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寻父母足迹 记录厚重人生-《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

《我的父亲母亲》这篇纪实作品以国共内战、60年年成、政治运动为社会背景,以父母少年、青年、中年的生活经历入手,对特殊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的艰难和困苦生活历程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以一种追寻追忆去表达晚辈的敬仰,以一种重温和缅怀去展示苦难与辉煌的生命担当,展示了父母在极其恶劣的境遇下坚强面对,跨越苦难的性格特质和精神风貌。
才、学、识兼备的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喜,构建着巧思神奇的象征隐喻,雕刻打磨着精美含蓄的文字钻石,辨析并思悟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酸甜苦辣,为像父母一样的好人献上一首苦难与辉煌的生命赞歌,为有相似命运的家庭构建了一座共情的神圣殿堂。 

这部纪实作品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一读再读?我觉得这个令我们感动的力量不仅仅因为其“真实的力量”,还有作者出色的运用得当的叙述方法。为拥有文章的客观真实性,作者收集并考证大量新闻报道和文献资料,对细节逐一核对确认,对父亲亲历的战役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尤其是记述父亲的过往经历时,历史叙事和现实场景(父子二人在小饭馆里边吃边聊的情景描写,穿插父亲身体现状的道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植入感代入感强烈)的交互切换处理巧妙,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走入文章里的场景,感同身受父亲的思绪和心情。
想象中这篇纪实作品就是一部记录片,甚或说是作者就是主持人,父母做为访谈嘉宾的一期专访节目。随着访谈的深入,屏幕上会有序切换不同时期的影像资料,及亲人们不同时期的照片,主持人的解说解读,父子亲切的一问一答,穿插其中,起承转合自然亲切。
一个家庭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悲欢离合,甚至是撕心裂肺、天塌地陷,还要把“敌”当“友”当“亲”,那种撕裂感考验的是一位少年女英雄的胆识和勇气,极大抨击和讽刺政治乱象的愚昧、荒唐、野蛮和凶残……
这种纪实文字的表达,可以看作解读其内心世界的通关密码。此篇文字,记录父母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真实状态,其际遇、心绪借助文字真诚表达,父子母子父母之间的至真至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读来如一股汩汩清流滑过心间。
由此令我联想到宋代的苏洵苏轼父子,苏洵注重文学之“功用”,主张“为文尚用,有为而作”,并强调“有为而作”属文人需谨记的作文表意之根本。苏轼幼享父学,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取向,作文填词立于“有意于济世之实用”,更是苏轼做人做事的准则与原则。残酷的现实和仕途风波一次又一次降临,但苏轼并没有被现实打倒,他以一种不能被摧垮的自主力,不管自己身处如何,身份如何,儒家的爱民亲民始终是他人生信条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顽强地做出了一个被后代文人所向往的境界!

为什么每一位富有情怀的读者都会被作者的诉说感动,这是此作品拥有一大亮点——诗情画意的笔触。这种语言美来自想象,想象又来自于自然。因为作者的笔下,有一幅绚烂壮美的故乡风土画卷:彼时,河水清澈,空气甘甜。春天行走在路上,四下野花热闹的晃眼。夏夜露寝,天空繁星随时可供尽情仰望。秋天深耕的犁浪,翻出沁人的泥土清香,让人从童年回味至中年。冬天凛冽的寒冷,不过给孩子们提供了爬冰卧雪的机会,团伙争相在旷野里、冰面上撒泼撂蹶子。他们随时打架翻脸,隔两天和好如初,互相制造彼此的皮糙肉厚。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来自于总会在炊烟将散时分,有一声声回家吃饭的呼唤飘荡在村子上头。
这些悦动的想象、欢快的语言、神秘的心境、悠远的情怀、深邃的智慧、诚挚的向往、永恒的回归……诚如作者所言:家乡一草一木牵挂在心,一文一字都有共鸣。这些都在等着你、等着你慢慢的读来慢慢的体会……
这是一种特别当代中国的审美。有中国叙事中国表达的宏阔意境!作品所蕴含的故事性、戏剧性、复杂性,可观可感可写,这种运作文字的功力,非一朝一夕可以习得,个体生活的磨砺和浸润,以及由此砥砺而成的人文情怀和包容精神是这种文字的根基和源泉,
在当时,人们坦然面对生活,苦和甜都承接得那么自然,仿佛一切本该如此。一切也就该如此。
尤其大人们过滤了风雨,使孩子们的成长记忆只留下美好的成份。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直到他们长大。
风,总是吹吹停停。春风也是,停了若干年后,终于缓缓吹向人间,
每个个体总处于大历史中,亲情、爱情、友情也离不开社会和时代大背景,小家与大家,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关联紧密,全文从结构到文字都非常质朴、素朴而内敛,实则是作者独具匠心,灵动而不枯燥,细腻而不繁复,真挚而不滥情,总能感受到那种含蓄的幽默,优雅的双关,隐忍的克制……中间出现的新词语、新说法(如心无挂碍;无挂碍故一句,在文笔衔接之处的处理很有味道,其丰富的内涵难以言表,且在最恰当的语境下引用此语,简直就是神来之笔。)顿使文章又有活泼欢欣之趣,这些文章的特殊用语,透漏着的聪慧机敏。但明眼人应该看到实乃作者的“用心良苦”,赵华胜老师的点评“文章惊人之语频现”应该囊括的有我罗列的这些金句,下面再罗列几处妙语。
郝修文被枪毙后,侄子所揭发被他杀死的那个人,杳无音信多年,又晃荡了回来。郝修文的家属在前一幕只能把悲伤压在心底,后一幕却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哪一位作家的大手笔,剧本还能这么编?
生活真是个大舞台。
俗话说,杀人偿命,郝修文被杀了,却没人为他偿命。
俗话说,人命关天,得看在什么时候,是哪个人的命。
俗话嘛,说说罢了。
这段文笔所藏着的复杂感情,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相当具有陌生感而又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自嘲式的写法蕴含多少悲怆和无奈!写法上,则又不煽情,更不滥情,而是非常克制、节制,通过平实的叙事呈现深刻的情感,也带出一个荒诞年代的影子,非常值得琢磨和学习。说是韧劲儿也好,说是麻木也好——没有道家安时处顺思想的人,可能很难顺利地完成这一生,宽恕一切甚至或表象下的浑然无觉是一种可以支撑一生的力量。最恰如其分地或许是余华形容《活着》:中国人能够承受巨大的苦难,有如千钧一发,一根头发丝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杜刚老师“文以达心,画以适意”(北宋著名画家朱象先语)的写作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境界上追求的“天工清新”、“萧散简远”,摒弃“雄放”而力求“平淡”的审美情趣,传递着自身的内在心理和精神诉求,表达自己的写作观点,以及对文字表述艺术的追求、人文精神的传达都值得推崇。

另外,夭庄秦伟老师的留言很感人,诚如郝老师和王凤兰大姐之间的师生佳话引爆我们的情感且同频共振一样,在那些经久岁月里,深藏如老酒一样甘醇的祖父辈、父辈两代人生活有怎样交往交集的故事,一定动听悦耳,也一定会百代传承传唱。
期待各位老师更多的回忆和分享!
附:网友小书虫的留言

(一)写兵荒马乱时期的生命与情感,写特殊年代的荒唐与野蛮,写平凡中传递的一种折不弯、压不夸的人性品质和人格力量,写两代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写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起伏与隐显,让读者在对父母的满怀爱与悲悯中,生发由衷敬意。
(二)为勤劳吃苦跨越生命苦难的父母写纪实文字,为更多的同龄人及他们的父母带来心灵的慰籍。
(三)杜刚老师如严谨的匠人,有着沉潜和探幽的执着和耐心,精细的体验,捕捉和刻塑着过往和现实的生活细节(鸡罩当童车,凡是在老家长大的孩子,有几人没有享受过这种特殊的摇篮?),这样的纪实文笔,立下标高,后来者都自然带上加压泵,稳扎稳打,向内心深处压榨,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四)经历过精神撕裂,但最终并没有以变形的人格获取幸福,父母双亲始终坚持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在生存和精神困境的双重挤压下,顽强持守着做人的底线和生命尊严,他们的苦痛隐忍撑持肩负,虽然是一个普通个体的知行,但却触痛了读者最敏感的神经。
(五)语言简练,甚至是单刀直入,因时间跨度大,对所表现的事,有全息形态的认知,作者做了大量功课。
(六)父母蓬转不定、流离迁徙的生活,个人在历史遭逢中的被动与无奈,令人唏嘘叹惋,甚至是沉重槌心,他们在面对现实的欺凌、侵犯的“大力”所做的隐忍执拗的爆发性抵抗,对生活细腻真切的体认和超脱,生命的心气、心性和心力的历练、淬炼无一不深深感染读者。
(七)个体生命在特殊的年代里,需要更多的牺牲奉献与包容精神,有时甚至需要宽恕一切的生命境界,惟其如此,个体的人生和舞台,才可能是可以无限延伸放大……
(八)在结尾处作者“以情驭笔”献给父母时代的好人一首《七言诗》,走出小我的此时此刻,走向大我的广阔之境,有对艰难世事的苍凉回味,有对深透苦难的超然以视,是总结,又是对开篇的呼应和升华,是作者深得生命与美学大本源,走向阔大境界的性情妙笔!这里天高地阔,这里有声、有诗、有绵远的歌吟,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堤坝漫语,女,社旗县人,自主创业者。乡土赊旗忠实粉丝,喜欢乡土文学,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人情趣。

相关文章导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教小贴士:爱孩子,先爱您的另一半(另5篇)
【纪实随笔】卢秀清‖陪伴
郭海霞 (黑龙江)体验生命中跳跃的旋律【散文】
我的父亲母亲 (2011-02-08 22:47:47)
家庭塑造人,学校影响人,苦难成就人。所有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实际上应该说“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父母的基因,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他们与父母的相似度是极高的
平子:寿阳山十年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