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泉州杂谈 020: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异国情调
泉州是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亚文化之都。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世界性的大港,海上丝绸之路将它与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紧密相连。中西之间除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商业贸易,更有“市井十洲人”的文化艺术交流。

开放包容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吸引来了世界各地的蕃商到这里经商,甚至有许多人长期定居在这里,出于宗教生活的方便,蕃商们在泉州营造了各个不同宗教的寺庙、教堂。光是短短的一条涂门街,在500米范围内就有伊斯兰教、道教、儒教、佛教等不同宗教的寺庙,它们共生共存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依然毫无违和感的毗邻而居。

今天,我们将具体的在一座建筑上来介绍泉州的多元文化,那就是开元寺的大雄宝殿。

开元寺大雄宝殿

走近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装饰有用辉绿岩凿成的石雕。单从岩石的颜色来看,明显的和开元寺其他石材不是出自一个地方,属于后来添加上去的。如果再细看这些浮雕,又会感觉和西塔须弥座上的狮子有所不同,除了狮子之外,还有许多狮身人首的怪物,颇有一番异国风味。

这些不属于佛教的狮身人面像是从哪儿来的呢?300多年前,郑芝龙在翻修开元寺的时候,把泉州城内废弃的印度教寺庙的一些石构件搬到这里来用,月台须弥座的狮身人面像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开元寺大殿就跟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一样,把不同地方的浮雕迁移过来,挪为己用,满满的多元混搭风。在庄严肃穆的宗教建筑上,融入异教的装饰物,体现了泉州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

那么,再让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吧!为什么印度教里面会有狮身人面像呢?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狮身人面像应该是属于距今4000多年前埃及古王朝时期的产物,埃及吉萨和泉州开元寺的狮身人面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狮身人面像

在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2年,利用埃及人民反对波斯统治,全国发生暴乱之机,侵入埃及,将埃及纳入马其顿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大帝在尼罗河入海口以他之名建立了亚历山大城,成为了和泉州具有同样地位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古文明相互交融学习,古希腊文明充分的吸收融合古埃及文明,狮身人面像成为了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他的人面象征着智慧和知识。

随着东征的持续进行,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6年经开伯尔山口,来到富庶的印度河流域。虽然大军因疫病影响止步于此,但是希腊的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印度,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于是,希腊的“斯芬克斯”到印度成为了“普鲁沙瑞伽”,这类人面兽常用于守护寺庙、宫殿和墓穴,其野兽的身体代表力量,而人面则代表智慧,唯有力量与智慧双全,才承担得起作为守卫者的责任。

印度的狮身人面像在泉州的印度教寺庙荒废后,经历了短暂的待岗阶段,如今又重新在开元寺大殿前担任起了守卫的工作。

亚历山大大帝

迈进大殿,抬头仰视,殿内的石柱和桁樑的接合处,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身影华丽,色彩斑斓,舒展双翅的飞天。当时的能工巧匠把飞天的下半身嵌入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前伸相望,昂首挺胸,短衣半袒,璎珞圈胫,双臂伸展,腕着钏镯,各捧文房四宝、珍贵供品或管弦乐器,均似翩然起舞,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是用来代替铺作和斗拱,依托粗大的桁樑,极为巧妙地把装饰艺术和实用价值结合起来。

大雄宝殿的飞天


飞天源于遥远的希腊,是希腊神话中人面鸟身的女妖塞壬,她经常用歌声迷惑水手,使船触礁,然后吃掉他们。女妖塞壬在希腊很流行,瓶瓶罐罐上都刻有,在荷马史诗《奥德赛》里也有记载。和月台须弥座的狮身人面像一样,这种魔鸟的形象经由亚历山大东征带到印度。

女妖塞壬

希腊女妖塞壬后来成为印度佛教中人头鸟身的音乐神——“迦陵频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他。再后来又从印度传到泉州来,到了泉州之后,妙音鸟不唱歌,改成奏乐了,成为非常巧妙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24个飞天代表中国的24个节气,也代表了一天的24小时。如果再进一步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其中还分成12个大的飞天和12个小的飞天。12个大的飞天长着大鹏鸟的翅膀,值白班,手上拿的是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有桃李瓜果。12个小的飞天长着蝙蝠的翅膀,值夜班,手里拿的泉州古老的南音乐器。

这24个飞天神女,全心全意的7x24小时的为五方佛服务:白天,五方佛讲经需要笔墨纸砚,飞天就给他们拿上来,佛祖肚子饿了,飞天就拿着桃李瓜果给佛祖吃,到了晚上,佛祖休息的时候想听听音乐放松一下,飞天吹箫弹琴。

形态各异的飞天

最后,请移步到大殿后门,北檐外侧有两根绿辉岩石柱,具有显著的印度风格,显然也是跟狮身人面像一样是明代从废弃的印度教寺庙搬迁过来的。石柱柱础成仰覆莲花须弥座状,柱身四方,局部为十六边形。

如果细看石柱上的浮雕,上面有许多印度教神话故事,如毗湿奴化身人狮厮杀魔王、阎摩那河七女出浴、湿婆苦行像等,跟一般印度神庙上的浮雕一样。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根石柱究竟是由在印度制作好了再由商人带到泉州?还是由住在泉州的印度工匠制作?还是由印度人选择题材,由泉州工匠制作?

如果沿着石柱多转几圈,你会发现,上面除了印度教的浮雕之外,还有许多中国式的装饰图案,上面描绘有松树、梅花鹿、喜鹊、猴子等带有传统吉祥意义的图腾。

由此可见,石柱是由印度人雇佣泉州工匠制作而成。从石柱上的图案组成可以看出,印度人来到泉州以后,既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传统,也入乡随俗的把中国的文化符号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以包容开放,取代冲突对抗,我们自古以来一直提倡和践行的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多元文化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以和为贵的丝路精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印度教石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泉州西街开元寺大雄宝殿百柱殿的完整解说介绍
名胜|福建·开元寺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泉州开元寺(原)
解读泉州开元寺古印度婆罗门教石柱_平兄旺旺
拥有罕见的古印度婆罗门教石柱——泉州开元寺
福建泉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