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家人”来到赊旗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老家人”来到赊旗店



作者 |盛夏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山陕商人,自明至清,扛鼎中国商业五百年。一个商帮集团能兴盛如此长时间,世界史罕见。

而河南没有一个地方像赊旗店(今南阳市社旗县)这样,和山陕商人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被山陕商人左右着过去,现在甚至未来。
在山陕商人眼中,赊旗店“具有黄金般的价值”。它完全是因山陕商人兴建和衰败的城镇,成为山陕商业文明研究中绕不过去的重要所在,赊旗镇500年之盛衰,正是山陕商人500年盛衰的缩影,更是明中期至清末中国500年兴衰的窗口。
明代万历年间,山陕移民来到赊旗店、将赵河南岸一处名叫三旗屯的小村,由几户变成几十户先开鸡毛小店,渐次开成商铺。随着时日推移,由屯而店而集镇,终在清康乾之时,将其变成13万人口的豫南巨镇,在全国客商心目中,与汉口齐名,有“金汉口银赊店”之称。
赊旗店的衰败,也与山陕商人血肉相关。清末民初铁路开通,水运大衰,商贸南移,山陕商人渐次失却商战霸主地位,光芒渐敛。山陕商人抛弃赊旗店的同时,也被商场从一线“头牌”位置抛弃。两者如此同步,令人惊叹。
但山陕商人与赊店缘分未完。山陕商人黯然离开,他们苦心经营数百年的房舍、会馆、商铺、码头、票号、镖局,拿不走搬不动,留下来,变成赊旗店的公共财产。这批古建构成了社旗县的明清古街的主体,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要件。
今日社旗县,以山陕会馆为中心向外辐射,由会馆向南,依托山陕商人的遗产打造了一条古街,古街一直延伸到老河街边,充分显示江汉驿站水陆码头的风貌。这种修复投资甚巨,但成效长远。社旗县还将投入巨资,将老赊旗店清代七十二条古街一一修复。依托山陕会馆社旗县还拟将其打造成“商业文化基地”。
这些物质与精神遗产,都是数百年前山陕商人遗留下来的。他们带走的、除了真金白银的财富,还有对赊旗店的眷恋。
从“大槐树下”来到南阳赵河边。明朝初年,有一次持续五十余年的大移民,将河南与山西联系在了一起。
明洪武元年,中原饱经离乱,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水灾蝗疫,导致中原“道路皆榛塞,人烟渐绝”、“田野辟、户口增”,成为最要紧的事儿。
元朝全国人口9000多万,经元末“死神的镰刀收割到明初,全国剩下5600多万人,河南人口只剩189万,但邻近山西还有403万人,且地狭人满”移民源就定在了山西。
据《明实录》记载,当时迁民主要有汾州府、辽州、泌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等地的58县。迁民最多的是平阳府人口稠密的洪洞县、洪洞县又是58县移民开拔外迁集中地。中原地区数百年流传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洪洞县外那棵大槐树成为移民史“地标”。从这棵大槐树向北经娘子关可达河北,向东经东阳关可至豫鲁,山西移民在大槐树下的广济寺集合办手续。移民之初,每天有万人人家里出发,亲人生离,哭声震天。
根据国家政策,移民不是全家端,而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他人必须迁移。这是强制性移民,政府就运用部队将移民绳捆索绑送往他乡,逃跑是付出生命代价,移民像蚂蚱一样被一串串连起来,他们手被绑,想方便就要来解掉手上的绳索,“解手”作为方便的代称,即由此而来。
迁来河南的移民,分布在六十余县,其中南阳盆地是移民重点,迁民人数很多,导致一直到清代赊旗店重兴之后,山陕商人来此经商,当地人还亲切地喊他们“老家人”。
一些山西移民来到赵河南岸,在元朝所置的三旗屯安置下来,加上当地人,三旗屯逐渐出现几十户人家,开始仅以复耕土地为主,时间长了,精明的山西人发现,这里地处南来北往必经埠口,水陆交通便利,他们从鸡毛小店开始,慢慢开了数家客店商铺。“善贾”的山西人生意做得好,又招来老乡们到此经商。
山陕商人是“焦不离孟”,紧跟着山西商人,陕西商人也来了,三旗屯渐成规模。小屯中有十家较有名的客店与商铺,均为山陕商人所开,三旗屯的名字让山陕人改成了十家店。
山陕商人越来越多,已成地方“主事的”,他们想起夏朝仪狄在此造酒时,曾把这儿称为兴隆店,夏朝定都在山西闻喜,仪狄祖籍也是山西,于是山西客商又力主将此复名“兴隆店”。
自永乐后,明朝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郑和七下西洋,资本主义在我国萌芽,全国商业日渐繁兴,兴隆店也越来越兴隆,山陕商人,开始拿它当“大本营”。
赊旗店河南街曾有一座白衣观音阁,存有石碣《兴隆店“碑,碑文记载:山西平阳府安邑县人段国祯,室人(即夫人)练氏,见在南阳府东本镇居住,既合社人等,起见建白衣观音阁,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五月二十八日起工修建”,山西人在此除做生意而外,还参与社会事务,建庙修寺打造地方信仰。
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兴隆店在赵河南岸码头形成约一平方公里的码头集市,随着城北潘河航运的开通,部分商铺货栈及泊船向赵河北岸和潘河西岸转移,又在赵河北岸形成一条老街,从这条老街再向北扩张发展,相继形成了关帝庙街、瓷器街、当铺胡同、铜器街、福寿街等,最终形成“七十二街”。
这一时期,镇名改为赊旗店,名子来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赊旗招兵。赊旗店之名一直流传,直至1965年,因县城驻赊旗镇,以谐音取“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之意,改赊旗为社旗。
山陕商帮都称“老家人”,明清时期,晋商秦商在很长时间段和经营空间内,都以联省商帮出现,称为“山陕商人”。这是为什么呢?
山陕商人在经营项目,商品来源地,商品销售市场,经商路线等方面均有“交集”,出于规模经济考虑,他们走向联合,因逐利天性,他们相互竞争,最终形成以联合为主的,既联合又竞争的相互关系,被学者称为“中国商业史上最生动最有趣的经济现象之一。
因两者极密切的关系,山陕商人前后脚来赊旗店,当地人也将明清来此的山陕商人通称为“老家人”。山陕商人共同主导了赊旗店的数百年兴衰。
“清康乾年间赊旗店迅速扩展中,山陕商人居于主导地位,其后各省商人云集之时,山陕商人仍居于全镇商业领袖地位。”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东道。
山陕商人做生意与本地人不同。本地人卖粮食棉花、粉条,不离本土本色。山陕商人开皮毛行,当铺、药行、银号、开转运公司、贸易公司,从武夷山往俄罗斯倒腾茶叶丝绸,从西北往东南倒腾药材。他们起家于长途贩运,致富在千里之外,他们不依故土,仰仗个人坚忍。他们喜扎堆抱团,全国普设的山陕会馆,就是他们信仰的反映。
山陕商人在赊旗店影响弥深,处处可见。社旗县城现存留有当时全国最大最豪华的山陕会馆和河南第一家晋商票号,古街背巷中,往往半条街都是山陕商人地产,到处皆是秦晋商人的深宅大院。“山西镖局”也“应运而生”前来保驾护航。
赊旗店与秦晋商人老家联系极密,同盛同衰,山陕商人在此地赚取大量银子,运回老家,盖造深宅大院。
仅仅山西一个人一个村为例。山西一个人即常万达,他以赊旗店为重要转运站,拓万里茶路,成富甲海内巨贾。这个家族历二百年不衰,累积财富,在山西榆次车辋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其宅院规模称“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陕西一个村即韩城党家村,他们在赊旗店“自筑码头自建仓”,创造了“日进白银千两”的商业神话。之后回乡建四合院数百座,还建有沁阳堡、祠堂庙宇等,蔚为大观。
山陕商人在豫经商长达500年,垄断河南市场,后果是一方面兴商,促进本地商业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严重抑制了本地商帮的发展,“银钱全被他人赚取”,河南成为“外商”商品销售市场以及廉价原料供应地。
(推荐并整理:赵文志)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公节里话关公
“天下第一馆”为何在河南社旗?
河南省社旗县山陕会馆照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
南阳社旗县赊店镇(1)·山陕会馆的辉煌岁月与刘秀赊旗招兵的传闻
社旗西长坑的巨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