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横笛轻轻吹

横笛轻轻吹

 /易恭美

  我又拿起我心爱的竹笛,用绸布擦了擦整个笛身,贴上笛膜,把笛子连同笛膜贴在脸上,轻轻地按几下(使笛膜不要绷得太紧,富有弹性,吹出的音才好听)。再习惯性地用大拇指抹了抹吹孔,便把嘴贴近,轻轻吹出悦耳动听的曲子。

这是一支十分简陋的竹笛,市场上非常便宜的那种。灰白的笛身上间隔地缠绕着一圈圈黑线,两头也各涂有一圈黑色,使它的颜色不再单调。笛子是什么时候、花多少钱买的,再也无法记起来了。只记得风风雨雨、走南闯北几十年,它一直跟随着我,成了我相依为命的知音。笛身上的油漆早已掉光,有一两处围箍的黑线也已脱掉,笛孔周围也被手指磨光了一大圈。可我一直像宝贝似的收藏着,不准爱人与孩子们动它。

轻轻吹着竹笛,我人生坎坷路上,那些与吹笛有关的,多少有点意思的故事,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高田铺,320国道旁的一个小村。村里有个业余剧团,花鼓戏演得红红火火,演得像模像样,在四邻八乡小有名气。父亲是这个剧团的乐手,他不但唢呐吹得好,而且锣鼓打得娴熟精彩。为这我常常在小朋友们面前炫耀,也有时缠着父亲要学吹唢呐。

一天,父亲买回来一支含箫,对我说:“吹唢呐要很大的气力,你还小,难得学。吹含箫要的气力较小,容易学些,你就先学吹含箫吧。”我当然高兴,就每天拿着含箫,呜哩哇啦地学着吹。

像众多的小孩子一样,我也缺少耐心。吹了几天,总是不成调,就放下不想再吹了。或许是父亲懂得,一个人一辈子应该有点爱好与本事的重要性,下决心一定要教会我吹笛子。他在维持一家人生活那么忙的时候,竟常抽空坐下来,耐心地手把手教我。我还能有什么理由不下决心把它学会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慢慢地掌握了含箫的基本音,学会了吹含箫。后来就买了竹笛,也掌握了竹笛的基本吹法和指法,慢慢地能够吹出较动听的曲子了。

从此,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当贫乏的农家屋里,每日都能传出悠扬的笛声,驱赶着全村人劳作的疲惫,滋润着全村人清苦的生活。

那年,我才10岁。

   

隆回七中初10班教室里,我坐在中间第四排的座位上,正吹着笛子。一曲《社员都是向阳花》吸引着全班同学,他们一个个凝神静听,目瞪口呆。曲子一完,大家鼓起热烈的掌声,好几个人高喊:“再吹一曲,再吹一曲。”我只得再吹《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曲子,悠扬的笛声在校园里回荡。

这时,教室里响起轻轻的女声,和着笛音唱得婉转动听,更加吸引了全班同学。那是阿秀,班上的文娱委员,人长得苗条漂亮,被称为“校花”。歌唱得好,嗓音清脆纯厚,高亢嘹亮,有一种穿透力。于是,有人提议两人合作表演一曲。我性格内向,最不愿意抛头露面,只是低头不语,不置可否。阿秀却大胆地站起来,望着我,那眼神好像在说,怕什么,唱就唱么!

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作为一班之长,男子汉大丈夫,性格再内向,此刻也不能丢脸。我站起来,故作谦虚地说:“那就献丑了,只怕我配不上啊!”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配不上,那还有谁能配得上呢?”我拿起笛子,吹出了《红梅赞》的开头曲,阿秀就亮开嗓门唱起来。

清脆的笛音和着嘹亮的歌声,在寂静的教室里回旋,又悠出教室,在空旷的校园里飘荡。我使出浑身解数,尽量按照歌曲的节奏,吹准每一个音,把握着歌曲旋律,尽量配合着阿秀的歌唱。我运用着吹奏技巧,一会儿来个颤音,一会儿来个滑音,一会儿来个花舌,一会儿又来个吐音。技巧的运用,使曲子更加优美动听,荡气回肠。

就是这么一次不经意的表演,就是这么一次刻意的默契配合,我与阿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颇多赞誉,又被推上了学校以及校外宣传的舞台,多次合作表演。大家都说,我们是“珠联璧合”、“鸾凤和鸣”。

情感萌动的年岁,接触多了,难免生出些男女之间的思想。从此后,我见到阿秀心里就有点慌,一时没见到她又有点想念。我想,我大约是喜欢上她了,梦里常晃动着她似笑非笑的眼睛。

阿秀呢,似乎对我也有那么点意思。初中毕业前夕,她送我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日记本上写着:“赠给亲爱的弟弟,毕业留恋。”因为她比我大几个月,所以这样称呼我。看着她那工整娟秀的笔迹,滚烫撩人的语句,我激动了好多天。在毕业离别时刻,我们心情沉重,难分难舍,阿秀竟抱头痛哭了好久。

那应该不算是我的初恋,只是少年成熟的心理,萌动出一湖美好的爱情微澜,荡漾着难忘的涟漪。

 

邵阳师范,这所正处在鼎盛时期,久负盛名的学校。是我教了10年民办之后,跳出“农门”的命运转折点。坐在带有“民师”号的122班教室里,我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拿出特意带来的竹笛,轻轻地吹起来。

清脆的笛音,在教室里飘散;优美的旋律,在校园里回荡。同班同学来了,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外班的同学探进脑袋,射来赞许羡慕的目光。在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缺乏的时代,在10年文革动乱强烈冲击下的时期,有特长的学生甚少。大家见我能摆弄乐器,且吹得有板有眼,怎能不刮目相看,怎能不被吸引。

此后,我这个以并不拔尖的成绩考进来的,貌不出众的“大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不一样了,有了一定的份量。当然,更是因为第一次班会上的自我介绍,我的一篇激情洋溢、诗意盎然的发言。要知道,写作是我的又一特长,此前已在县、地级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作,据自己的经历有感而发,那不是我的拿手好戏!

于是,在班主任张先良老师据入学成绩定的班干部,因缺少一名,需要补充而在班上选举时,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投了我的票。我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班干部,先是班劳动委员,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受到班主任的肯定。后见我有体育特长,便换成了体育委员,把我的体育特长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校体育运动会上,我拿下男子跳远第一名,又代替班上同学参加男子100米跑,以125的成绩夺魁,打破校记录,成就一段佳话。

于是,我的良好表现和学习工作成绩,受到班主任及学校的肯定与好评,给予最佳的毕业评语,并作为优秀毕业生推荐。毕业分配后,我和我全家的命运连升三级:我上了县城重点中学——桃花坪中学的讲台(按当时的规定,师范毕业生只能教小学),全家搬进了县城,小孩子进了县城读书。

因此,我对我心爱的竹笛,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平坡,这个云贵高原上的普通小镇,城区小得出奇,方圆不过一里,人口不达一万,怕是中国小城镇之最了。它之所以成为小镇,是通往东南亚的便利交通,给它载来了繁荣;是漾濞江与澜沧江在这里交汇,给它润育了富足;是西洱河上四级电站的灯光,给它带来了璀璨。

人才流动的大潮,把我推到了这里。在这里,我带来了知识,教给这里的少数民族学生们;我带来了抱负,欲使它在这里生根、开花,为改变这方贫瘠的土地而添彩。我也带来了那支不会忘记的竹笛。我知道,不但我需要它驱赶寂寞,增添愉悦。这遥远的边疆之地,更需要音乐,更需要娱乐去增添斗志。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送走最后一个学生,便拿出竹笛,坐在窄窄的泥土篮球场边,轻轻地吹起来。袅袅的笛音,伴着袅袅的炊烟,在黛色的山坡上袅袅地升起,在暗红色霞光中慢慢地飘荡。小朋友们来了,围坐在我的四周,托着腮,昂着头,凝神静听,眼里忽闪着惊奇的光彩。我吹了一曲又一曲,直到吹累了为止。

一个月后的一天,我正在吹着笛子,镇教育办杨光仁主任走过来,对我说:“有点想家了吧?”“没有啊!”“不好意思说吧?你的笛声已经告诉我了!”我真佩服他,远离家乡,难免思亲,刚吹了曲带有思乡的曲子,他就听出来了,实是知音。我也很感谢他,只有对我关怀备至,才能这样明察秋毫。联想到我刚来时,杨主任亲自背水泥上山,给我修房砌灶的情景,我感动得心里酸酸的。

我的吹笛,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兴趣,他们说要跟我学。我有什么理由不教他们呢?连知识,连心血,都愿意献给他们,还舍不得这业余爱好?结果,我带出了好几个徒弟,我的独奏变成了合奏,雄壮而嘹亮的笛声,在滇西高原上飞扬着,播撒着,经久不息——

鄂南的冬天是不冷的,一如这块热土。体育系统的元旦晚会在体育馆举行,那场面更是热火朝天。这次晚会不比以往,既是晚会,又是本系统的职工才艺竞赛。校长指名要我参加,我没有推辞。我想,初来乍到,正好表现一把,提高我在师生中的知名度。

我要表演的当然是拿手戏——笛子独奏,曲子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用哪支笛子上场吹,使我犯了难:珍藏的老笛音质差一点,但用惯了,熟悉,顺手;新买的铜节笛漂亮,音质好,但吹起来不是那么轻车熟路。犹豫再三,我还是拿着那支心爱的旧笛,健步走上了舞台。

清脆的笛声在体育馆内响起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旋律在体育馆内飘散开了。似一阵炸雷,震熄了馆内偶尔的喧哗,喁喁的低语;又像一根银针,愉悦地刺激着场内每一个人的耳膜。旋律时而高亢激昂,像千军万马奔驰在黄土高坡,胜利的旌旗在革命圣地猎猎飘扬;旋律时而婉转悠扬,像获得幸福的人民在欢快歌吟,歌颂着伟大救星的丰功伟绩——

曲子在一阵高音与颤音中悠长地结束,赢得了全场久久的掌声。我轻嘘了一口气,为我的成功演奏,为我的一反平时性格内向,少敢抛头露面的举动,也为我心爱的竹笛替我争光而心怀感激。

过后,有人对我说,就是笛子差了点,有些音不太好听,要是笛子好一点,效果会更好。是啊,这是我早就知道的。

    

我珍藏着一支竹笛。它,其貌不扬,十分破旧。它,跟随着我,走南闯北,记录着我家庭迁徙的风雨,见证了我人生坎坷的经历。拿着它,我从宝庆西路的一个小村,吹到了龙回头的县城;从伟大领袖的故乡,吹到了彩云之南的大理;从滇西的漾濞江畔,吹到了洞庭湖之北的桂乡。

竹笛是我的好朋友,是我的佳伴侣。它给我荣誉,给我信心;它给我喜悦,给我欢乐。它充实着我的每一个日子,它精彩着我的每一段岁月。每当我遇到风雨、碰到困难的时候,吹起它,就会风停雨住,艳阳高照,就会信心倍增,排难去困;每当我奋力拼搏、捷报频传的时候,吹起它,就会笛声嘹亮,心花怒放,就会提醒我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横笛轻轻吹,往事纷纷来。

竹笛,伴我成长,伴我前行,伴我奋斗,伴我成功。

往事,令我回味,令我激动,令我自豪,令我奋发——

啊,竹笛,我这一辈子,怕是永远离不开你了!                                 

作者简介:易恭美,湖南邵阳人,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退休。爱好写作,出版有《横笛轻轻吹》等文学作品集多部,《硬笔书法教程》等教学用书多部。传略和成果被载入《中国教育界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散文诗作家辞典》等多部大型辞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儿轻轻吹】拥着你入睡~
笛子的历史
横笛
​关于竹笛,你知道多少?
竹笛声落(素材版)
转一位笛子爱好者的自学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