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孩子的灵性,说个好故事

        协助学生阅读,教师能做些什么呢?从过去的文献与经验中看出,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学校购买许多不同种类与风格的书籍,期望学生能从阅读中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从阅读活动中,希望学生从内心喜爱阅读,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设计许多不同的阅读活动;在教学上,期望学生不会觉得阅读是很困难的事情,教师实施各种有趣的阅读教学引导;最后在评鉴上,也期望学生能在阅读理解能力上高人一等。


        然而,上述的部分作法中,从书籍选择、活动设计、方案推广与评鉴模式等等,到底是出于谁的观点呢?或基于怎样的理由所设计出来的呢?

       笔者认为,上述的阅读观点很可能来自于部分有权力的社会文化菁英,在推动阅读的同时,也维护这些文化菁英的既有社会权力。

       这些推动阅读的文化菁英常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竞争力”、从“阅读小学士”到“阅读小硕士”,再从“阅读小硕士”到“阅读小博士”的大量阅读活动,他们也认为阅读能力是文化生活的基础,若要进入文明,首重阅读能力的养成;他们也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阅读力,同样的他们也设计了许多的教学方案,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商品。

       因此,设计出文化菁英取向的阅读活动时,也就造就出文化阶级意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成为社会的文化菁英,就会努力要去提升那些不擅长于阅读的学生能力,增加更多时间的课后辅导,甚至期望行为不符合学校和社会规范的学生,在阅读活动后改善自己的行为。这些阅读教学设计,主要还是要去形塑文化的阶级关系,以解决未来的问题导向,并非为所有的学生服务。

      在这些的阅读活动中,少有愿意处理每个学生的身心平衡与心灵宁静,也就是阅读活动,不该只是看到未来,也要能回顾过往,理解为何自己是这个样子。

       以培养文化菁英的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阅读活动的偏向,偏向主智主义的思维,偏向到去形塑学生成为未来的文化菁英,并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已经存在的文化菁英认可,形成了文化复制的结果,也稳固了利益关系。

        如阿诺德所说,文化是成为社会的“最佳的思想与言论”,是专门为社会菁英知识分子所保留的,例如说到文化,我们想到的许多文艺活动,当论述到舞蹈时,文化表征的是古典芭蕾而不是路上的街舞;提到音乐时,文化表征的是贝多芬或巴哈音乐而不是满嘴脏话的饶舌;说到戏剧文化表征的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不是儿童的假想游戏。

       换言之,这些从历史上流传已久的艺术作品,假定了时间的筛选,留下的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文化价值的高低意识,透过教师的中介,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能力指标,也藉此作为提升自我的生活品味,却在不知不觉中也陷入了文化二元的对立关系,让文化活动中隐藏着“高雅”与“低价”的对抗;“好品味”与“坏品味”的冲突以及“文化菁英”与“市井小民”的阶级关系。

       在近十年来,教育哲学中逐渐浮现出全人教育,这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社群彼此密不可分,并在与他人和自然互动中产生个人生命的认同、意义与目的,期望能重视生命内在以及渴望学习。Ron Miller对全人教育的定义建立在民主与人文之上,尤其对于另类教育的办学是他们的精神指标。

       全人教育和其他教育的不同,主要在于全人教育以整体的方式看待学习,因为部分的总和并不代表整体,反而是整体来协助部分的意义和功能。重视彼此差异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符合同样的标准,用透过学习来追求个人的最高精神。

        若重新调整阅读活动的基调,不再以形塑菁英文化的思维下,而是以人的整体性观点来看,笔者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连结、再连结、也是无止境的连结,也就是从阅读中看到当下自我与过去的自我连结,去反省吾身,也从当下的自我连结到未来的自己,让自己有自我创造与不同观点的描述自我;从阅读中连结到自我与他人(包含作者)的关系,理解互为主体的意涵,请注意,在此的与他人连结,不该只有彼此的沟通与对话而已,甚至包含彼此的共同生活与共同冥想与静思。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成就了苏格拉底的历史位置,特别是和会场主人阿迦通的对话,彼此讨论爱如何被理解;苏格拉底以自我无知或不回应的方式来质疑对方的想法,然而更重要的地方是不论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都认为有智慧的生活,必需透过对话与共同生活来接近Logos,换言之,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性。

        Hadot赞同柏拉图的想法,可以概括为“若灵魂要有生产,必须与另一个灵魂交往,才有生产的能力,特别是以日常的共同生活以及彼此对话,来确立灵性的成长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Hadot的观点,我认为他提出了一个理解哲学家或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去注意他们的日常生活对话记录,因为生动的记录和共同生活更有利于思维的增长,特别是在共同生活中,不只是阅读智者的书籍,更能够以自已的眼睛观察智者的生活模式,所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建立起属于教育哲学家的生活智慧,同时也吸引其他学者一起生活,彼此共同思辩同一个问题。

        就从先前的学校课程设计,偏重知识灌输,学生缺乏自发的自由与对学生的压抑,然而并非说把解除了社会的学习压抑,真理就会自动浮现,还需要从自由中学会自我创造,这也就是以灵性的自我洞察。

       在教育学生文化复制的想法,也只不过是让学生重复去熟练前人认为真理的观点,甚至前人的想法并非真理,而且不可以去挑战,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下,社会化优先于个人化,个人的自由与灵性也显得不可能在此阶段有空间去发展。或许我们的教育该回归到如何让人能更加自由,并在自由中学习与人相处,彼此包容差异,进一步形成共识,让大家都能有共同的社会希望。

摘自台版《故事人说“故事”》

作者:台湾儿童阅读学会  理事长徐永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题“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的研究报告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武和平:学校文化建设的挖掘与思考
培训心得(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开题报告
教育知识摘录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