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风春日话春语

春风春日话春语

郭先珍

一声春雷,一阵春雨,送来春娃。粉红的“小可爱”,在母乳的滋养下,花儿般茁壮成长。娃娃咿呀学语,一天,双唇一张,叫出的第一声是“妈”,再一天,双唇爆发出了“爸”。这时,父母高兴地说,瞧我家“娃娃”多聪明,会叫“爸,妈”了。这第一声称呼“爸、妈”,蕴含着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和敬爱。爸爸听醉了,妈妈笑晕了!
“爸、妈”是家庭的核心称呼,围绕它产生一大批亲属称呼。比自己辈分高的有:“奶奶、爷爷、太奶奶、太爷爷、姥姥、姥爷、太姥姥、太姥爷、伯父、伯母、叔父、叔母、舅父、舅母”等。跟自己平辈或低辈份的有:“老伴、老公、老婆、媳妇儿、孩他爹(妈)”“哥、姐、弟、妹”“儿、女、孙儿、孙女”等等。这些称呼表示亲人之间骨血相连,就像青枝碧叶同根生那样,叫着非常亲切。
除亲属称呼外,还有许许多多表示不同职业、职务、友情等等社会关系的称呼。如:“老师、教授、同学、师姐、医生、护士、首长、司令、排长、经理、营业员、董事长、老总、乡长、支书、朋友、老乡”等等。有人说,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称呼,确实如此。
但在我国当代社交中用得最广的是三个称呼:同志、师傅、先生。

五六十年代,见面都叫“同志”。年老的尊称“老同志”,年轻的叫“小同志”,妇女是“女同志”,会议开场白是:“同志们好!”《请茶歌》第一句是“同志哥,请喝一杯茶”。那年代一片同志声,听着热乎乎的,感觉大家是志同道合的一路人。
六七十年代,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师傅”这个词吃香了,见着谁都尊一声“师傅”:“师傅,在哪个学校管事儿?”“师傅,去人民医院怎么走啊?”“这位师傅手艺不错。”不管什么职业的人,听着的都自豪得笑眯眯。
八十年代以后,“先生”的称呼很吃香了:“先生您早哇!”“老先生高寿啊?”“我家先生忙着啦”。还有“郎中先生、相面先生、管账先生、风水先生、说书先生”等等。在古代,先生一般称有学问的男士,但到了民国以后,也用于对女性的尊称,如“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冰心先生”等。“先生”透着对人的尊敬。
称呼应用既广泛又重要。好的称呼应该得体,温馨友善,像蜂蜜那样把人甜到一起。
我和先生六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但我在称呼上却被他提醒过,因为我直呼他姓名。一天,我大声地叫他“ABC”了。他缓缓走来说:“你叫我什么了?”我回答:“你的名字。”他说:“连姓带名的名字,我俩是一家人吗?”我笑了:“那怎么叫你呢?”他说:“去掉姓。”我接受了意见,顽皮地叫着:“BCBB……。”他乐了,我们更加亲密了,可见称呼里的昵称有着十分亲和的作用。直呼姓名或叫名字、小名给人的亲疏感受是不一样的。

夫妻之间亲切的日常称呼,像是淡淡的白开水,滋润着彼此的心田。情侣之间的爱称,那可是甜甜蜜水,洋溢出花儿只为蜜蜂开的幸福。有次我坐年轻朋友的车回家,他的漂亮准妻子坐副驾驶,轻轻地说:“猫咪,待会儿带我去五环兜风吧!”年轻朋友微笑着回答:“柔柔,我会兜得你头昏眼花。”“猫咪、柔柔”多私密可爱的情侣称呼呀!在老百姓中间,还有一种把自己的最爱,骂得狗血喷头,却又爱得痛快淋漓的称呼。例如鲁迅的《理水》中,禹太太把自己的丈夫叫“杀千刀”的,孙犁《荷花淀》里的女人,把自己想的要命的男人称“狠心贼”,肖复兴《抹不掉的声音》里的妻子叫自己的男人是“死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修养,夫妻或情人之间称呼可能不同,但都出自彼此的亲密感情。得当的称呼是粘合剂,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之,则让人厌恶,关系更加疏远。
有次,我见一位姑娘问路。她对路边老人说:“欸!去西直门的公交站怎么走?”那老人没回答。她又说:“哎,哎!问你哪,去西直门的公交站怎么走哪?”那老人很不高兴地回答:“往前走100米,向左拐。”姑娘走后,老人自言自语地说:“这么周正的大姑娘,怎么就没学会称呼呢?叫一声“老人家,老爷爷,老先生,老同志”就那么费劲吗?真没教养,什么“欸、哎”的,这是对人的称呼吗?”

又比方我们研究所换届时,组织部来人下达文件,介绍新老交接的情况后,说:“先请老所长讲话。”而不是说请“前所长”讲话。老所长听着高兴、舒服,表示要继续发挥余热。我细细体会,“前所长”“老所长”仅一字之差,可亲和度大不一样。“前”强调:过去的、非现职的,给人以过时之感;“老”一语双关,可以指年龄,也可以指职位,经验,表达了对老同志的尊重,多了人情味儿。这样的称呼确实出自对人的体贴、尊重啊!
我还见过称呼里夹着“虚伪”的毛刺。 某单位新官上任,一大帮“白头、青头”的下属,见到新上任的领导,顿时春风满面,点头哈腰地招呼:“何局,您好!”可一年后,“何局”卸任了。还是这帮人秋霜一脸地直呼其名了:“何BC上班了。”我从旁听了,感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啊!那“何局”的尊称一下子掉到了“何BC”的草民了。有位朋友说,他进入课堂,听见几个学生直呼某教授的名字。他立即教育:当面称教授,背着就叫名字,这是尊重老师吗?这是正派人的作风吗?多俩字就那么难吗?那俩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这里,“称呼”本身没错,错的是使用者的虚伪。

要得当地使用好称呼,使其充分发挥人们之间的粘合作用,促进社会和谐,还必须了解称呼里的蔑称、戏称、绰号,对它们绝不能乱用。
“戏称”指“幽默风趣”的称呼,如:“因为他直来直去,大家叫她'炮筒子’”“张姐点子多,别人称她'小诸葛’”。此外“万事通”“包打听”“小广播”等等都是。这些称呼多用于日常生活中开玩笑,少见于正规场合。例如大会发言,主持人如说:“下面请小诸葛张某某发言”,会场肯定哄堂大笑。如说:“下面请张某某先生(女士)发言”,就妥当了。还有一种“蔑称”,表示对人的轻蔑、厌恶。如“这种好吃懒做的'二流子’,谁都瞧不起。”“臭流氓,滚开!”  “地痞、混混、懒鬼、小偷、恶棍、狐狸精、贪污犯 ”等等都是,它们只适用于一定的人和一定的场合。此外,不要乱用绰号,特别是伤人自尊心的绰号。比方残障人中的“兔唇”,起绰号“八一”,腿脚伤残的,叫“瘸子”,这是戳人伤疤的极不人道的语言行为。总之,对以上三种称呼的应用要特别慎重。我曾亲见把看病马虎的医生戏称“蒙古大夫”而引起民族间大纠纷。最后国家下令辞书中删除“蒙古大夫”词条,表示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一声好的称呼有如春风暖日,给人送去满满的温馨;一句不恰当或恶毒的称呼,给人霜刀雪箭,或者如鲠在喉。称呼里透视出人们之间的亲疏、好恶,折射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言为心声,要恰当、正确、人性地使用称呼,就必须培养人们良好的精神素质。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常说,学会待人从叫人开始。奶奶是父亲的母亲,长辈,你得恭恭敬敬地叫奶奶、娭毑,跟你奶奶一样大的你要恭恭敬敬地叫张奶奶、李奶奶,不能叫人家“张婆婆、李婆子”,更不能骂人家“鬼婆婆”;跟妈妈一样大的,你要叫伯母或婶婶;跟你一辈的,比你大的叫姐,小的叫妹;教你认字的,要称“先生、老师”;来家帮我们干活的,你要心怀感激,称“大爷、大妈、师傅、阿姨”。这是礼貌,懂吗?母亲还说,对大人或客人不要称“你”,而称“您、你老人家”。母亲絮絮叨叨,将许多文明礼貌的称呼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田,至今耄耋仍浮现脑中。
称呼文明是从家庭、社会潜移默化的。家庭悉心培养,社会大力倡导,媒体亲和示范。人们必然互敬互爱,手捧春花,口吐春语,称呼文明的春风将浩荡我神州大地。  

作者简介:郭先珍,女,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多年来从事现代 汉语词汇语法学研究,共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21部(含独著、主编、合著)。退休后学习文学创作,曾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趣读|现代人际交往中的敬称
我该叫你什么?
不得不说的师傅
称呼里的没教养
称呼里的教养问题
喊人名字要用尊称,否则后果很严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