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个月,56口虾塘豪赚1200万!他的观点,有点与众不同!

-

干货满满!18年资深实战养虾高手慷慨分享成功经验
  • 文/图 水产前沿 李钒

56口高位池(1亩/口)全部成功,平均亩产12500斤,150天养殖周期,规格14-20多条/斤,净利润1200万,每亩净赚20万。这是汕头技术员杨树彬今年冬棚交出的成绩单。

说起杨树彬,在粤东的养虾圈子小有名气。他2004年毕业便开始接触养虾,至今已在虾塘边上深耕了18年。

“虾质优良,深受收虾老板喜爱,耐运输,卖相好。而且养殖后期几乎测不到亚硝酸盐!”杨树彬坦言,这是他养得最顺的一年,这建立在他做了一些积极的改变的基础之上。在经历了18年虾业浮沉之后,杨树彬有一些经验想和大家分享。笔者总结了部分交流内容,以供业者参考。

杨树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重视病毒病的预防,特别是白斑病毒病

我认为目前导致养虾高失败率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病,特别是白斑病毒。我观察发现,只要暴发病毒病,比如粤东近年流行的虾虹彩病毒,检测时一般都带有白斑病毒。因此,我认为白斑病毒仍然是虾业的罪魁祸首。

就像新冠一样,虾病毒病也有其高发期,即流行期,与温度有很大关系。例如白斑病毒,6-9月是低发期,此时是高温季节,且早晚温差小,早晚温差在6度以内;10月到11月底是高发期,此时早晚温差大于7度,藻类和虾极易应激。此时如出现操作不当,很容易暴发疾病。

一旦暴发病毒病,千万不要想着去治疗,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减损。这是我去年开始做出的改变之一:避开病毒病。

调整放苗时间可有效避开病毒病。最好在八九月份投苗,此时温度高,平均温度在32度左右,且气温稳定,暴发病毒病的机率低。此时对虾生长速度快,可赶在春节前出虾。即使发病了,对虾也已达到一定规格,起码是可以回本的。这里主要针对的是粤东高位池,广东其它地区和福建也可以参考,海南全年的温差较小,因此放苗时间上也有所不同。

杨树彬的虾塘

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虾苗品系

我总结了十年来对种苗的认知。种苗每一年都在变化,今年好明年不一定好。种质由选育公司决定,养殖户不能改变,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每个品系的种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我总结出某些品系对肝肠胞虫就很敏感,感染的几率很高。说得更直白一点,大家现在所关注的肝肠胞虫与种苗品系息息相关。有一些品系生长速度快,但抗逆性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养殖场的硬件条件和自身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虾苗,千万不能人云亦云。

水源条件好,硬件设施完善,技术水平高者可以选择生长速度快的品系,通过技术和管理来弥补抗逆性差的短板。反之,则牺牲一点生长速度,使用抗逆性好的品系。

今年我放了两个品系的虾苗,同样养殖130天,生长速度快的达到14条规格,平均产量10500斤,最高卖60元/斤;生长速度稍慢的品系只有27-30条规格,但产量高,平均达到13500斤,最高卖45元/斤。养殖过程中,长速快的品系很难伺候,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应激,大冷大热极易出现应激慢料减料的情况。

但最后一算,两者的效益其实是差不多的。我想说的是,大家了解清楚虾苗的特性以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千万不要盲目跟风。

切勿贪心,盲目追求高产

高产有高产的养法,低产也低产的养法。放苗数量应根据模式进行选择。我的放苗密度为45-50万尾/亩,算是比较高的,需要通过分批疏虾减少池塘压力。我认为25-30万尾/亩的放苗密度是比较好管理的,不推荐盲目追求高产。

水源:可能是病毒的来源之处

育苗用水是标准最高的。如果养殖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成功率不会低。其中大家可能忽略了,水源往往携带着病毒进入了养殖池。

第一,打海水井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优良沙层,打井深度最好有3-4米。海水井最怕的就是“走沙”,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都可能随着沙子进入养殖池,特别是甲壳类生物,携带白斑病毒的风险很高。

第二,做一个三级沉淀的沉沙池,大小根据养殖场用水量而定,尽量做大一点。养殖中后期要定期对沉沙池进行消毒,如使用强氯精片。需要注意的是,早期不能使用氯制剂消毒,因为虾苗的鳃部对氯最为敏感。

今年我对水源管理做得很到位很细,这是我最大的改变之一。

高品质大虾

60公分透明度,培好水再放苗

放苗做水分多种模式,有清水放苗、浓水放苗、半絮团放苗。我是折中,培起一定的菌相和藻相,透明度在60公分左右时再放苗。养殖后期透明度维持在30-40公分比较理想。

养殖水深前期为1.4米,中期1.6米,后期1.8米,水位逐渐升高,以提高池塘的容载量。日投喂量超过100斤时,日换水量达到40公分。

精准控料,拌料也有技巧

一天投喂3餐,水温28-30度时,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吃净料台。22-25度水温时,控制在1小时20分钟左右吃完。料比方面,养殖周期150天,20头规格的料比为1.35,14头规格的为1.6。

拌料从不间断。头一天傍晚用乳酸菌和酵母拌料,放过夜后第二天早上投喂;第二餐依旧拌活菌投喂;傍晚一餐拌虾青素或钙等投喂。

适时疏虾,卖虾也是一门技术活

养殖70天左右达到75头规格时,不管行情如何,开始用地笼疏虾。此时池塘已有6000斤左右的产量,已达到一定密度,如不及时疏虾,其生长速度会变慢,风险陡增。每次疏虾1500斤左右,随后7-10天疏虾一次。整个养殖过程多的会疏虾6-7次,少的也有4-5次。疏虾次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原则是基本达到6000斤左右的存塘量时就开始疏虾。最后清塘产量为6000-7000斤,规格14-20条左右。

平时是否检测弧菌?

弧菌和总菌都检测。最好将总菌和弧菌的比例控制在30:1,甚至更高,此时诱发弧菌感染的概率低。倘若弧菌数量升高,应及时使用噬菌体或含氯制剂控制,同时补充有益菌提高总菌。

白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我总结了一个规律,在高位池养殖中,大部分弧菌感染都伴随有肠炎,这也是我最为关注的地方。比如玻璃苗,也属于弧菌感染,其特点就是空肠空胃。很多感染弧菌的对虾出现肠炎不吃料,导致没有营养而乏力趴边,最后变成“棉花虾”。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感染弧菌的虾大概率也会暴发肝肠胞虫,但感染肝肠胞虫的虾,生长速度慢,但不一定有肠炎,弧菌不一定超标。白便只是弧菌感染后的一种症状,所以大家要搞清楚弧菌和肝肠胞虫这两者的关系,哪个先,哪个后,搞清楚了就知道白便如何预防和处理了。

如何将氨氮、亚盐控制在那么低的水平?

亚盐由氨氮转化而来,氨氮由饲料而来。因此,精准投料很关键。氨氮高时可通过加大换水量和减少投料,同时配合使用芽孢菌来控制。养殖过程中我主要以有益菌为主,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养殖方式,不使用任何违禁药物。通过以上方法,我所有的池塘到后期亚盐、氨氮几乎测不出来,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藻类旺盛时如何控制?

最科学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加大换水量。第二是减料,以减少氮磷的输入。藻类旺盛时是很难控制下来的,除非消毒,这个方法并不提倡。有些朋友也用遮光剂,但我已放弃这一方法。个人认为有其不足之处:容易产生应激,对虾出现蓝身,抗逆性变差。同时,藻类的净化能力也会变弱,导致水体有机质增多。转水后以绿藻为主。pH低时,说明藻类不旺盛,我一般用石灰处理。越是传统的东西,反而越有效。

总结

在杨树彬看来,他的成功可以总结为:苗种+硬件+技术=成功。这条公式看似简单,但要得到最后的答案,要经过反复的验算,每一步都是细节。

杨树彬坦言,养虾存在很多未知和可能性,而他要做的就是将可能变成确定,需要不断反复验证以获得最确定的答案。他从毕业后就一直养虾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歇过,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

最后我问了杨树彬一个突发奇想的问题:养虾有没有天才一说?

他回答到:“我想起一个好哥们说的话,冷加华老是说我养虾有灵性。但我认为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愈演愈烈—春季对虾病难防(高致病弧菌、肝肠胞虫、代谢性疾病)造成产量急剧下降
外塘粗养对虾新出路—小棚标粗
惊!虾塘弧菌肆虐,有些8成虾塘受到影响!对虾产业造重创,有养殖户损失惨重!
对虾苗期成活率决定着养殖成败,苗期养殖几个关键点不要错过!
对虾“偷死”现象严重!做好以下“五点”预防,让你不再担心!
南美白对虾EMS详解及应对措施(高清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