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

作者 |  黄秋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我的父亲黄书亭生于1946年,今年75岁了,从1969年开始教学到2008年退休,从23岁教到62岁退休,在我们下洼镇坑黄村小学工作了39年(其中在乡初中教学3年)。

他把这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农村小学教育。这些年来我在外生活安定了,把父母接到身边,每当看到父亲练的书法和写的感慨心得,我总想把父亲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历写出来,无奈水平有限,一直提不起笔。
在我没有外出离开故乡之前,家里地里有什么活儿,父亲总叫上我给他搭把手(姊妹当中我是老大),干活间隙父亲经常给我讲起他求学路上的种种心酸,以及从一个农民到老师的种种坎坷。
最近看了白金海老师《我当老师曲折历程》后,里边描述的情节当中也有父亲当年的类似经历,我内心又涌起冲动,忍不住拿起笔,以青涩的文字语言把父亲的求学教学经历写出来,好歹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父亲的求学得益于奶奶的支持!奶奶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她常说不识字睁眼瞎,啥事干不成。爷爷在父亲两岁多的时候就不在了,奶奶拉扯四个孩子,在那个年代日子过得可想而知。因为家里穷,父亲小学毕业就不想上了,是奶奶坚持让父亲上,奶奶亲自给父亲收拾好行李,蒸一锅红薯面窝窝头让父亲背着去羊册镇上初中。
从家到羊册镇,有三十多里路,父亲背着馍筐不知走了多少趟。听父亲说有一次星期天返校,下着雪路滑,一个趔趄,一筐黑窝窝头撒一地,又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黑窝窝头沾上雪变成了白窝窝头。当时上学都是自已带馍,在学校的伙上(食堂)蒸笼里馏一下,交二分钱。条件好的带有花卷馍,还可以买上一份菜。条件差的蘸一点自己带的辣椒,一顿饭就算解决了。
艰苦的生活成就了父亲勤奋好学的性格,各门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得到班主任兼英语老师仲玉华的青睐。听父亲讲仲玉华老师当时是老右派,经常吸旱烟袋,父亲有时从家给仲老师带点旱烟叶片子。
父亲记的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有天学校教师食堂炸油条,仲老师英语课结束让我父亲去他办公室(和住宿一体)一趟,到他办公室后,仲老师掀开一个盖着的碗,里面有几根油条,然后仲老师关上门出去了,父亲含着泪吃完回教室了。可能是仲老师看到父亲年轻正长身体,经常不沾一点油,心疼他这个学生。时至今日父亲每每想起此事,仍抑制不住眼泪。
虽然每顿花二分钱,家里有时也拿不出来,父亲就经常趁星期天去羊册北的华山拾柴火到羊册街卖,每次能卖上三四毛钱,勉强维持上学。因为不舍得花钱理发,等头发长的太长了,才去理一次,头上生虱子,理发师傅笑着说:你这个学生呀,头上成了动物园了,当时让父亲羞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1964年父亲初中毕业报考泌阳高中,当时学校前后三次到我们村进行家庭成份及社会关系调查,前两次遇上种菜的菜把式老爷子和干活的乡亲,都说他爹是个好人呀,家里再穷从没做坏事。
第三次又去村里调查,碰上一个一族家的瘸子爷,一个人在晒太阳,前半部分说的可好,后半部分说文聚哥(我爷爷名字黄文聚)不听话,都让他当穷人头,他不干,以前在冯玉祥队伍上干过,害怕八路军打过来算账,跟着郭兆武的民团跑了,死在小白寺了。瘸子爷补充的这后半句话,被调查组写为:黄书亭父亲黄文聚参加地方反动武装,被我解放军消灭。至此父亲上高中的资格被取消,回家参加劳动。这个调查结论还是仲老师最后告诉父亲的。此事我在梁铜勋老师的《风雨七十年.悠悠往事》第一章《逃亡见闻》得到了详细的解读。
1965年9月份,有一天父亲的同学周国发告诉父亲,方城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招生,父亲给奶奶一说,奶奶大力支持去报名。从家到方城七十多里路,父亲一个人去奶奶不放心,好劝歹劝让周国发和父亲俩人一起去报名。俩人吃罢中午饭就步行从家去下洼经陌陂到方城,走到方城南边八里岔时天就黑的看不见路了。到方城后借宿在周国发的大哥在县公安局的食堂里(周国发的大哥在方城县公安局食堂做饭)。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父亲双腿竟站不起来,一下子栽倒在地上,后来扶着墙慢慢来来回回走走,才好一些。可能当时一直鼓着劲奔方城,路上也没歇脚太累导致的。
报过名参加完考试,学生集合在操场等校长讲话,大意是:考上的接到通知书,考不上的接一封慰问信,甚至连分配的去向也讲了,主要是农业林业方面。大家都满怀信心地回去等通知了。
回来大概十来天,有天傍晚在大队磨面机房的奇爷捎回一封信,父亲拆开一看是录取通知书,父亲高兴的喜不自胜赶紧拿给奶奶看,奶奶也高兴的合不拢嘴,说好好上吧,终于有盼头了。第二天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找他同学周国发,国发伯沮丧的说他接了一封慰问信。一直到现在父亲和国发伯情谊不断,经常联系。
在方城农专的三年求学生涯中,条件比上初中好多了,但适逢文化大革命,1968年毕业后,原本确定好的分配去向也泡汤了,同学们各回各家参加劳动。父亲有时被生产队派去北山割草,有时派去修水库。当时大队干部也闹派性斗争,大队里的学校受大队管理,一切权力都在大队干部手里。
当时村里小学校长因为缺老师向大队建议让父亲去教学,当权的一派周XX说不行,说他爹有历史问题,一句话挡回去了。然后让他儿子去学校了。周XX的儿子和父亲同校,出学校门又进学校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社会很长时期都存在,谁让你没有人或者没有后台呢。
后来周XX这一派倒台,另一派掌权,通知我父亲回来教学,接到通知的时候父亲还在下洼山口水库劳动,当时在水库工地劳动的间隙父亲还不忘继续看书学习。由此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从孙少平的身上,我看到了父亲那一代农村知识青年以及像白金海老师这一代落榜青年不甘心被命运安排,不安于现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至此1969年3月,父亲总算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在此要感谢我的岳父大人,岳父是抗美援朝志愿兵,退伍后在大队当干部。是他们那一派掌权后才让父亲有了这份工作。不用下地劳动,每天记满工分,每月还有三块四毛钱。从此父亲兢兢业业教书,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直担任坑黄联中的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
当时的民办教师收麦收秋种庄稼都是两头忙,两头跑,每个老师都分有责任田,地里的农活抽空干,节假日更是起早贪黑累死累活的干。他们这一代民办教师在维持着自家的生存外,把主要精力都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说维持,是因为老师种庄稼都不内行,不像老庄稼把式,种地讲究,虽说也是一季子庄稼但总是没有人家收入高,而且民办教师工资也不高,很长时间一直处于窘迫的状态。
1990年父亲从村联中调入下洼乡初中 ,到1993年又调回村小学任校长直到退休。退休前还担任教学任务。他常说“我教这几十年学,凭良心说话从没偷懒过,啥时候对学生问心无愧!”县一高的侯平江校长也曾是父亲教初中毕业班任班主任时考上高中的其中一个。直到现在,三里五村的人,爷爷辈的见我父亲喊老师,儿子辈的见我父亲喊老师,孙子辈的见了也喊老师。因为我父亲教过他们几代人。
好在国家一直关心农村教育,一直没有忘记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还把民办教师定位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分批分次解决民办教师转正问题。为父亲他们那一代民办教师带来了希望。

1995年通过考试转正一批,而且确定一考管二年,父亲第一年没录上,1996年从去年录过的分数由高到低录,父亲以第七名录取转正,拿到了每月四百多元的工资。我记得在1995年复习迎考期间,父亲把知识要点写在院子里的大门上,牛屋墙上也写的满满的,有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以便随时看到,可想也下了功夫啊!

父亲敬业的工作精神,经常获得县乡两级好评,曾获得县乡先进工作者、学校管理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1985年首批在下洼乡教育系统批准入党。

2016年,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共同又给父亲颁发了从教三十年证书,父亲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这也算是对父亲及他们那一代老民办教师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官方认定吧!
父亲以及他们那一代贫困的人,年轻时为了生计经历的太多太多,尤其是不堪回首的贫困生活,它曾让人失去尊严!每每回忆起往事,父亲说着说着就沉默不语,一谈起现在的生活父亲又打开了话匣子,父亲经常说从苦日子走过来了,现在每月四千多元退休金,咋花也花不完,平时买药也不花自己的钱,这还不是党的好领导,有时候父亲跟他的老朋友们谈论时政意见相左时,父亲经常和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知道父亲这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一生,他把自己完完全全给了他所教过的学生和他曾经所钟爱的学校。他已经把他所从事的事业和国家溶为了一体!   (全文完)         


作者简介黄秋杰,1972年人,社旗县下洼镇坑黄村人,初中辍学在外打拼几十年,现在驻马店工作定居。一直是乡土赊旗的忠实读者,每每回忆起故乡,它一直是我心头中挥不去的那片云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我做民办教师,去大队部要工分粮时,差点挨了揍
那年那件事 我终生难忘
邵东老屋记忆(2):三义公祠,流光河边的风水宝地
我当民办教师的难忘经历
【岁月流金】乐为民师(散文)/庞全林
乡土丨冯印谱:民办老师,我可望不可及的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