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乔群杰: 朱集镇的李家油坊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朱集镇的李家油坊



者 | 乔群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社旗县朱集镇杨庄村林庄,李付广家做油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做油出名,庄名也称是“油坊李”。因距我家较近,儿时就不断去油坊玩耍。因李付广头脑灵活,十几岁就接替了李家的油坊,并不断发展壮大。
早在17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手工业逐渐兴起,先是欧洲国家,随后影响整个世界。东方各国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李付广的祖爷当时是个保长,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于是就弄来手推转动式小石磨,将事前泡好的芝麻磨成糊状,倒入一个尖底容器内,一般是用大锅,然后用力来回晃动大锅,油自然漂浮上面,再用扁勺将油撇出,这叫“小磨油”。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泡芝麻不行,油味不是很香,也就是香味不浓。听说将芝麻炽炒一下,拌入适当的凉白开,再磨成糊状,倒入大锅内进行晃动,然后将油撇出,这样一来香味十足,人称“十里香”。
乡邻十里八里都提着芝麻到这儿换油。小石磨发展到四个还是供不应求。他索性将小石磨发展到八个,增加了一倍,满足了乡邻们的需求,在这时期又出现一个新的就业行业“卖油郎”,到这批发一些油,到远一点的地方叫卖,这中间赚些差价。
俺庄上赵长文大哥是聪明人,看准了商机,弄来一根扁担和油桶,筐子和小称等,当起了“卖油郎”,走村串户,行街进巷,开始喊“卖油啰!”那时用的秤是秦始皇发明的十六两是一斤,有时还故意扭斜着喊“一斤芝麻四两油,四十八两共三斤!”。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保护嗓子,改用敲梆子替代了喊声,这梆子檀香木最好,其次是金桂花木做的,都响声高且带有韵味。我长文哥的梆子是金桂花木做的。他卖油回来或下雨天,我拿着他的梆子敲着玩,还喊着“梆、梆、卖油俺是李家的油头”俺庄上几个调皮的孩子编了一个顺口溜:
用棍敲打大木梆,
一副担子肩上扛;
零售香油拌醋酱,
胡同走来长文郎(卖油郎)。
我问长文哥一斤芝麻四两油,进这价卖这价你赚啥?他说“这个秘密你知道了不能告诉别人”。我说:“保证不外传!”“油坊给我们是一斤芝麻四两一,所有'卖油郎’都一样,都是不说罢了,但心里很明白。”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李家的祖传,李付广这个油掌柜也心知肚明。“卖油郎”们有的到他家没吃饭的,他主动端上饭菜。还常说“办事要讲良心”。所以从不缺斤短两,到他这批发油的“卖油郎”,由两三个一直发展到十几个,并划分了路线范围,免得交叉跑路,影响销量。
长文哥卖油很有经验,每天能卖出二十斤左右,在那一元钱能买十几个鸡蛋的年代,每天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卖油郎”多了,手推转动式小磨油,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卖油郎”的油桶有的头天就放在油坊排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付广父亲虽不知道这种说法,但他是这样做了。他要进行改革出去学习新技术。
他听说驻马店有做油新方法,只有家里知道他上哪了,但都不外传。三天后回来了,买了木料,请了木匠,虽没有图纸,它的整体结构都在心里装着。几天的工夫,做了一个半机械化式的打油机。

芝麻经过制炒后,用毛驴拉碾把芝麻碾碎,放入笼中用大火蒸上半个钟头左右,然后用麻绳包成一包一包的,套上铁环防止冒垛,然后将套上铁环的包垒成上下结构的垛,上面横压上一楼那么粗的木杆,这个叫“油梁”。
“油梁”两头做有越挤越紧的机关,用一头尖的子插入机关槽,一个铁锤十来斤,这叫“油锤”,为了保持“油梁”的平衡,需两个人在“油梁”两头一齐打,这个重复动作时间久了,便形成了一段打油诗:
来个一二三哪,
油锤向上掀哪;
锤向油寨子啊,
流油如海翻哪。
用这种方法做油,和原来的手推转式小磨相比,产油量要提高百倍以上。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时李付广完全接替了父亲的班,从产油到销售全部由他说了算。他头脑灵活,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本村党支部副书记。
他将油坊又进行了改进,把木制结构的打油机全部拆除,买来一台小型电动式榨油机,这样省时省力还不少产油,大大提高了产油效率。
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因这电动式榨油机不需要什么技术,隔十里八里就有人买了这样的油机,对李付广的油坊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于是他又改变了思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变,你变我上”。
李付广率先到工商所办理了“做油的营业执照,并办理“李氏香油”注册商标,又索性买了一台大型自动上料榨油机,将产出的油装瓶装壶,贴上李氏香油商标,销往祖国各地。这时“卖油郎”已走向市场边缘,很快将成为历史。
现在李付广在田庄街道上建有坐北朝南的两层仿古式楼房,是当地有名的“小康户”。
有位名人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每个人创造的,所有的路,都是由人走出来的”。是的,李家的油坊,也是由李家祖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作者简介

乔群杰,现年69岁,社旗县朱集镇田庄街人,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电影放映员,后在田庄信用社、朱集农商银行上班,现已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沛县乡村的小磨香油
彦士垡的传说
余涛:邱四迷|小说
于秀玲:时光深处的老油坊
靳家桥有个战时大油坊(二)
黄芝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