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党国安:​乡村医生的前世今生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乡村医生的前世今生



作者 |党国安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乡村医生肩负着守护村民身体健康的“守门人”责任,是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有效的保障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目前,社旗县乡村医生800多人,退休村医400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个行政村。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建国70多年来,社旗县乡村医生陆续更换三、四代人,这个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前世今生却鲜为人知。

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前景展望几个方面进行浅探,以期唤起全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尊敬。

一.历史渊源

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以群居为基本形式,村、庄、营、寨为其居住单位,家庭为基本单元。过去,一家老小生老病死,几乎都不离开村庄。因此,必需有一个兼具接生、防保、会治疗头疼、脑热、拉肚子,处理外伤的全科医生。

正是因为这样的需要,“医生”便应运而生。并且,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民间单方、验方耳熟能详,嚼谷子捂头上能退烧、马齿菜熬水喝治拉肚子,老辈人都曾受益。

“医生门前过,起身打招呼,眼下用不着,他是冷热活”。对医生人格的尊敬和对医生职业的崇拜油然而生,不乏产生当一名乡村医生,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梦想。

二.时代变迁

过去农村人称呼医生为“先生”,是对他们学问深、知书达礼的尊重。“先生肚子,杂货铺子”,意喻他们知识渊博,无事不知,无事不晓。可不,老中医们都是熟读《黄帝内经》的,他们上知天文,下达地理,中知人事,个个都是村民遇事解疑释惑的明白人。

  (一)先生

解放前,本地人称诊所为药铺,规模较大的药铺一般都有堂号。比如,赊店瓷器街的广和堂、唐河刘疙垱的仁术堂。坐堂行医者叫先生。扳指头算算,方圆几十里也找不到几个。

小时候,听老年人说,以前xx庄有一个老先生,三代祖传中医,不论谁家有疑难杂症,只要请他上门诊治,就会药到病除。只是老先生出诊前,磨磨蹭蹭,要准备很长时间,方才坐上牛车前往,到病家后还得先坐下来,洗把脸、喝会儿茶、吸袋烟,才开始把脉、问诊、开写处方。叫大家看着架子很大,特别有范儿。于是,当地人就有了“紧病慢先生”的共识,对先生的感受既有欣赏又有无奈。

先生以药铺形式行医看病,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

  (二)联合诊所医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合作化运动兴起,各县以小公社为单位,组织一部分社会医生联合起来开办诊所,时称联合诊所,到1965年社旗县建县时全县共有77个。

联合诊所房舍是由小公社提供,药品、药柜等设备由入所人员自带,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因此,联合诊所的所有制形式为公办私营,其人员身份半公半私。如秦文学、党周先、吴春全、李丰章等等,全县有三、四百人。

后来,小公社合并为人民公社,建立起公社卫生院。

随后,联合诊所相继解散,人员大部分回到了大队卫生所。这部分人员80年代定性为“联合诊所人员”。为了解决他们的待遇和退休养老问题,省政府给他们出台了专门的政策。现在,全县在世的“联合诊所人员”(已退休)不足百人,大约每月享受一千多不到两千元的生活补助。

(右一,党周先,196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原桥头区张营公社联合诊所、桥头乡卫生院、大冯营乡卫生院、丁庄村卫生所任医生,2010年退休。行医五十年,爱岗敬业,暖心服务,情系乡亲,遇到孤寡老人留在家中,管吃管住,养老送终,其先进事迹2007年登录在《经济日报》,2013年被评为南阳市道德模范)

(三)赤脚医生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就医疗卫生工作发出最高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六二六”指示下,培养土生土长的医生成为一种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方向。于是,以县为单位开始了村卫生员推荐培训工作,学员主要从医学世家子女、药铺跟师徒弟、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拔。

如饶良镇安庄大队党明山在饶良高中(当时隶属泌阳县)“红医班”、陌陂完粮徐大队周玉良在陌陂高中(当时隶属方城县)“红医班”集中培训,学习了中医、中药、生理解剖、消杀、包扎、退烧、止痛、针灸等基本知识,经考试合格后便回大队卫生所任卫生员。

七十年代,电影《红雨》搬上荧幕,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朗朗上口。《红雨》讲的是赤脚医生一根银针,田间地头为贫下中农看病的故事。男一号,上身红T恤,下身兰裤子,裤腿挽到膝盖下,身背小药箱,赤脚下农田的形象,深深的刻化到每个观众的脑海。于是,赤脚医生就很快替代了卫生员的称呼。

(电影《红雨》剧照)

社旗县赤脚医生培训源于1974年县卫校建校开始。每期培训一年。培训专业主要有中医、西医、保健员三种。培训学员由各大队选送,学员参加培训期间,大队记工分,吃住有卫校统一安排,不需交纳培训费用。结业后直接回到大队卫生所上班。

赤脚医生工作在最基层,除四害、讲卫生、水消毒,打疫苗、发糖丸、把脉、问诊、打针、开药,甚至接生,样样都干。为消灭疟疾,各村赤脚医生挨家挨户问诊,他们“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每一个任务。

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民每年仅需交1元钱,看病不需交诊费,每次拿药毛吧钱。赤脚医生送药及其所做的一切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老百姓对他们交口称赞,“赤脚医生向阳花 ,贫下中农人人夸”。

那些年,全县消灭钩端螺旋体病(1972)、脊髓灰质炎(1973)、黑热病(1974)、白喉(1977)、丝虫病(1981),疟疾、百日咳、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降低、新生儿成活率显著提高。

田庄乡大梁庄村卫生所赤脚医生陈全梅,1979年被评为社旗县劳动模范;朱集乡刘坟台大队卫生所赤脚医生薛桂荣1982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

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村集体没有了经济来源,村卫生所也没有了运转经费,工作人员也没了工分。

1990年以后,村卫生所无奈下陆续解散,赤脚医生各回各家,开起了个体诊所。尽管每个村还保留一个所谓的集体卫生所,接受卫生院直接领导,但实际上房屋、设备、药品都是医生个人所有。这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自动瓦解。

(四)乡村医生

1985年卫生部决定取消赤脚医生名称,一律通过考试,合格者有县卫生局发给“乡村医生证书”。至此,赤脚医生名称退出历史舞台,被乡村医生取而代之。

1990年,社旗县乡镇卫生院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卫生院失去了经费保障,人员大量流失,除饶良、太和卫生院等之外,大多乡镇卫生院都没有了医疗业务,留守在卫生院的几个人员,仅靠打疫苗的一点收入为生,不得已收取每个诊所50元管理费作为工作经费。

但这个时期乡村医生在基层诊疗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相继产生了一大批群众信赖的乡村医生。

像桥头张庄吴玉玺、大冯营姬党柳庄党政峰、唐庄圈里赵宝恒、下洼兰庄兰宝军、周庄霍青峰、郝寨康庄康明山 、张庄张东启、兴隆建庄王晓东诊所等等,都是门庭若市,来诊着络绎不绝。

他们的医术享誉乡里,医德被人称颂。其中,丁德正1988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有功科技人”;周吉民(1994年)、刘玉合(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秦松坡(2003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吴玉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2021年被评为“河南好人”;党政峰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2023年被评为“出彩社旗人”。

“河南好人”吴玉玺,桥头镇何营村卫生室医生,30年来,扎根乡村,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为一方百姓治病,还健康于民。他曾被省卫生厅评选为“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新建康乐医院和老年康乐中心,为入住老人提供了安全、舒适、健康、快乐的生活新天地)


200411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全县乡村医生参加全省统考,省卫生厅颁发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当时持证者将近1000人,之后有部分人员相继到龄退休。

2007年新农合制度开始实施,村卫生所长期没有经费保障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他们按照卫生院的安排,负责落实本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享受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补助,收入有了基本保障。但利弊同时出现,由于公卫活动的开展,部分村卫生所重公卫、轻医疗,致使村级医疗服务能力逐渐下降。

2017年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基本医疗有保障又被提上日程,要求每个行政村必须有一个集体卫生室,至少有一个合格医生,群众看病小病不出村。

社旗县情况与边远地区相比形势比较乐观,基本上各村都有一所一室,“所”即集体卫生所,“ 室”为个体卫生室。2017年卫健委将集体卫生所统一更名为村卫生室,全县共计248个。为了突出政府举办村卫生室的主体责任,县政府又投资建设了84个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加上其他项目建设的村卫生室,公有产权率基本达标。合格乡村医生每千人口达到1.2人以上。

(五)家庭医生

健康扶贫政策要求,要对贫困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的开展,要建立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团队至少有一个家庭医生。为此,乡村医生又有了新的角色,成了家庭医生团队中的家庭医生。

社旗县先后建立了280多个团队,优先为贫困户签订了服务协议,之后签约服务扩大到所有农户。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对签约居民实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六)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四“五”期间,对乡村医生队伍有了新要求,全县乡村医生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报名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县卫健委为助力学员备考,先后举办了实践技能考前培训班,免费开展培训。到2022年底社旗县已有200多名乡村医生考取和注册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占乡村医生总人数25%以上。

  三.前景展望

乡村医生是乡村振兴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2023年中央1号文件对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确定了明确目标。通过实施以下措施,乡村医生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继续加强乡村医生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开展岗位练兵,锻炼实践技能,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及时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和退休人员生活补助,使他们工作待遇有保障,退休生活有保障,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及时拨付运行经费,增加或更新医疗设备,使乡村医生开展工作有阵地,开展服务有工具。

四是划拨必要财政资金,开展乡村医生“乡聘村用”,确保乡村医生退休养老待遇,吸引更多有志人员加入乡村医生队伍。

五是定期开展医学院校毕业生招聘乡村医生工作,及时补充乡村医生,有效解决乡村医生自然减员现象,避免出现村卫生室合格村医“空白”问题。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衷心祝愿全县乡村医生工作顺利,心想事成!祝愿全县退休村医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作者注:这里的乡村医生泛指在农村卫生室工作,面向当地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生。他们的户籍在农村,身份既是农民、又是医生。文中部分资料摘自社旗县卫生志1986版、2005版,南阳市农村卫生协会志2005版)

作者简介

党国安,社旗县城郊乡人,主任医师,中国骨伤学会水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南阳市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中医康复(针推)学会副主委,社旗县颈肩腰腿痛专业学会主任,原社旗县卫生职业学校副校长,原社旗县唐庄乡卫生院院长,中华党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党氏家族报》特约通讯员,《三翁堂》党氏家族理事会秘书长,中华党氏大宗谱《三翁堂家谱》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农村开卫生室赚钱吗?乡村卫生所的现状和前景怎么样
人文纪实|学文:乡村的赤脚医生
乡村医生待遇的倡议书
【在人间】李荣丨医者仁心(我父亲的那些事儿)
名单
村医现状:工作多补助少 多是编外人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