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帅医事观察:缺50万全科医生

国现在很缺全科医生,至少,纸面上是如此!

《“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科医生应达到30万人以上。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所以2年内,缺口是9万。

按照刚刚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每万人口有全科医生1.51人。所以这个缺口是50万。

为何全科医生如此之缺?主流的说法是吸引力不够。纠偏政策不是来了?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 》,对中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执业、待遇、职称评定等多方面提出了众多扶持政策。

1月26日,媒体们对这个激励政策集体拍手叫好。

国务院发文,基层全科医生要火了!这是基层医师公社提供的观察角度。看起来,作者有点激动失态了。可以理解,这是一家为基层医生代言的媒体。

上海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撰写文章《全科医生扩容,能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尴尬吗?》,指出单单医生数字上的扩容还不够,还应当有功能上的发力,谨防基层医院冷清现象。作者是一位医生,指出他从身边目睹到的怪现象,病人不去基层就医。

《光明日报》的观察角度是全科医生培养再提速。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数字上的急剧变化——2020年达到30万人,2030年达到70万人。10年时间,全科医生规模供应要增加一倍多。

山西省政协委员将认识向前再推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保障分级诊疗实施。她认为,只有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待遇,通过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措施增加全科医生数量,提高其职业认同感,才能让其真正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使命。 

新华网截取的角度是编制,重点强调它的吸引力。标题可见一斑——全科医生到基层就业优先纳入编制管理。

经济类媒体,当然逃不离经济视角。《每日经济新闻》说,全科医生缺口达50万,国办发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重点强调激励社会办医带来的机遇。

《人民日报》总是沉得住气的那个,他们发出告诫,让全科医生沉得下留得住。

《科技日报》发言一般不会失控。对此,他们冷静指出《激励与培养并举 全科医生或成“吸睛”职业》。这个“或”字,意味深长,表示一种中立态度,既不过度乐观但也拒绝悲观。

现在是现身说法时间!《政策撒糖有多甜?全科医生用十年经历告诉你》,这是健康界的新闻。文章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硕之口,强调这个政策会使全科医生岗位更具吸引力。这个医生认为,文件的最大亮点是将全科医学的学科地位加以明确,这是对全科医学最大的支持。全科医学本应是与心内科等平起平坐的二级学科。

最后一句话听起来有点熟。因为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刚刚表达过同样的定位——“服务于基层并不代表全科医生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不如专科医生。事实上,全科医生也属于36种专科医生类别中的一种,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对其岗位要求是知识结构要宽泛广博,根据患者症状和简单检查就能比较准确地做出病情判断,及时就地治疗或转诊到大医院相应专科。同时,全科医生还要善于和患者沟通,体现医学人文关怀,有许多疾病通过语言沟通、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就能够化解。事实上,对全科医生的岗位能力的要求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专科。

他强调,全社会都应该树立尊重全科医生的观念,营造关心支持全科医生发展的氛围,特别是医学同行。为什么会有医学同行不尊重全科医生?

深圳的全科医生张潇潇分享自己听过的恶毒诅咒——“我刚工作那会儿, 不努力就去当全科医生 ,是医院领导用来敲打员工的一句口头禅。”

“学校不重视、社会不理解、制度没跟上。”全科医生陈晓敏为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三大难题。“我的大学专业是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全班有100多人,毕业时只有我一人选择了当全科医生。”

屁股决定脑袋。在一篇媒体采访的新闻中,“目前专科医生对于转岗到全科医生的意愿普遍不高,因为从收入水平来看,全科医生相对更低一些。”一位上海地区三甲医院副院长直言。更低一些?当然是一句客套话。

市民潘璠投书《北京青年报》,称因为优待全科医生,实际更是方便乃至优待患者,特别是基层和偏远地区罹患一般疾病的群众。作者强调两点——驻扎基层的医生,看一般疾病。我相信,很多全科医生看到这个定位,又要皱眉头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隔阂,隔行如隔山。

2013年,广东省卫生厅巡视员廖新波在《南方日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指出——全科医生价值被低估。他分析,全科医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防控、民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费用的合理控制,因而除了制度的保障之外,还要提高全科医生的质量和全科医生的收入。“赤脚医生”和当今全科医生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假如以过去的理念与今天的财力结合在一起,我们一定可以做得很好的。赤脚医生是当地工分值最高的这就是补偿政策和考核制度了。如果制度偏差了,就会出现出勤不出力和造假的现象。他提醒,全科医生的劳动价值如何衡量是很重要的。在美国,家庭医生的收入应该说是比较低的,是三口之家平均年收入的2.5倍。举个例子,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口之家平均年收入是55006美元,那么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家庭医生的年收入是14万美元。中国呢?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区的三口之家平均收入是65000元人民币,北京市区的初级保健医生的平均年收入达到2.5倍,也就是16万元人民币,事实上根本不能达到。可见,中国全科医生的价值被低估了!(再提醒一下,16万元是4年前的理想水平。)

即使时光到了2017年,廖新波依然不改初衷。他在某篇专栏文章中再次强调,政府应该给予全科医生相应补贴,补贴程度不能低于一般公务员水平,甚至可以高过公务员水平。在国外,全科医生的社会待遇都是处于中上水平,只有这样家庭医生才能做活,才能解决问题、留住人,让他们觉得做家庭医生是无上光荣。

蔡江南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经济学客座教授,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卫生政策高级研究员。他对医疗现象的观察总是专业而深刻,一针见血指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病灶。

在中国全科医生问题上,2012年,蔡江南就第一个提出——“全科医生缺乏双重吸引力,最重要的是缺乏工作价值。”中国全科医生缺乏五个基本权利——首诊权、处方权、检查权、治疗权、发展权,使得他们缺乏作为全科医生的价值。

他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首先要使得全科医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生,使其拥有更大的治疗和医疗费用控制权,还要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合理的收入补偿机制。首先,医保要推行首诊制,医生的处方不受基本药物限制,要建立独立检查中心;其次,治疗权方面,全科医生不应该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第三,发展权方面应提供科研、进修、晋升的机会;第四,收入方面,要医生收入透明化,取消收支两条线。

 蔡江南认为,全科医生的定义含有四个要素。首先,全科医生是一个医生。“全科医生对病人没有吸引力,是因为现在很多做法使得全科医生慢慢变得不像医生,他的临床技能被抽掉了。”第二,全科医生要有首诊权。全科医生最大的权威在于首诊,如果没有,全科医生的力量就大大削弱了。第三,全科医生在空间上的全面性,也就是说,全科医生对病人不是针对某一个器官,而是对病人整体有一个了解,这和中医传统非常像。第四,时间上的连续性,全科医生对病人不是一次性服务,而要有连续性的管理。“没有以上四点要素,全科医生就既没有权利也没有吸引力。”

终于联想到,为什么以前我在社区从事全科医生,久不久,总会有一种被默默羞辱的感觉。但你又说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 这是一种对过去事物悄悄的、隐晦的否定和碾压。过去旧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不可信,以现在新规培的全科医生为可靠,提升医疗质量其实就是医生内部残忍的淘汰。当下,在很多新闻媒体笔下,全科医生群体成为老弱病残的专门代名词。

作为错过全科规培的老全科医生们,如果没有编制,你会亚历山大吗?

有压力的同样包括新入行者。一位年轻女读者,去年考取了全科医学的研究生,但她显得忧心忡忡,她觉得全科医生不靠谱,害怕入错行业,选错职业。

尽管,从常识来判断,这个国家很缺很缺全科医生,新入行者赶上熊市,理应有一个靠谱和向上的美好未来。

中国媒体往往不可以全信,他们时常会成为浮夸的吹鼓手,报喜不报忧。将好的一面无限扩大,将坏的那一面残忍隐藏。

全科医生的问题很多,机遇也很多。这个选择,不会是最好的选择,但也不是糟糕的选择。不要冲动得失去理智,但也不要悲观到觉得抓了一手烂牌。

上一段仅代表我个人的立场。

扫一扫,关注一个传播深阅读,拒绝碎片化的医生自媒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健康守门人
观点丨“被误解”的“专培制度”或让更多医学人才走向基层
政策撒糖有多甜?全科医生用十年经历告诉你
什么是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学发展的政策解读之执业制度
全科医生缺口10万怎么办?教育部出了个主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