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非昔比?台湾鳗鱼、草虾、斑节虾、九孔、甲鱼风光不再,大陆前景可期!两岸水产养殖正可互补


未来两岸在遗传育种、市场开发、鱼病防治、新型替代饲料研发、建构“蓝色粮仓”上,都存在极大合作空间
  • 文/ 台湾农渔经学者 李武忠博士

前言

现今的粮食系统不仅耗费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已开发土地和70%以上的淡水资源,还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却仍然无法满足当前人类的营养需求,迄今不仅有8.2亿人缺乏足够的食物,且全球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特别是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暴露了当前粮食系统的脆弱性,未来更不乐观。全球人口想达到可持续和健康饮食,需要从牛肉等富含饱和脂肪和糖类的食物转向鱼类、蔬菜、坚果和水果等营养食物,特别是鱼类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特殊营养素(如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硒,碘、铁、维生素B12等)不仅味美还有益健康。自1990年以来,全球鱼类消费量增加了122%,已逐渐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佳肴。而全球可持续水准内的鱼类种群比例却降至65.85%,未来渔捞数量也将维持持平。相反的水产养殖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农业食品版块(从2001年到2018年每年增长5.3%),2018年全球鱼类产量已达1.79亿吨左右,初级销售额共4010亿美元,其中水产养殖产量为8200万公吨,总额2500亿美元,目前占鱼类总消费量超过50%,预期未来十年内将升至60%以上。水产养殖是一种可持续的食物生产方式,使用的资源比其他蛋白质来源少,尤其海水养殖通常具有较小的碳足迹,并且需要较少的土地和淡水,它们在将饲料转化为供人类食用的蛋白质方面比牛肉、猪肉和家禽更有效,水产养殖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

随着人口的成长,粮食产量的下降,养殖渔业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尤其海洋水产养殖可以促进气候适应和气候友好型食物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呼吁重视发展水产养殖,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预估到2027年全球水产养殖总产量可望超过野生捕捞,2030年水产养殖产量将达到1.09亿公吨,全球食用鱼类消费量将比2018年高出18%。从长远来看,如果有适当的投资和监管,水产养殖可以成为粮食安全的全球解决方案,并可以补充野生鱼类资源。何况全球最常见的养殖品种,包括鲤鱼、鳟鱼、鲑鱼、鲶鱼和吴郭鱼(编注:大陆称罗非鱼,下同),其对环境的影响远低于牛肉、猪肉或羊肉;与红肉养殖相比,水产养殖和野生捕捞渔业,产生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每磅鱼产生的碳排放量是每磅牛肉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每磅猪肉产生的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和更少的土地使用;鱼类的饲养效率高于牛肉、猪肉甚至鸡肉。水产养殖不仅可以抗击极端气候,保护生态系统,还有助于改善地区稳定。尽管如此,水产养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将面临天然灾害侵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水产养殖产量预计下降1.3%)、疫病丛生、水源缺乏、健康种苗短缺、环境污染、生产成本上升、鱼粉鱼油供应吃紧(水产养殖利用2000万公吨野生鱼类,约占世界野生捕捞鱼类种类的五分之一作为饲料来源,例如生产一公斤的黄鱼和石斑鱼,需要使用6到10公斤于野外捕获的杂鱼)、技术升级瓶颈、养殖物含臭土味等挑战。未来应积极推动沿海和海上养殖系统,因为它具有满足全球对水产需求的潜力,同时使用的资源比陆地上消耗的资源少,水产养殖应根据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选择最佳设置地点。

台湾今非昔比

过去由于台湾水产养殖在科研及实际养殖中有许多傲人成果,国际有关水产养殖方面的论坛或会议,经常在台湾主办,除于会中介绍台湾先进的养殖成果外,会后也会安排参访台湾水产研究机构和养殖户,让台湾水产养殖成为国际的发展典范,昔日由廖一久院士任分所长的水产试验所东港分所,甚至被誉为水产养殖界的“麦加”,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台湾的学者专家和渔技团更是大受欢迎,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台湾争取到不少的友谊。如今物换星移,水产养殖早已失去昔日的荣光,养殖科技成果宣传过于浮夸(迄今未改),缺乏实用性(与养殖渔民需求脱节),使得养殖产量和规模大不如前。鳗鱼、对虾等外销市场丧失,逐渐淡出国际镁光灯的焦点,养殖渔业发展始终缺乏明确的愿景与目标。而台湾当局一向以发展远洋渔业为主,重远洋轻养殖,只是远洋捕捞渔获有九成直接外销,台湾餐桌上的海鲜自给率不到六成,以养殖渔业为最大宗,然而对于外籍船员人权频遭非议及岛内养殖渔户普遍缺工问题,当局始终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养殖渔业持续性发展埋下阴影。台湾养殖渔业产值自2018年才首度超越远洋渔业,达到375亿元(新台币,下同),近年养殖渔业产量约为29.50万公吨,年产值约378.74亿元,其中77%产量均为岛内销售。由于人为因素,昔日台湾试验研究机构在遗传育种方面的卓越表现已不复见(优化养殖品种的抗逆和抗病能力,对于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台湾养殖渔业产值为375亿元,总产量仅29.3万公吨,养殖具规模产量达万公吨以上者也仅吴郭鱼(罗非鱼)、虱目鱼、文蛤、牡蛎、鲈鱼、石斑鱼、午仔鱼、白虾等八种,过去风光一时的鳗鱼、草虾、斑节虾、九孔、甲鱼、台湾鲷盛况不再(过去日本消费的草虾两尾中有一尾来自台湾,日本进口的鳗鱼九成以上来自台湾),部分外销市场已经易主。不进则退,由于投入成本增加和消费偏好改变,利润率下降,传统水产养殖品种的利润越来越低,专家即指出价格和经济政策在创造消费者负担得起的营养饮食方面极具关键性,思之令人不胜嘘唏。台湾养殖渔业发展想要拨乱反正,在政策、人事和经费分配上,必须做出重大革新才能重回正轨。

日前,“台湾农委会”公布规划文件,预计四年投入87.3亿元,内含六大措施要来拼产业升级,包含推动渔电共生、建置养殖专区、培训人才、统筹供水系统、引导鱼塭转型、强化加工冻储、冷链体系;经费分配不合理(如整合产业聚落强化基础建设编50亿130万元,鱼塭转型只编3亿,提升产业风险管理能力也仅3亿7950万元),且很多项目早就该做(如解决基层渔工短缺、引导鱼塭转型、健康种鱼(苗)量产暨认证、疫病有效防治等),有些已经在做却未见具体成果(如建置养殖专区、培训人才、统筹供水系统),却未明列应变常态化气候变迁的具体措施以及实现持续性水产养殖的方案(学者建议应完整保护栖息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强化资讯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积极建立从事水产养殖的利益相关者共识等),未展现台湾再度成为全球养殖渔业发展典范的雄心壮志,更离谱的是在相关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如不同规模的陆上养殖(对虾、巴沙鱼、石斑鱼、吴郭鱼)与太阳能结合的最适经营模式不同),贸然拿一万公顷的鱼塭(占全岛鱼塭面积1/4)来推动渔电共生,福祸难料,沦为一场豪赌,对于台湾养殖渔业未来的愿景及路线图的描绘也过于笼统,前景令人忧心。台湾想从陆上养殖过渡到海洋养殖需要推动政策、教育、技术、制度和管理模式等变革。

水产业是农业中具有较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虽然可供水产养殖的物种总数超过600种,但大部分水产养殖活动与农业类似,都集中于少数几种主要物种如吴郭鱼、鲤鱼、鲑鳟、鲶鱼、虾类、贝类和海藻等,主要与气候、种苗供应、养殖难易度、售价高低、消费习性、疾病、用水量等有关。想实现永续水产养殖台湾需加强开发环境、社会和经济平衡的创新系统,以优化生产效率并保持沿海和内陆生态系统的健康;尤其在水产养殖价值链中,充分应用CIA(云端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可提高可追溯性、饲养管理、疾病检测、成长预测、环境监测、市场信息掌控等方面的有效性,是强化水产养殖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这方面台湾得加把劲了!

大陆前景可期

这些年有关水产养殖的国际会议多次选在大陆召开,例如每十年举办一次的全球水产养殖大会,此次亦在上海召开,主题为“面向食物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Aquaculture for Foo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水产养殖的目标是在不损害现有生态系统或超出地球更新水产养殖生产所需自然资源能力的情况下,持续提供有益于人类生计的养殖水生营养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政府官员与专家,通过网络汇聚一堂,共商全球水产养殖未来大计,这是对大陆这些年致力于发展水产养殖的肯定。中国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养鱼活动。1986年,大陆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1988年水产养殖产量也首次超过捕捞产量,突破了世界渔业发展过分依赖天然渔业资源的旧模式,1989年大陆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大陆水产养殖面积为703.6万公顷(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4:71.6),养殖总产量达6549万公吨,占比达到79.8%,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为46.4公斤,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37元人民币。在消费升级、城镇化推进和人口增长的推进下,预计大陆水产品的消费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大陆水产养殖业正在向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目前专业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口达到457.5万人,水产养殖在确保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促进增收、繁荣经济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10年以来,大陆先后派出近200名专家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水产养殖的技术和顾问,指导当地水产养殖技术发展,将继续加强水产养殖创新和科研投入,并搭建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公共交流平台。目前大陆养殖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海产品消费传统,这些年随着大陆经济的高涨,大幅提高高经济价值水产品的消费量,曾经被视为奢侈的石斑鱼、黄鱼、鳟鱼和鲑鱼等鱼种,现在已经是大陆中产阶级消费者可以负担得起的海产。水产养殖业正从传统养殖朝向永续养殖转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追求抗旱、节水、绿能、循环(如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太阳能循环水产养殖系统SRAS)、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已成为大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并正朝向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养殖渔业目标迈进。如今的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市场和世界水产养殖主产区。大陆每年自国外进口水产品567.86万公吨,进口额达155.65亿美元,约3亿人拥有生鲜、海产消费习惯,水产养殖市场规模可达到1600多亿美元。由于消费者偏好鲜活海产品,增加了成本及食安风险,近年来大陆消费者在海产品和营养价值更高的海产品上的支出比例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愿意透过互联网和其他高科技自动售货机,购买海产的年轻族群数量正在增加,如何选择与他们互动,正反映了现代更富裕大陆社会的生活模式,目前在民间及政府大力宣导下,部分地区对挂有永续生态标签的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水产品时,优先考虑的是新鲜度、食品安全、价格、健康和口味,而不是该商品的可持续性。根据市场预测到2030年,大陆海产品消费量将超过海产品产量,可能需要增加600万-1800万吨的海产品,来满足预期的消费,未来养殖渔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大陆水产养殖想更上一层楼,为大陆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甚至成为全球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领导者,除了设法减少在水产全产业链的损失和浪费(减损就是增产增收)外,在适应气候变迁(水产养殖业仍然是以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为主,抵御天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病害防治,健康种苗供应,新型水产饲料原料开发(开发不须依赖野生杂鱼的鱼饲料,饲料占水产养殖企业运营成本45%-65%),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目前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水产品是用淡水生产,部分地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严重下陷,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水会给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带来负担),安全用药,大数据标准体系建构,人才培育暨实际运用,提升水产养殖业信息化程度,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冷链运输前期投入成本较高、需要高水准的资讯系统提供资料支援与管理工具、需要专业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加强执法监管,实施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如将大陆水域滩涂划分为禁止、限制或允许水产养殖区,恢复海南受水产养殖破坏的湿地保护区)等,需要投入更大的科技量能和经费;大陆的水产养殖业能否在不破坏野生鱼类种群和造成污染的情况下,继续养活世界关系重大,大陆也可藉发展可持续性水产养殖助力双碳(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大陆正计划将风力发电和深水鱼类养殖结合起来)。目前大陆官方除了于国内推动可持续养殖渔业发展外,还积极透过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前往沿线滨海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水产养殖投资,结合当地水域的优越条件,透过技术、人才、资金等协助,发展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稳住海产品供应。

结语

人类正面临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三重严峻挑战,而水产养殖在确保粮食供应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上将更显重要,尤其负责任的水产养殖符合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养殖渔业已成共识。两岸水产养殖发展虽各有需要克服的问题,却也有可以互补之处,未来两岸在遗传育种、市场开发、鱼病防治、新型替代饲料研发、建构“蓝色粮仓”上,都存在极大合作空间,合作使我们能够致力于创新技术、提升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携手赚全世界的钱,让两岸渔民过上更好日子,消费者能享受更健康更美味的水产品。笔者耕耘水产领域数十载,看尽台湾养殖渔业的潮起潮落,和如今大陆养殖渔业的意气风发,这样的局面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天灾还是人祸?值得细细思量,相信历史终会给出答案。可持续性水产养殖前景可期,而两岸水产养殖正可以互补,不妨先从加强民间及技术交流着手!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来源 水产养殖氨氮标准
2016年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图】
中国渔业政务网
中国渔业看广东:26个品种产量全国首位!
2017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概读
2015年全球水产产量运行情况及未来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