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尚钞:​故乡是我握不住的一抔沙,飘飘洒洒总也忘不掉它(下)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的地方

  乡土文学   

故乡是我握不住的一抔沙,飘飘洒洒总也忘不掉它(下)



作者 | 刘尚钞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05

我们家老宅的西边和南边,六十年代及以前,曾住着好几家人,住得近一般说明门份也不远,但后来这几家人都没有后人了,村庄里早已没有了他们的故事和存在,他们已经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忘。
我的祖父辈是兄弟三个,其中老二打了光棍;我的曾祖辈是姐弟俩;我的高祖辈是兄弟俩,其中老大打了光棍。他们都是住在这个老宅。这么算起来,老宅旁边的几家近门也近不到哪里去,至少在五服之外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老宅确实是老,年代太久远了。

每一代人一生都要至少盖一次房子,这也是每一代农村人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在过去的农村,盖房子是耗钱耗力的一件大事,劝人盖房子一般都是没安什么好心,是等着看笑话的。
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父母随我们搬进了城,我家老宅的这四间砖瓦房就成了空房,就像农村无数的留守老人一样,独自承受着大自然的雨露风霜。不住人的房子损毁的特别快,这是农村人都知道的老理。这四间砖瓦房苦苦支撑了近半个世纪,去年的时候,房子损毁已经比较严重了,弟弟回老家,在老宅子的基础上又盖起了新的房子,时代不同了,不用说,现在盖的房子比当年的砖瓦房和八寸墙平房气派多了。
老宅子是我们家的根,祖祖辈辈在这里至少生活了200多年,那它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无论如何也有点说不过去。尽管我们已经在城市扎根,但农村孩子的乡土情怀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别人什么样的眼光,我们兄弟们深知农村的不易,深知底层的艰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保持清醒,不炫耀、不膨胀,踏踏实实做人,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儿子,乡土永远是我们的根和魂,永远做到不变色、不忘本。

06
在我的故乡,六十年代是饿死人的年代,七十年代是饿肚子的年代,八十年代是开始能吃饱饭的年代,真正的好日子是九十年代及以后才有的。幸亏我赶上的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好赖能活下来,不至于饿死。现在的好多人都得了健忘症,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了,总觉得现实社会中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是比能吃饱饭更重要的事情呢?怎么才刚刚过上几天的好日子就那么不知道珍惜呢?能不能就别再折腾了呢?
八十年代除了种庄稼,农民家家户户都要养猪、养牛、养羊,大家都想快速发财,你追我赶争当“万元户”。仅仅这些还不够,整个八十年代经济十分活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能赚钱,只要敢于走出去打拼的,没有几个不发大财的。
村子里有胆子大、头脑活的力气人去往平顶山一带的小煤窑挖煤,专捡农闲空隙,不耽误农活,来去自由。干这活来钱就更快了,简直是去数钱往家拿。但谁都知道,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小煤窑安全设施肯定不完备,一旦垮塌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

尽管风险很大,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干上几年,就可以盖一座四间门头的八寸墙出前檐平房,然后就可以金盆洗手了。挖煤比种粮食强太多了,值得赌一把。
八十年代,我们家五口人,种有十几亩地,养着牛和猪。每年都养有两头猪,春节前卖掉。一年到头只见养猪不见吃猪肉,那是因为舍不得割肉吃。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年年养猪者,不是吃肉人。父亲在丁庄学校当着民办教师,两头忙,母亲性子急脾气坏,干活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不是在这块地忙就是在那块地忙,很少能见到母亲坐下来休息的时刻。
即使是农闲时节,即便是过年过节,熟人邻居有人来串门聊天,母亲也是忙着手里的活儿不带停的,别人看母亲这么忙,都不好意思久坐,聊上几句就知趣地离开了。
母亲不仅自己忙,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闲着。说实话那些年,我们家的晚饭基本没有正点吃过。直到九十年代上军校时,我还在贫血,经常头晕,每次寒暑假回来,都要到村诊所去打点滴,输葡萄糖。从娘胎里开始,就营养不良,直到九十年代。

二零零零年的时候,来北京上班,生活才逐渐好转了起来。单身的那段日子,周末我会去商店买几斤排骨,拿回宿舍,用电火锅炖排骨吃。最高级的食材,只需用最简单的食盐和白开水即可。我会把单位里另一个农村出来的单身小兄弟叫到我的宿舍,和他一起啃排骨吃,肉香四溢,排骨吃着真是香啊,我觉得这是神仙才有的日子。
小时候天天养猪养羊却从不见肉,即便是过大年也很少有大快朵颐的时候,进入新千年我终于可以大口吃肉了。馋肉馋了几十年,从七十年代,馋到八十年代,再馋到九十年代,跨越了一个世纪,才终于实现吃肉自由了,我的心里充盈着幸福。
没有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是很难理解穷人对吃肉的渴望的。钱只有吃了花了,才是自己的。人活着有很多追求,吃饱喝好才是第一位的。在吃饭穿衣都难以保障的年代,何谈尊严和幸福?但愿缺吃少穿的年代永远不要再来。

07
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忙着种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种粮的热情,很多荒地都被开垦了起来,沟边地头,几乎没有一片空闲土地,沟沟坎坎全被种上了庄稼。那个时候,我去村子外放牛放羊,想去找一块让牛羊可以放心踏实啃草的地方都很难,遍地都是庄稼,也没有像样的山坡和河滩。

直到今天,早已习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只要看到城市里大片大片的空地长着茂密的野草,我就会想:让这块草地闲着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能让我牵来一头牛或者一只羊,来这里放牧一下,那该多好!当年跟着我的那些牛羊,实在是太受委屈了,连啃口草也没有啃过瘾过!我这是属于脑洞大开,估计没有人在看见城市里的草地时,能有我这种想法的。然而这却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是真想让我牵的牛羊啃草啃个饱,啃个痛快!
九十年代初,18岁的我通过高考离开了故乡,转眼已过去30年。九十年代起,故乡的年轻人要么考学离开,要么南下打工离开,总之年轻人纷纷逃离家乡,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待在这又穷又落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了。故乡的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少,有点能耐的都离开了,没有能耐的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离开。
时空之年轮高速旋转,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知天命之年。仔细算一算,离开家乡已经三十余年了。这些年来,时不时得到村子里的消息,小时候在村子里玩耍时遇到的那一代老人已逐渐凋零,得知那些曾经熟悉的称呼和名字一个一个归入尘土,我才突然发觉,原来人的一生竟是如此的不禁过,从少年到老年仿佛只是转瞬之间。
村子里切换的不只是风景,还有一茬又一茬行走在村子里的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村子里的过客。
原来一千多年前,大唐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写到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场景竟从来没有中断过。多少岁月已流走,多少时光一去不回头,多少少年变成了白头!初读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人生如梦啊!
早些年,只要一做梦,就是农村老家的人和事,感觉自己从内心还没有离开故乡,过的仍是从前那种缺吃少穿的穷苦日子。只是近些年,做梦梦到的才是来北京以后发生的人和事,才终于不那么苦兮兮了,梦中的自己也终于变成北京人了。

08
在美国北加州的一处墓园里,长眠着一位国民党老兵。引起人们关注并让人唏嘘感慨的,是这位老兵的墓志铭。这是一首情深意切、对仗工整的《诉衷情》:

       年少离乡觅封侯,

       戎马闯锦州。

       昨夜梦游故土,

       江南池畔柳。

       年华逝,鬓也秋,水东流。

       此生谁料闲散台湾,

       垂老加州。

寥寥数语,写满了人生,道尽了岁月沧桑。时代决定命运。这位老兵名叫顾庆眉,出生在江南的松江,参加过锦州战役,后来去了台湾,再后来垂老加州。命运叵测,此生难料啊!人生如浮萍,一个人出生在哪里,漂泊在哪里,叶落在哪里,都是充满了未知,偶然和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老兵垂暮之年的“梦游故土”,故土难舍,故乡难忘啊!一个人,无论走了多久多远,故乡故土才是心头永远的牵挂啊!叶落不归根,其实也是无数他乡游子无奈的人生结局。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余华说,或许这才是活着。
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犹如摧枯拉朽一般势不可挡。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秩序和宗族观念已被彻底改变,农村早已不是过去的农村了。叶落归根已经变成这一代人遥不可及的念想。回农村养老这一话题已经被无数人讨论过,在当下的中国,至少在当下的老家,仍属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解话题。
我知道,此生我注定要与故乡渐行渐远,直到再也看不见。人生之舟犹如离弦之箭,一旦走远,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与故乡渐行渐远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一个宿命和现实。
故乡是我握不住的一抔沙,点点滴滴如雨下,飘飘洒洒总也忘不掉它。唯愿岁月无恙!唯愿我的故乡还有故乡的亲人们安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八十年代南方乡村图景
《年味去哪了》
故乡的老屋,深藏在记忆的乡愁里
【散文】重庆巫山 / 周书华 《陌上花儿开》
北方专栏 | 细雨: 还想在老家盖房吗
明月当空照归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