴京之后,留有太子镇守中都(今北京市),引来百姓的恐慌,又面临蒙古的逼迫,金国只能控制淮北、河南、与关中一带。

公元1216年,金宣宗贞祐四年八月,蒙古进击延安,开始用兵陕西。此时的金宣宗完颜珣,本该联络南宋共抗强敌蒙古,但很可惜,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以宋人不纳币(进贡)为借口,在北面受到蒙古攻击的情况下,在南面对宋朝又发动了进攻。

金宣宗完颜珣很奇葩,激怒蒙古,决裂西夏,征伐南宋,把周边国家都变成了敌人,蒙古就可以放心地收拾金国了。公元1221年,蒙古攻陷金国的鄜州(今陕西富县)、坊州(今天陕西黄陵东南)。自此,蒙古在陕西四处袭扰金国,金国也亦不断收复失地,双方在陕西展开了“拉锯战”。

 

公元1227年,金哀宗正大四年,即金宣宗完颜珣第三子金哀宗完颜守绪在位时,蒙古拒绝金国的求和,进攻凤翔,兵锋直指京兆(长安),关中震动。十二月,蒙古攻入京兆,南下商州(今陕西商州区)。京兆被金朝军队和汉族抗元力量收复。公元1230年,金哀宗正大七年六月,蒙古再破京兆。

公元1231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四月,元破凤翔,迁京兆民于河南。五月,蒙古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八月,蒙图垒分骑兵三万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破凤州(今陕西凤县)、洋州(今陕西洋县),出武休关(陕西凤县东南)、破兴元(今陕西汉中南郑)。

公元1232年,金哀宗正大九年二月,金潼关守将李平投降蒙古,蒙古兵长驱入陕。至此,蒙古取代金,占据了整个陕西。陕西被蒙古占领之后,仅仅过了两年,即公元1234年,曾经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金王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下也灭亡了。

蒙古占领陕西,坐拥数千年古都长安时,虽然长安早已零落成一坐废都、废城、废地,但它却迫使蒙古铁骑思考一个问题:在这里,该“部族化”还是该“汉化”?即,游牧民族占据中原后,如何治理汉地、如何管理汉民?

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既显示出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也关系着其政权的前途和命运。起于游牧、惯于征战的蒙古军进入关中后,蒙古驻军将领通过其手下的千户、百户等军官对陕西直接实行蒙古的部落式统治,人民均被视为“军前所获”的“驱口”,任其蹂躏荼毒。

这种野蛮落后的压迫剥削方式,使兵连祸结之后的汉唐故都之地,雪上加霜,以至于在杨惟中宣抚关中时,所看到的仍然是“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的满目疮痍景象。如果后来的统治者和前面的一样,或者更加残暴,那么,其统治也不会长久,这是历史的必然。

元朝统一前,蒙古贵族在灭金侵宋过程中,对于如何统治中原一直存在歧见,即在治理汉地问题上争论不休:是维护部落传统,把游牧民族的宗法奴隶制度加于内陆?还是实行“汉法”,继承内陆封建制的遗产?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是关系了元朝统治的最根本的问题。

当时任藩王的忽必烈,是一位既英勇无比,又有远见卓识的蒙古贵族。他热心学习汉文化,倾向于“以汉法治汉地”。公元1253年,蒙古的蒙哥大汗把征服的土地分封给诸王,忽必烈听从谋士姚枢的建议,选择京兆府(长安)作为自己的封地。

于是,忽必烈成为元朝皇帝之前,他的封地关中便成为试行汉法、革除弊政,着手恢复发展经济的试验田。在这里,他的政治谋略与远见卓识得以实践并取得成效,为他以后统一全国,君临天下,做了充分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准备。

公元1253年春天,忽必烈在京兆(长安)设立临时行政机构,即“从宜府”,开始改变陕西自金末以来“有军无政、将校横行”的混乱局面。当时蒙古军贵族在京兆广建府第,豪侈相尚,权势显赫,根本不把新设立的行政机构放在眼里。忽必烈下令,所有贵族搬离京兆(长安),移驻陕南兴元等地,减少了关中推行汉法的阻碍。

陕西驻军的给养问题是军帅纵兵扰民的主要借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忽必烈奏请蒙哥大汗同意,把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拨归陕西以供军费,并沿用宋、金以来盐政与军需要相结合的“入中”之法。任何时候,统治都都牢牢把持着与老百姓生命休戚相关的资源!

有了生命必须品食盐,蒙古人招募商民运粮入陕,越秦岭转嘉陵江水路供应四川前线,官府便发给盐引作为报酬。同时,蒙古还在凤翔一带屯田以补充军需要。这样,最为棘手的军队给养问题通过“汉法”得到了圆满地解决,也为其他方面“汉法”的推选创造了提供,积累了经验。

汉法的初步推行,让蒙古人尝到了甜头。于是,在忽必烈主持下,公元1253年夏天,陕西地区正式的行政机构,即京兆宣抚司在古城长安设立。任命开明的蒙古贵族孛兰和汉族官僚杨惟中为宣抚使,开始全面推行“汉法”。

一年后,公元1254年夏天,忽必烈又任命他的亲信廉希宪代替杨惟中为关西宣抚使,名儒姚枢为劝农使,进一步在关中推行“汉法”。廉希宪是汉化的畏兀儿(即维吾尔)人,在忽必烈支持下,他下令把蒙古军帅在关中俘掠的儒士一律释放,编入儒籍。

这些做法,深得关中汉族士大夫的好评。在古代,士大夫把控着文化导向和舆论宣传,得到士大夫的好评,就会引起全社会的认可。同时,忽必烈还支持姚枢等进一步确立田赋制度,减轻关中常赋之半,劝课农桑,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

“汉法”很快在陕西收到了明显效果。据说,仅一个月工夫,饱受惊扰的老百姓就安定下来,当年便实现了“关陇大治”。忽必烈在关中初试“汉法”获得成功,这样,陕西就成为蒙古征服区内最早恢复正常建制秩序的地区,为后来“安西路”在元朝成为中国西半部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在就藩陕西期间,通过实施“汉法”,他的政治远见、雄才大略得到了初步试验和施展,陕西等汉地经济慢慢复苏。这些为他以后夺取帝位,成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

但是,忽必烈推行的“汉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选人制度上,他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与优越地位,拒绝实行科举制度。在财政方面,他以带有游牧部落人头税特点的“丁税”,排斥晚唐以来长期推选的以土地、资产为征课重点的税法。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在迁都北京前称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迁都北京后称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长安定名“安西路”,封其子忙哥剌(音译)为安西王(王府在今天西安城东北),以统治陕西,“汉法”的推进力度便大打折扣。到元朝的第11位皇帝元顺帝时,长安被改名为“奉元路”。

 

元朝时期,除中书省外,全国分为11个行中书省。陕西行省治奉元路(即长安),辖今天陕西全省、甘肃省的黄河以东部分、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南部等地区,管辖奉元路、延安路、兴元路、凤翔府、邠州(今陕西彬县)、陇州等26个路、府、州。元代的行省既不是监察区,也不是地方行政区,按其机构,竟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缩影。行省也设有丞相,总理全省政务。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吕戜
蒙古化严重的汉人有可能不包括:
《元朝始末》29 忽必烈建元推行汉法
忽必烈治理中原
微博正文
1260年大蒙古国为什么会最终走向分裂与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