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 味

年关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

在外打工创业的同学、战友以及儿时的玩伴们,时不时在“朋友圈”更新出欢天喜地回家过年的照片,让我这个在新疆瞎忙连续好多年都未曾回老家河南的游子惭愧不已。回老家过年,更成为了只能心生渴望而难以实现的奢望。每到年末,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过年时的热烈气氛,迎来送往、古道热肠,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回那个滋养我长大的那片黄土地。而现实中只能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深夜伏案之余,回忆老家、感受乡愁,饱蘸着疯长的思念,用心体会老家过年时的浓浓年味。

回忆儿时的年味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体现在父亲、母亲为筹备过年忙碌的身影里,弥漫于老家充满乡土气息的袅袅炊烟里,混杂在几乎只有春节才有的卤肉、肉饺、过油、糖果,年画、对联、鞭炮、烟花,以及跑去给我慈祥的爷爷磕头拜年讨要5毛压岁钱的欣喜里,还有踩着冰雪泥泞不顾路远去看望外爷、外婆、姑姑的路程里……。上述的一切,几乎占据了我对老家过年的全部记忆,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是快乐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虽然有些年头,总会飘上心头。

母亲在世时,因为姊妹们多,只有到除夕守岁的当天,母亲才舍得拿出并让我和姐姐几个换上她在煤油灯下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亲手用家里破旧粗布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灯草绒布鞋(千层底),还有几乎倾尽所有甚至借钱也要撕布给我们做的新衣服。虽然是新衣,刚穿上的感觉却并不舒适,显得有些宽大,新鞋也是硬的很箍脚,甚至能把脚趾头磨出水泡,但却非常的暖和。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服,我便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像小鸟儿一样嬉戏打闹,抓子、磕腿、跳绳、推铁圈、打皮牛。还有庄上谁家的孩子拉着嗓子唱着:“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小孩子们又要炮”;“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嘎嘎.......”的顺口溜。

赶年集

时常回忆小时候春节前村里人家购买年货的情景。在那条通往兴隆镇集市的蜿蜒小路上,人流不息,大家步行中有说有笑,至今记忆犹新,恍若眼前。购买年画、对联是每家每户春节购物必不可少的事项,有了这些能增添不少喜庆的气氛呢。记忆中年画品类很多,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年画:一位面笑容可掬的白胡子老寿星,一手拄着拐杖,另一手端着寿桃,领着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娃娃,穿着漂亮的红兜肚,抱着一条大鲤鱼。那时农村最多的年画要数毛主席像了,几乎每个家庭的正堂中央都贴有毛主席像,其它的年画只能贴在毛主席像的两侧,或者贴在下方,体现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衷心爱戴。在80年代中后期,渐渐的有了当时较为时尚的明星照悄然出现在年画里,也预示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年画

我家当年厨房里还贴着一张小而粗糙的年画,母亲说上面的像是“老灶爷”,预示着能保佑家人温饱不愁、衣食无忧。在大年初一的前四五天,母亲都会一连蒸几大锅馒头,除了圆馒头、长条形馒头外,还有油卷、花卷、豆包之类,有的馒头圆端还镶嵌半颗红枣,蒸的馒头够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行。每每想起有一年春节,母亲因担心蒸不出理想够虚的馒头,点火前在我们家阴暗的灶台前给“老灶爷”烧纸下跪磕头的情景,至今还能让我感觉到当时空气的凝滞,令我寒蝉不已。

二十三祭灶

   过年准备基本就绪,大年二十九,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用父亲的话说就要“过油”啦!每家都要炸好多个品类的菜,有鱼块、丸子、麻叶、果子,还有很多裹了糊的叫不出名字的油炸菜,为的是接待亲戚们时方便,过油不像馒头那样要那么多,但也要炸上一簸箕的。

当时的左邻右舍,过年贴春联、贴门神是一件很庄重、严肃的大事,预示着能否为全家带来好运。春联有的是买的,我家通常是上街买点红纸、墨汁,父亲或我用毛笔书写出来,也会顺便把几家近门或者需要的乡亲们家的对联全都捎带完成。对联除了贴门框两侧以外,贴在其它地方的也不少,且很有针对性,譬如贴在粮缸上是“五谷丰登”,贴在压井或水缸上的是“川流不息”,贴在灶台墙壁上方的是“小心灯火”,贴在堂屋门口粗壮树上的是“出门见喜”,贴在架子车扶手两侧的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时的乡下农村,乡亲们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书写春联的内容也大都以期盼农业丰收,期许安康,福、禄、寿为主,用的最多的譬如:“风调雨顺、春回大地、春色满园,寿比南山、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等等之类。现在想起来总觉得这些春联的内容很有意思,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转眼离开老家都二十几年了,期间有过几次回家过年,但也总是行色匆匆,还没感受够老家的家乡味,还没享受完亲人们烹制的家乡菜,在依依惜别中强忍泪花,挥挥手踏上离别路的感受,让心阵阵破碎。然而,生活还要继续,日子还得运转,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我们必须回归到自己的站位,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着、奉献着。

带儿子2015年在家乡过年

这些年,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工作多忙,我总是深深思念着老家,关注着老家的人和事。老家发展日新月异,乡亲们生活极大改善,曾经村庄的那人、那事、那情,那一草一木,还有村南那条弯弯曲曲承载我诸多童趣的小河,永远都沉淀在我深深的记忆里。老家在我心里,还是当年的淳朴气息,还是真挚的人文情怀,还是亲人们的浓浓情意。我永远感恩把我养大的那把老黄土,永远感恩沐浴我成长的家乡水,永远感恩在成长道路上给予我希望和力量的故乡人。

作者夫妇在昆仑山,冬季的昆仑湖

老家,永远是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我最依恋、最温暖、最温馨的精神家园。春节了,虽然有不能回家过年的些许悲凉,但我永远都会对老家爱的炙热、爱的深沉。

(作者:杨廷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8年12月生于河南省社旗县兴隆乡大杨庄,1993年12月参军入伍,在新疆阿克苏军分区中吉边防线卫国戌边十载。2003年12月转业地方,先后从事党的组织、纪检、宣传文化工作,爱好文学,现就职于新疆和田地委宣传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腊月赶年集
几点贴福字才对?一年一次请福回家,山西人千万别贴错了!
春节特刊/春节话春联​
朱世坤 | 火红春联映乡村
2022年“母亲节、父亲节”全国文学作品征稿大展:高士振
散文:难忘家乡的老油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