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志敏:唐河县北张湾汉剧团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唐河县北张湾汉剧团



作者 | 赵志敏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唐河县城郊乡北张湾村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北张湾是历史文化村,以汉剧著称。

汉剧,发祥于湖北襄阳,流行于长江、汉水流域,声腔以二簧、西皮为主,属皮簧腔系。清中叶传入唐河,一直称之为二簧或皮簧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汉剧。清嘉、道、咸年间,源潭、城关、湖阳、郭滩、龙潭、苍台、桐河等乡镇,都建有陕西会馆和会馆戏楼,并颇具规模,演出的汉剧不仅为达官显贵所赏识,更为平民百姓所喜爱,一度成为地方大戏,境内科班不断,培养了一大批汉剧演员和观众。
城郊乡北张湾村民张文堂,喜爱汉剧,于农闲季节,经常到源潭镇赶集、喝茶、看戏,后逐步成为票友。在汉剧著名演员赵辰辛的培养教育下,成为源潭同庆二簧班的一名小生演员。后因剧团里的小生名角演员多,张文堂便回到北张湾。张文堂回乡后不甘寂寞,利用农闲、夜晚,向青年人教授汉剧,自娱自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后张文堂见内中颇有戏剧苗子,可堪造就,即倡导办团。
汉剧在清末民初为本县的大剧种之一,北张湾农民多为汉剧观众,村中亦有汉剧票友。又正值解放初期,农民群众对新生活热情高涨,因此,张文堂一呼百应,他们把村里的一坑莲菜挖了卖钱,算作建团的第一笔资金。杨书芳酷爱汉剧,卖了二亩半地的花生和一辆三枪牌自行车资助建团,其他汉剧爱好者也纷纷出人出力,捐款捐物,购置服装道具,于1953年底组建了北张湾汉剧团。
当时豫剧、曲剧等成为地方主要剧种,演艺人员多被收入正规文艺团体。虽然汉剧仍有一席之地,县政府也组建了汉剧团,但终因名额限制,一些汉剧艺人无所依附。
因此北张湾汉剧团建团伊始,就有本县、南阳、淅川、郏县甚至湖北等地的汉剧艺人前来加盟,或任教师,或兼演员。加之本村票友参与,新秀脱颖,使北张湾汉剧团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演出频繁,足迹遍布河南、湖北的二十多个县市城乡,既登大雅之堂,也在集市、村头演出。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郏县,也来北张湾写戏(方言,即联系剧团演出,联系人称“写头”即外交)。
北张湾所传承的汉剧属汉剧四大流派之一的襄河派。这一流派的唱腔特色是:西皮唱腔高昂激越,二簧曲调柔和委婉。男声质朴简洁,以声带字,爽朗豪放;女声婉转柔润,流畅自然,以声传情,深切感人。念白以本地语音杂以湖广腔,既有韵味,又便于观众听懂接受。
演出剧目以三国、列国等历史剧为主。唱词高雅、凝练,对白杂以文言,因此要求演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程度较低的演员,随着老师说戏,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典故等,在学戏过程中自然而然提高了文化素质。
因此北张湾的汉剧演员,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演员角色分工细致,各有表演程式和规范。加之不演连台戏,多为单本剧,每剧突出一至二、三角色,要求演员注重本行当的艺术追求和造诣,形成各自的艺术特点。这样也培养了汉剧观众看角色不看戏的欣赏习惯。因此,观众不点今天看什么戏,而点今天看什么角儿。由于汉剧文化的熏陶,北张湾的演员偏爱汉剧的高雅,不屑其他剧种剧目的水词、活词、粗俗,即使汉剧团解体,改做他行,也多半不愿加入其他剧种。
外地演员的加入,促进了北张湾汉剧艺术的发展。北张湾的农民,因为喜爱汉剧,对外地演员十分热情,腾出房舍供外地演员住宿,吃饭时争相邀请。外地演员不仅找到了汉剧艺术之家,也找到了生活之家,传艺授徒、登台演唱都十分投入。有些演员最后落户北张湾。这一时期,无论是普及、提高、演员阵容、活动范围、演出收入等方面,都是北张湾汉剧团的鼎盛时期。
北张湾汉剧团属业余性质,从1953年组建至“文化大革命”初期,每年演出8个月,200多场。这一时期,村民学唱汉剧成风,上至白发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能哼几句汉剧。稍具表演能力,即被选入剧团深造提高。
这一时期,除演出古装戏外,还配合形势排演部分现代戏。由于演出频繁,舞台实践的各个行当都涌现出一些拨尖人才,如红脸张长德、王文奎、张运堂,旦角张顺凤、杨德武、张玉华,花脸杨书芳等,都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文化大革命”初,北张湾汉剧团受到冲击,服装道具被付之一炬。但他们很快摆脱了窘境,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面目出现,演出《审椅子》等小戏,移植《红灯记》等样板戏,在大气候中创造小气候,保留了一批骨干力量,保证了汉剧在北张湾的传承,也避免了汉剧观众的隔膜与断代。
1977年,北张湾汉剧团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汉剧团恢复正名,恢复传统剧目。各生产队积极筹款,配齐服装道具、音响设备,巡回过去的演出基地,与汉剧观众沟通。1984年9月参加南阳地区农村文艺调演,演出现代小戏《看风水》,获演出一等奖,奖金1000元。
北张湾汉剧团达到了第二个鼎盛时期。随着豫剧、曲剧、越调成为河南的三大剧种,汉剧演出日渐衰落,以致于无。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唐河县汉剧团,“文化大革命”初即被合并入县文工团,大批演员被迫改行,汉剧演出活动基本绝迹。省内其他汉剧团,也纷纷解体。
1979年9月,唐河县汉剧团恢复,终因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观众生疏,难以为继,勉强维持到1982年10月。1983年5月,由个人承包经营到1985年5月,再次解体。而北张湾汉剧团自行搭台唱戏,除“文化大革命”初期停顿,中后期就自行恢复,以演现代戏、样板戏而存活下来。北张湾居民2500人,以一个村落之力,在全国汉剧式微、河南更甚的情况下,完整地保留一个汉剧团,至今仍有100多人会唱,40多人能登台,且行当齐全。据1987年全省戏剧资料显示,成为我省唯一的汉剧团,武汉汉剧院艺术处曾来此考察。
1988年,由于电视机的普及,歌舞、录像等文艺形式的冲击,全国戏剧走入低谷,北张湾汉剧团自然解体。但在三十多年里的两度辉煌,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汉剧文化的普及,也提高了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少人随汉剧团走南闯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尽管近年来剧团停演,但艺人之间的交往依然存在,沟通了北张湾与外界的种种信息。这些,为北张湾村民务工经商、发展经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富起来的农民渴望所喜爱的汉剧,加之外地不断找上门写戏,一批观众与演员一再动议恢复汉剧团。
2007年5月,唐河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为了不让汉剧失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买林平亲自到村进行调研,和村民共商汉剧“复活”大计。县文化局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其搜集资料,协助排练。城郊乡政府拨出专项经费两万元,支持汉剧团建设。

村支书孟凡有和杨书芳之子杨秋轩两人,一方面组织村里的汉剧爱好者搜集资料,准备演出乐器、道具、服装,整理戏谱,进行排练;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打电话、写信联系分散在各地的汉剧艺人,详说恢复汉剧团的想法,邀请回来共建汉剧团。
唐河县城郊乡北张湾村汉剧团剧目在省会郑州巡演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已排演出《四郎探母》《采桑》《武家坡》《界牌关》《高堂洲》《女斩》等12个汉剧剧目,建成了一支35人的演出队伍,10月15日、21日在县人民大会堂公演了《四郎探母》《女斩》《甘露寺》等剧目,使成千群众耳目一新。剧团闲聚忙散,坚持活动,常演剧目有30多出,2009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以唐河汉剧团之名在唐河县民政局注册登记为非企业民营团体法人单位,为河南省保留了唯一的一个活态传承的稀有剧团。

作者简介

赵志敏,1947年7月生,唐河县郭滩人,大专文化,群众文化系列馆员职称。1971年9月至1984年12月,在唐河县电影公司工作,任放映员、宣传员;1984年12月至2008年7月,在唐河县文化局工作,任秘书、办公室主任;任副主编编纂《唐河县文化志》《唐河县曲艺志》。
退休后研究历史文化。《唐河文史资料》《唐河文化遗产》《唐河百年记忆》《唐河县政协志》任副主编;“冯友兰文化丛书”(全三册)任主编;《唐河县进修学校志》《唐河县志》《冯友兰与唐河》《唐河县图书馆简志》《唐河方言》《唐河民俗》《唐河胜迹》等书任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阳这四个村剧团,了不起!
汉剧《大登殿》全场戏 唐河县唐州汉剧团演唱
【阿旺哥】南国牡丹吐芬芳,魅力独特
汉剧在宜昌 | 背后的故事不得了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武汉有戏 2022新春演出季
汉剧在汉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