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触目惊心:1963年白洋淀大洪水纪实!

今年南方地区很多地方,仅仅六月份这10天里,广西多地就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45万人受灾。身处北方的我们虽然不像南方有那么多的暴雨,但是万万不可报以轻心,因为在历史上,北方的洪涝灾害也是屡见不鲜,比如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1963年8月河北白洋淀大暴雨,大洪水。这是一位老水利工作者写的一篇回忆录,我有所删减。

提起这场洪水,可以说,目前雄安新区附近所有60岁以下的居民不会有印象,只能从父辈那里了解一些端倪!我们把这段历史重新拿出来,绝不是危言耸听,只是提醒和平时期的每一位老百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居安而思危,早做防范!

1963年7月底以前,河北大部分地区偏旱,但是从8月1日开始,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西部山区先后降雨。到8月9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连续降了特大暴雨。自南而北,从西向东,一个暴雨中心,紧接着另一个暴雨中心,其强度之大,来势之猛,历史罕见。大量洪水汇集于京广铁路以西,京广路形成了拦水横坝。因此冲毁路基,大小桥涵几十处。完县方顺桥铁路段,铁轨随水翻滚,拧成了麻花。

白洋淀是河北平原最大的洼淀,多少年来,白洋淀滞蓄过无数次的洪水,缩小了下游灾情,减轻了海河压力,一直起着保卫天津市的作用;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渔苇之利。但这年各河洪水来势之猛,淀内水位上涨之快,是出人意料的。

8月9日上午,在白洋淀千里堤时,十方院的水位还很低;淀内高高低低的庄稼长势良好。但是第二天早晨,高高的玉米就已经被洪水淹没了。白洋淀上游各河洪水相继下泄。当时要进入白洋淀的水量约为60亿立米,但白洋淀正常容量只有16亿立米。保定地区安新县主动扒开了三个大堤,使白洋淀的蓄洪面积由60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蓄水量由16亿立米扩大到38亿立米。但白洋淀水位仍然猛涨。

当时各路洪水奔腾而下,地形最低的天津市受到严正威胁,全市人民产生了恐慌心情。在旧社会,天津市是经常遭受洪水灾害的。当时中央也意识到形势险峻,下了死命令,确保天津市安全。如果白洋淀几十亿立米洪水漫过千里堤,居高临下,直逼天津,万分危急。如果没有果断的调度措施,天津市是保不住的。因此,保卫白洋淀千里堤的斗争成为十万火急的战斗任务。

8月10日下午,白洋淀水位已经达到了9.86米,一天上涨了2.7米,是直线上升,要控制白洋淀水位从现实看只有扒口,还要控制下泄才行。后请示副省长,决定在千里堤小关扒口,立即行动。为防止发生群体事件,扒口队伍选在了天黑行动。但是由于堤顶宽,土质硬,很难挖,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全面通水。

8月12日,淀内水位又上涨到了11.38米,超过保证水位0.88米。13日水位超过保证标准1米多,千里堤抗洪斗争仍在紧张时刻。五六十里长的堤段,两万多防汛大军,白天人山人海,夜间灯笼火把。经过六天六夜的苦战,白洋淀水位逐渐回落。

以上为一位老者的回忆录,角度不同,只是宏观的讲述了这场发生在白洋淀的大洪水!以下为很多读者的留言,或许更能从老百姓的视角去审视这场57年前的灾难!

1 那时我在天津上学,父亲十几天不回家,为了保天津,日夜奋斗在天津海河之畔,我们小,跟着母亲去海河看水的情况,我记得海河上漂的有滑结垛,大木箱,死猪,死羊,死马,最让我害怕的就是死人了,还有好多东西顺着海河往下流去。我老家就是白洋淀堤上村,关城村,六九年上山下乡来到老家,每次听到老人们提起六三年的大水时,人们还有点心有余悸,太吓人了,一夜之间,一片汪洋,什么都没有了,我跟他们说,那时候,在天津大小食堂,早点部日夜都在烙大饼,说是送给灾区,回家才知道,大饼是送给我们老家的,飞机投放,有的投到水里没有急时捞到的,就坏在水里了。

2本人那年才八岁,记忆犹新,文章内容所讲属实。那年雨大下小下七天七夜一直不停,全村没一户不漏房的。而且屋内有1米多深的水,全家人只好在院中搭了个高铺做为临时居所,大街之中可畅通行船,可通行院中,部分房屋倒塌,最值得一提的是为抗洪还有我们可尊可敬的解提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党和国家还派飞机在灾区上空投放大量食品和救灾物资。我村是重灾区村之一,可就在这种受灾严重的情况下我村还派出部分船只去高阳县城及周边去救人救灾。同时也感谢全国各地人民当时给予的大量食品和衣物。真乃水火无情。

3第一次看到关于63年大水的具体情况,太恐怖了!

4如果以后的某一天河北再有这样的降水,我们该怎么保护雄安新区?怎么保雄安,怎么保天津。现在的河道都是满目疮痍,沿途看看所有的河道吧!非法挖沙,挖土,种植,非法建设,行洪能力,都不行,多年没有洪水,人们都不重视了。

5六三年白洋淀人民为了保天津做出了牺牲、如今为了新区的建设再次做出了贡献、希望国家不负白洋淀人民、让百姓能得到真正的获得感!

6 白洋淀为了保天津付出了血的代价!

7白洋淀的蓄水能力强大,没有白洋淀损失会更大!

8应该说说我们白洋淀人民救灾的事迹,我的父亲就参加了救灾民的行动!现在他们都老了,八十多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却没人管了!!!他们的功绩不能被遗忘!!!!!

9据说是为了保卫北京天津,才让白洋淀人做出的贡献!年代太久了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可怕!听老人说过!

10我是白洋淀南岸西龙化村人,63年大涝我才9岁,可对当时的洪涝记忆犹新。眼看着从白洋淀反过来的大浪拍打着我家的房子,我家住最村北,第一个受到风浪冲击的就是我得家,好在房子塹下都是大青砖磊的,院子里有将近1米深的水,如水位再高就危险啦,因为房子塹上的墙都是外砖里坯,坯怕水泡。我记得好多天全村的人全部生活在一自家的房顶,吃的都是飞机空投的饼干。如果没有得力的救援,我们绝对看不到今天。

11白洋淀再也没有那时候了,在70年代上游都建了水库,下游根治了海河。

12我是枣林庄人,这里介绍的只是洪水的一部分,其中千里堤七里庄段开口子就没提到。

13六三年我十三岁,亲历了白洋淀涨大水,大水进了屋,人们在房顶搭铺,生活陷入困境,干里堤有部队护堤,政府派飞机扔大饼和饼干,我也跟着大人们划着船去抢,抢了交村里统一分配。该文勾起了我不尽的回忆,好文赞!

14老娘是52年的,63年闹大水时说,一觉醒来水都进了屋快到炕沿了,对了小兵张嘎是在我们村拍的,淀南大树刘庄

15总是听老人们说起六三年的水,可大了。

16应该拍成电视剧,教育下一代,颂扬军民鱼水情。

17六三年我只有六七岁,当时闹洪水的情景有些还能回想起來,特别感人的是飞机扔完大饼.饼干后各家领取的时候那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18我是亲历者,太恐怖了。现在再有这样的洪水,估计连白洋淀和河道都灌不满. 我就在千里堤边住,听老人们讲过此事,但没这么详细,还付有照片,新区的到来经过国家的大力度治理,以后肯定没这种现象了。

19水淹白洋淀,全县的民兵不昼夜奋战在三条大堤之上,天上的飞机天天给民兵运送投下大饼吃,为了白洋淀的抗洪救灾,保定的大嫂大娘也不分昼夜干烙大饼,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咱们老县城的城墙就差一砖半洪水就进县城了。那时我才十来岁。太险!!!

20记得小的时候奶奶,姑姑,还有爸爸经常讲一些白洋淀洪水的故事!他们在艰苦中坚强的度过了一段让人震惊的历史现在想想我们是那么的幸运和幸福!

21我属于沧州地区河间县。六三年中考完后在家。期间参加了子牙河的防汛护堤。为了保天津不被淹没,洪水泄向我们那边,我们的村庄被淹没,后集体搬迁。我到沧州报到是乘灾民船去的。后来有部电影《战洪图》就是讲述的军民抗洪的事迹。

22记忆犹心,记得以前常听父亲讲过去的事情,63也提到过!我爸38年的。那年水里都是鱼 ,他们用盆一盛就是好几条,现在讲起来就激动!

23我是六二年出生的,听母亲说,我家房子进水了,大堤挖口子正对我家,距离有几百米两个口子,屋里进水不能住,搬到别人家住。

24六三年我十二岁,生活在白洋淀纯水区,长大水前下七天七夜大雨,做饭没有干柴把炕席都烧了,头天下午我到河边看水,我村还有一丈多高,一觉醒来,我家屋里的尿盆鞋子木棍都漂在水中,过后才听说是一夜长一丈八尺高的水,全村人都躲在房顶上面,那时没有雨布,下雨时全盖着一片苇蓆,吃的是长了虫的水煮碗豆,喝的是泥汤水。

25在我记忆当中是不是八几年白洋淀也长过一次水,脑子里有这个印象,那时的我好像刚刚记事!

26我们村南边的村是小关村,我们村东边就是千里堤,当年被水冲的大坑现在还有呢!

27常言道水火无情啊,其实最早赶到灾区救援的是河北省水运公司的几十条船,这里只提到军队而没有提到水运公司里的工人们舍生忘死的在大水里救灾的情景! 

28你可知道有多少人无家可归!还死了5800多人。听我姥姥说一天一宿涨七尺水!听我奶奶无数次提起过!

29雨下了七天七夜,没有一家不漏房的,发水那天 一夜之间百分之95的房,都倒了,是政府,救了老百姓,一片汪洋,靠飞机投饼干,大饼,才度过最艰难的几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幸福的家。

30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我可怜的父母,她们经历了那个年代受了一被子的罪,现在生活好了她们确离开了我,可怜的爹娘!

31我就是小关村人,在我们村窑厂遗址北千里堤上还有一个石碑,小关分洪口。

32说白了就是舍小家顾大家!

33为了保障雄安的安全必须先修筑防洪坝。

34我是小关的,听我过世的父母说过63的大水都没过我家窗台了,人们只能住房顶上了,还好水区人们都会水没有淹死一个人!

五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两件事:一个是你现在与哪些人为伍;二是你每天拿出多少时间补充新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雄安“水”问题——今天的,过去的
看 河
【铭记历史】文安大水,六三抗洪!
江西下调防汛应急响应至二级
淮河的变迁与治理(摘辑)
付宝山:荥阳汜水古城7.20水灾纪实与防护构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