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芳:说“柴”(上)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说“柴”(上)



作者 | 韩芳

原创 | 乡土中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好万好最近更有一件大好的事,西气东输,液化气管道将接到社旗县。

在社旗县饶良村西街,几位七旬以上的老人坐在一起,听到上级传达西气东输的信息。用电又用气,做饭方便啦。想起从前烧锅燎灶,操持柴禾的艰辛,每个人都说出几条为“柴”作难的辛酸往事。
饶良镇竹木交易场所已无卖柴禾卖木材的,没交易而自动解体,柴禾锅灶的时代差不多已过去,青少年将不知如何烧柴做饭?“柴”会成为历史。感慨系之,说说我们这一代人所知道的“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一件是“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更难做无柴之炊。人生在世,柴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宋:梦梁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古人云:穷苦人家烧火做饭,烧柴如同烧桂,煮饭如同煮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古代书籍曾载,炊骨为薪,易子而食!形容荒乱和战争的悲惨境况。
“柴”字又念薪,“取以为薪”就是打柴,薪字不是大众化,笑林广记一则“秀才买柴”,秀才见一个担挑卖柴的,喊道,荷薪者来也,其价若何?就是担柴禾的来呀,价钱咋讲,挑柴者不懂说的啥,挑着走了,酸秀才没买成柴。
宋代邵雍曰”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薪水,薪金,就是又发柴禾钱了。
辛辛苦苦几十年,为的柴米和油盐。
柴火相传,不知其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前人描述柴的文字广泛,不再引说。
说一说我们这代人经历的“柴”故事:原以为风花雪月是景,到头来柴米油盐是真。
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前,国民党政府搞的民穷财尽,撇下个烂摊子。新政府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每家都分了土地,才不缺柴米,生活逐渐好起来。
1958年大跃进建立大食堂至1960年,当时粮食产量低,相应柴禾也少,而不经烧。我们所在的大食堂缺柴,基层干部无奈,开会叫各家兑柴禾,不交柴不给打饭。
人们把床头,坏椅子,烂萝筐等乱七八糟可燃物品兑到伙房,毕竟各户柴禾有限,没东西可兑了,大食堂几次断炊,一天不开伙,谓之过关。
年轻的队干部们没办法时生个赖法子。他们安排人去周边三里外八里内,打探哪个村地里有柴禾。一人探得龙池村西北,薄地王东南一块地有花柴,队干部晚上组织十二个棒劳动力,饱餐战饭,夜半时分,各人带着绳子扁担出发了,集体作贼整这一次后,又连续骚扰几个地方,总算糊弄到大食堂解体。
偷柴的现今只有一个人在世,他耳聋,问起当年偷柴的往事,他讲:那也是饿老雕吃狗屎,无饥所奈啦!以后几十年我若再偷一回东西,是个龟孙,贼三年不打自招,己过了六十年,把这不光彩的往亊重提。
供销社食堂烧柴靠买,一个天将亮的早晨,两个青年用钎担插入柴禾捆,挑街上两大担黄豆杆。和食堂价格搞定,正在上秤称,区政府来个干部,讲你们只要把柴担回生产队场里,不会处分你俩,是看你俩平时工作有能力,表现不错。
原来是三xx村一个会计和队长,是群众举报的。一说叫担回去,两人连累带惊又羞愧,说啥也挑不动了,只能破开捆分两次担回,三里地卖柴不成担个来回。偷鸡不就蚀米,今挑柴俩人已去世,留个挑柴笑话。
1961年底,生产队大食堂散伙,分成各家各户,但依然缺柴。
只要能进小锅灶内的可燃物,人们都释罕。
动物骨头有人捡来烧锅,也不怕有气味,“炊骨为薪”是真的。
建筑工地的黑色油毡,也叫牛毛毡,儿童们偷里谋方拿回家当柴,烟味难闻,油气呛人,能做饭吃不管那些。
生产队在麦田上撒的漫粪,有牛马粪外露,经冬春己干透。可能受北方蒙古人用牛马粪烤火的启示,少年们手提袋子捡回烧锅做饭,成年人一天捡两袋挑着回家,有的生产队找专人看着地头不准捡,但不强拦。
烧干牛粪是用软柴禾引火,把牛粪慢慢棚架到火焰之上做饭吃,饭味香,牛粪味臭,虽经火焰气味小些,但湿点的不行。现今不知当时状况的,莫要惊奇,那时真是这样。
割罢麦,稍长一点的麦茬根用手薅,短一些的用锄头盘出来,用以烧锅,能整的场光地也净。
秋季割罢豆子,人们薅豆茬,能烧锅和到集市卖钱。有些不戴手套,薅的手上磨出血泡,因没柴烧还要坚持。一个农家老妇,上街卖豆茬,她说我这捆豆茬来的不容易啊!是一根一根薅的,柴禾行互,就是交易员说,再不容易也是论秤称,斤对斤!可怜的老妇讲的话可笑,但我们笑不出来啊!
儿童们,捡树枝、树叶,扫草沫用小风箱吹可烧锅。秋季沟边路边老草,割完晒晒烧锅,地埂上的草,人们用磨利的铲子去戗净戗光,冬季把草根刨出来晒晒烧锅。一根一把的柴禾都要捡,少这一点就烧不开锅,人人留意柴禾。
当时做大小竹筢子的生意很好,十二根至三十多根齿的全有,每家少年都有这物件,大筢子下边吊一个用竹棍,高粱杆系的筢拍,搂的柴禾随步行入筢拍里,满了卸下来。麦收季节搂柴,生产队收拾的大约干净时,队干部大喊放荒啦,人们一拥而上,用筢子把麦穗麦叶子搂起来,回去烧锅。秋季搂豆叶杂草等柴禾。经大筢子搂过的地里,叶子柴禾一遍净。
烤火的柴,多为不能入灶的树根,草沫,玉米芯,是明火少只有烟的东西,能增加点室内温度。
原来种植高杆庄稼柴禾多,社员分粮食后,各家能分些如:高粱,花柴,芝麻、黄豆杆类柴禾。后来提倡种红薯,减种高杆作物,柴禾量减少。
闺女们嫁人家,先看男方柴禾垛,红薯干和粮食,柴禾垛大,订婚的机率也大。
为节约用柴,基层干部多次提倡改良锅灶,每个村都有盘锅师傅,前后锅,一连三等,花样很多,变着法省点柴禾。
泌阳县是南阳盆地的东沿,县城东是山区。城西部丘陵地带的人,修盖草房需去山里割黄背草,又担柴担炭回来卖或自用。山里与平地常有挑柴的人,来饶良街等集市卖。从山里担挑一天一夜,天明到镇上柴禾市场,本地有几位常年以挑柴为业,肩膀磨烂其苦无比,皆为生计所迫。
柴草交易场地,是街道的一道风景,买卖双方时有纠纷打斗,有次一个孩子动卖柴的挑子,他打了这孩,傍人气不忿,三个人把卖柴的打伤,政法部门找着这仨人,为赔医药费把家中薯片卖完,后来再出现打架,喊其中一个参加,他说:不打了,没红薯干啦。人们吸取教训,以后竹木交易所再没出现打架斗殴。
有一革命老干部,寃假错案被除名。为了一家生计,去东山挑柴回来卖钱,后来人们富裕些有修盖房子的,他改为一趟掮一根檩条。 
想着柴的难处,写着为柴受的罪,欲哭无泪!不写这些啦!往下说吧。
待续  下

作者简介

韩芳,社旗县饶良镇西街人,生于一九五〇年,早年曾任镇企业办公会计、竹木交易所长、贸易商行经理、饶良村砖厂厂长、豫南韩愈裔传世系谱副理事长等职,曾参与编撰《泌阳县志》、《饶良镇志》。现居郑州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村记忆‖ 拾柴娃的故事
【中州作家】乐悠悠:难忘拾柴火的辛酸岁月
散文天地|细雨 | 柴的咏叹调
【乡愁】渗进灵魂的烧柴
亲人们卷一奶奶
【我的卧🐯湾】李进章|拾柴火●童年那些事儿续(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