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山里的养猪场

大山里的养猪场

戴临中

层层浓淡相宜的雾气,将远处万籁俱寂的群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我认识老韩叔,是在创办生产队养猪场的时候。
1969年,公社要求各个大队都要有自己的养猪场,管多种经营的干部印耀林几次来队督促,大队干部再也不好推辞,便在一起商议,请大队长老韩叔亲自上马,再物色一个劳力,率先把自己住家的所在地白石溪生产队的养猪场办起来。
令我没想到的是,老韩叔在会上提出非要我也加入,他说,如果我不愿意干,他也就不接这个手了,请生产队再另请高人。这消息是后来印耀林悄悄告诉我的。
我是1968年年底才下放到白石溪大队丰火屋生产队的,与白石溪生产队同一条溪水,丰火屋在上游,白石溪在下游,两队比邻。如果我同意来养猪场,还得办理转队到白石溪生产队的手续。
我知道,老韩叔在白石溪大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据说,解放前,他被国民党抓过壮丁,后来养过鸭,东奔西走,阅人无数。解放时成为土改根子,又识得几字,为人精明灵巧,能说会干,人缘关系好,一直当选为大队长,多次带队参加县里的重大工程会战,如修黄石水库等,阅历与经验都很丰富,是山区农人中少有的实干家和领头人。
我当时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干什么、到哪里干、怎么干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当然,能给老韩叔做搭档,听他耳提面命,是我的缘分。同时养猪对我来说,也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和少有的人生历练,值得试试。
当老印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爽快地答应了。老韩叔也很高兴,对我说:你一个人难得麻烦,不用自己开火,就在我家吃饭。听后,我满口答应,深感欣慰。
万事开头难。事情杂,头绪多,尽管存栏的猪只有8头,但需要落实的事情却堆积在了一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韩叔说,先砍柴,后备料,把烧的和吃的都准备好,再哪门搞心里就不慌了。
老韩叔屋后就是禁山,上山后沿禁山山脊走过两个山头,就到自由砍伐的柴山了。砍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把刀磨快就行了,砍时手起刀落,柴禾应声而断,用刀将树枝整型,然后把整理好的柴用土荆条打成捆。
我和老韩叔一个上午至少能砍十担以上,捆好的柴禾就码在事先整理出来的屯积柴禾的地方。下山时顺带一担回猪场,其它就码在山上等着风干。我一个月大概上山三次,山上的柴禾垛已经码得像小山一样。带回来的柴快干过性了,都是麻栎树、榉树等硬杂木,烧起来火力大又耐烧。
当时的猪饲料不外乎就是两大类,谷物饲料和青饲料。老韩叔说,当务之急是先要把猪吃的谷物饲料贮备一些,包括玉米、米糠、碎米等,这些东西每天早晚都是猪要吃的主食,总不能到需要的时候再去准备。
玉米和玉米棒队里的仓库中都有,需要时可按程序领出来。只是玉米棒,还要组织人工脱粒。比较起来,玉米饲料的准备和贮备要简单得多。
需求量大的还是碎米,仓库里没有现成的,还需要由瘪谷加工而来。
每年,队里都会有瘪谷储存。晒谷中途有两次扬谷的过程,都会筛隔出瘪谷来,也就是农人说的二扬子。稻谷收割完,在码草垛时还会有一次打场,将残留在稻穗上的谷粒打下来。这些瘪谷,在没有办养猪场之前,都分到了农户,建了养猪场后,自然就留作猪场的饲料了。
我拿到瘪谷后,先过一遍风车,将打米糠和打碎米的瘪谷区分开,然后分别放在石碾中交给时间,加工成所需要的样子。不同的是,加工成碎米的物料在完成后还需要再过一遍风车进行米糠和碎米的分类。
按照老韩叔的吩咐,我把这些谷物饲料各样领取了近千斤,经过十天半月的加工后,陆续挑回了猪场,至少晚稻收割前,我们可以不需再动这个脑筋了。
青饲料每天中午要喂养一次,同样不可或缺。猪场开张时,队里把一块红薯育种地作为青饲料给了猪场,后来又提供了一块种植的红薯作为饲料。喂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隔年种薯生发的儿薯,即甜又脆,水分又足,与米糠、薯藤混合在一起,无论是生喂还是熟喂,猪都爱吃。
养猪场在溪流上方的半山腰。旁边是一块两亩左右半月形的春水田,我们把它改制成了为猪场提供青饲料的萝卜菜地。深耕后,我们点播了本地的红萝卜。一场夏雨后,嫩艳的红梗萝卜芽从窝子里虚掩的火土灰下钻了出来,迎风渐长。
萝卜菜当令时,每次随意在长得稠密的地方扯几把就能装满几筐,挑到溪里或堰塘里洗净,把水沥干后再挑到猪场剁成饲料,然后倒入大缸里,一层萝卜菜一层米糠拌匀压紧,盖上缸盖,要的时候再临时去取,用多少取多少。
队里收获红薯的前几天,会安排人将红薯藤割完送到猪场里,堆积成小山一样的薯藤,需要及时打整,尽早剁成青饲料贮存起来。那几天白天黑夜我们手脚不停,加班加点,薯藤装了一缸又一缸,过冬的青饲料也就基本备足了。
队里把我安置在队屋里住,那是一座建在山顶上的吊脚楼。楼前有一个禾场,楼后则是陡峭的山崖。我住在吊脚楼后面的厢房,先要在楼正门侧面上几级楼梯后,再沿绕楼的曲廊才能到达。
入夜,推开窗棂,繁星满天。层层浓淡相宜的雾气,将远处万籁俱寂的群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近处山脚下的农户家,偶尔传来几声狗叫。禾场旁边的山林里,不时传来栖鸟发出的扑棱扑棱的声响。四周没有邻居,队屋就是一个孤岛,我就是它的守夜人。
夜静人深,独处一室,经过一天的劳累,这时才身感疲乏,孤寂袭来,好在我有竹笛为伴。笛声悠然婉转,抑扬顿挫,如水中涟漪,在夜空中远播回响,既愉悦调节了自己,又为大山增添了一份难得的人文生气。
猪场就在队屋南边的山腰上,第二天清早我下山时,远远就看见老韩叔的身影在猪场里晃动。走近才发现他拿着竹帚在清扫猪场的四周。
老韩叔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住的人,平时他很注意细节,追求完美。和老韩叔在一起,你要留神观察他的举止,学会与他互动,培养相互间的默契。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地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会通过一举手、一投足,甚至就给你一个眼神,让你领悟到他的想法和意图,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要知道,人与人之间,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的。
局面已经打开,老韩叔一时兴起,捉来了4头体重都在60斤左右的槽子(即育肥猪)。加上原来的8头,就12头了。另外,还有一头是专门下崽的母猪,老韩叔已经找脚猪给它配过种了,10月份就会产仔。不出意外,到那时候,猪的数量将至少会达到20头以上。我们计划,春节前,存栏猪要力争达到40头以上,争取出栏8头,第二年争取翻番,正常情况下,这个目标应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在劳动的磨合中,我和老韩叔很快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关照,没有份内份外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形成了自己的劳作程式和作业节奏。他主内,我主外,脏活累活我不会让老韩叔去干,而养猪场的谋划与发展都会更多地仰仗老韩叔的经验和智慧。
清晨,我到猪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火煮猪食。槽子正是增长体重的时候,吃得多也要吃得好。每天早、晚两次都要以谷物饲料为主,一般是包谷加碎米,或包谷加米饭,然后辅之米糠和菜叶。
经过一个晚上,猪也等着吃食,只要听到人走动的脚步声,它们都会爬起来呃呃、呃呃直叫唤。猪食倒进槽里,还冒着热气,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把嘴埋在食料里,头都不抬,边吃便哼。一时间,猪舍里咋舌声、哼哼声此起彼伏,好生热闹。
早饭后,我会穿上围裙,换上深筒套鞋,拿上竹帚和铁锹去打扫猪圈。猪儿好像也知道了我的目的,乖乖地给予配合,让出了它盘踞的地盘,不声不响地躲在一边看着你清除猪屎,扫除垃圾。弄得太脏的地方,等气温高的时候,就挑两担水来,与老韩叔联手,用水边冲边扫,也就基本上清洁了。
夏日蚊虫太多时,老韩叔在猪场四周和猪场内确定了几处既适宜又安全的地方,把锯木、艾叶、雄黄等好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后熏起烟来,驱赶蚊虫的效果立竿见影。
10月,母猪的预产期快要到了,寒露已过,霜降逼近,山区的深秋寒意袭人。老韩叔已提前将稻草放进了母猪的栏里,母猪将稻草碾压和拖曳的柔软起来,丝丝入缕地缠绕并簇拥在一起,小猪出生以后,这里就成了它们的温床。
临产之前,母猪的食物已调整为以黄豆等高蛋白的饲料为主,不再追求吃饱的程度。猪栏也一天打扫两次,始终保持栏内卫生,不让稻草被粪便污染。老韩叔从家里带来了几件旧的衣物,撕开来做了抹布。一切都已准备到位,只欠东风了。
那几天,我和老韩叔天天就盯着这头母猪,注意它的任何变化。终于,母猪的情绪开始不安起来,屁股后面开始流出带色的粘液,躺下来尾巴不停地摆动。老韩叔说:要产仔了。话音刚落,一只小猪被母猪产了出来,紧接着,两只、三只……一共产下十二只。这可把老韩叔乐坏了,他一边给小猪擦干净身上的粘液,一边开心地笑了起来。直等到看见猪仔的胎衣下来才知道母猪的分娩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的几天,老韩叔天天守在小猪的旁边,生怕母猪压坏猪仔,直到很晚才睡。母猪的喂养也是单独安排的,量并不太大,但保证了质量,注意了补水。猪仔在半个月之后开始喂养,以玉米、碎米为主,一日三餐,慢慢转入了正常。
母猪产仔,养猪场又添新丁,我们的劳动量自然也就增加了,但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公社老印与老韩叔是老熟人,自从养猪场办起来后,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成了我们的常客。他爱人是公社妇女主任,像男子汉一样,作风质朴硬朗,办事大胆泼辣。而老印则恰恰相反,虽说是干部,从不打官腔,也没什么架子,说话轻声细语、慢条斯理,与乡人都能对得上话,聊得畅快。
记得“920”发酵饲料刚出来,老印就让我们养猪场作为试点。我们按照饲料说明,手脚不停地一直干到很晚,满满地贮备了四大缸红薯藤发酵饲料。经过几天试用,还真摸索出了一点门路,至少可以生喂,能节约烧柴,是否比原来的喂养长膘,日子长一点才能知道。
老印知道后就动了心,对老韩叔说,上面积极推广,是有道理的。我们这里既然开了头,我看就干脆开个现场会,让各大队养猪场派人来看看。老韩叔是见过世面的人,于是就找我问这现场会的牌面上有什么讲究,要如何准备。
我们的养猪场是全新木质建筑,四柱五骑,有六个排山,属悬山顶,中规中矩。猪舍都是栗木楼板,防腐性能好,硬度高又不变形,易于清扫。无论从外观的设计上还是从内部的空间上看,都能给人一个良好的视觉形象。
养猪场的选址也不错,地势比较开阔,离水源也近,又有菜地配套,既方便又实用。如果在养猪场大门的板壁上布置一个大气一点的宣传栏,再在门口两边写上两条欢迎标语造造势,现场会的气氛就立马起来了。
后来的结果证实,现场会开的很成功,会后,各个猪场陆续都推行了发酵饲料。老印满心欢喜,来我们养猪场的次数也越来越频密了。
年底,白石溪生产队养猪场被评上了公社红旗养猪场。老韩叔也实至名归地被授予了牲猪养殖能手
正当老韩叔满怀信心地谋划下一个年度养猪场如何发展的时候,公社老印又一次来到了养猪场。这次他带来了一个还没有经最后证实的官方消息:我被确定年后去公社中学担任民办教师,如果属实,可能明年3月份将会离开白石溪了。
老韩叔和王婶妈听到这个消息后,既为我去中学教书而感到高兴,又为我的离开而感到不舍。尤其是老韩叔,当时就对老印说:老伙计,你也莫怪我,他走了,我也就歇手了,让其他愿意来干的人干。
春节后,我接到公社通知,到中学报到。临走时,老韩叔说,迟早会有这一天,但没有想到就来得这么快。王婶妈拿出她专门为我做的一双布鞋,叮嘱我试试大小如何,合适的话下次就按这尺寸做。
我去学校后,利用周末也回白石溪看望过老韩叔和王婶妈,拜访自己曾劳动过的养猪场。
每次回白石溪,都得到了两老的热情款待。临走时,王婶妈还给我准备好了我最喜欢吃的干菜,细得像牙签一样的各类萝卜丝,还有榨辣椒等。老韩叔、王婶妈把我当家人一样地待,我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远近的老乡知道后都羡慕不已,说老韩叔和王婶妈怎么就有这么好的福气,好像又多得了一个亲儿子。
三个多月后,老韩叔作为桃源民兵师八团四连副连长(龙潭区为八团,四连为燕家坪公社),与大部队一起去了慈利县的苗市。白石溪养猪场在老韩叔的精心照料下迎来了周年庆,我和老韩叔朝夕相处度过了10个月的难得时光。
后来才知道,老韩叔上三线工地后,猪场搬迁到了丰火屋生产队,一直延续到后来农村改制才予停办。
我和老韩叔都在同一年中先后离开了白石溪生产队养猪场,难以想象的是,10多年后,我与老韩叔、王婶妈却在桃源县城再度相见。这真是: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又梦回了那时的大山和大山里的那个养猪场。
此后,我和老韩叔、王婶妈亲如一家,来来往往,相互往返于山上山下,当初在养猪场共拥的那段时光,共创的那份情感,不仅没有中断,反而随着时代的前行和我们之间的互动而越发厚重,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戴临中,男,与新中国同年生。老三届毕业生。先后从事教育、体育工作47年。2021年开始学写散文,笔耕不辍。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罗东成  刘惠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一个现代养猪场要多少钱,年出栏一万头左右?
猪场饲料需要量计算
十万头生态养猪场项目可行性报告
年产五万头无公害标准化生态养猪场和1200头良种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生态化规模猪场建设规范
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技术规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