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庚南:提升金融服务实体效率需要突破三大误区,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作者:李庚南,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实际上,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金融,还与实体经济本身运行的效率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为关键。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近年来财经领域的“高频词”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把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这样一来,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要答好“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这道题,首先得弄清几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内涵又是什么?

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的一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的表述是,实体经济是指各种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的经济活动,它涵盖了所有物质、精神产品生产与流通和劳务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之外的经济活动则被归入虚拟经济之列。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生钱”为主业的经济活动,既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等传统金融资产,也包括由金融创新所派生和组合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提法的兴起大致可归因于人们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向国际金融监管发出了一个强烈的警示,即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由此开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表述几乎成了所有金融政策、文件及各类报告的“标配”。

那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该如何理解?

理论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组织本身提供金融服务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这就是我们说的微观效率。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或贡献度。

显然,无论从高层还是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的是后者。但这种片面的理解的后果也是显然的。如果根本撇开金融机构自身的微观效率,金融服务实体的动力和推力从何而来?试想,金融体系自身效率不高,又如何指望它提供高效的服务?

权且按照第二种理解。那么,如何评估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或能效呢?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复杂、难以评估更难以量化的问题。

但是,目前,无论实务部门、政府部门,甚至一些学者都会用一种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来评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高低,那就是:实体经济有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如果没有,那肯定是金融服务没有跟上;金融机构注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没有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或者说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有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实体企业存在融资难就是金融服务低效的表现。

这种理解似是而非,采取的是简单归因思维,其实很容易混淆视听,导致经济的矛盾归结为金融的问题。这或许就是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屡屡被推向舆论风口的原因。实际上,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金融,还与实体经济本身运行的效率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为关键。因此,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上,我认为需要突破认知上存在的思维误区:

误区一
认为实体经济发展乏力,就是因为金融支持不力。

诚然,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金融支持不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好与坏,金融仅是外因,归根归根结蒂还是实体经济自身是否健康。如果实体“虚不受补”,金融之“药”再好也于事无补。

总体上,我国注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是并不少,2014年末M2/GDP已高达1.93,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 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额累计增加11.8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达76%,比去年末上升了16个百分点。无论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还是银行信贷供给看,市场并不缺钱。但充裕的货币资金并没有激发实体经济对商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也没有被用于真实的财富创造,这就是物价指数并没有走高而经济不断下行的原因。实体经济“虚不受补”或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问题的积淀,如以往过度扩张、盲目投资造成的摊子过大、难以为继问题,也有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对落后、过剩产能的挤出效应;既有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导致订单减少,开工不足问题,也有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既有产业层次低端所导致的定价话语权弱、盈利空间被压缩,也有汇率波动等因素形成的财务风险。在资金面上,总体表现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意愿较低。所以,实体经济缺的并不是钱,而是缺效益。面对实体经济的困境,不应惯性地从金融领域找原因,更不应将金融视为实体经济乏力的“替罪羊”。

误区二
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毋庸置疑,金融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提供资金融通,但这并不是金融服务的全部内涵。

实体经济要维持持续运转,除了资金 周转需求外,还需要有便利的交易方式支撑,需要有适宜的途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资金成本信号,还需要掌握面对复杂市场变化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及内部管理手段。而这一切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金融的四大基本功能,即:融资中介、支付清算、信息咨询、风险管理。

金融为实体经济而生,金融的功能也是围绕实体经济的持续运转而不断衍生。可以说,金融演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所言,“金融的发展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服务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服务的重心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融资中介方面,金融服务的功能逐渐由微观的闲置资金调剂、资金借贷中介提升为宏观上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在支付清算方面,从满足实体经济交易顺畅便捷的基本需求向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面提升,即通过适当的结算工具、理财产品设计为实体企业节约财务支出、增加收益;而服务的领域也逐渐由国内向国际拓展,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信息咨询方面,除了传统的资金价格信号功能、市场需求信息揭示等,金融还可以为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企业“走出去”战略等提供信息服务。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可以为实体企业提供各种避险工具,帮助企业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可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多维度的,不应将眼观局限于资金。如果片面地强调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很容易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依旧将金融服务的视野局限于资金支持,则既不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不利于金融本身的创新发展。

误区三
认为融资的渠道要么贷款要么发债、上市。

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应该是多维的,除了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还有一个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视角,那就是内源性融资,即企业自身的积累。我们在谈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强调要从间接融资拓宽到直接融资,却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积累。

这种融资理念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我国实体企业的杠杆率过高,过度融资、过度对外担保几为中国企业之常态。《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2014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达141.9%,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隐含的风险较大。

由于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偿债压力大,导致企业资金链特别脆弱。这或许也是近年来困扰整个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资金链”“担保链”问题的原发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错配问题,实际上也与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弱密切相关。企业自身积累少,生产周转所需要的铺地资金往往也是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于是就有了短贷长用、期限错配之困扰,就有了这几年屡受诟病的银行转贷难问题。

所以,在实体经济融资问题上,我们应该突破间接、直接融资的“二元”惯性思维,更多地关注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问题。这或将是解开当前实体企业“担保链”困局的根本之手。

当然,实体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弱,税收对企业积累的削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走出上述思维误区,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做好“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篇文章方面,还需要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等相关方面的按照各自的定位,同心协力、形成合力。

金融机构当不忘服务实体之初心,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内外兼修。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适应利率市场化化要求,加快业务转型,不断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追求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快金融创新,包括金融结构、金融制度、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的创新,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当下,要在积极帮扶困难企业中盘活存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淘汰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提高资金注入实体的效率。

实体企业当恒有坚守实业之定心,坚持主业,适度负债,诚实守信。这既是企业维持自身持续运转、稳健发展之道,也是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增强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和吸纳资金能力之道。要强化企业契约精神,坚守诚实守信之底线,增进与金融机构的互信;要加强对形势的研判,合理设计自身发展的方向、规模和节奏,特别是要顺应经济转型升级之大势,通过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换代提升自身发展质量;要注重自身财务风险管理,适度负债(包括对外担保类的或有负债),当前要通过去杠杆、去产能尽快修复“难看”的资产负债表。

政府部门当常怀扶持实体之关心,加强协调,改善环境,重塑信用。当务之急,是重拳打击企业“逃废债”,加大企业违约成本,修复社会信用;长效之策,是通过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疏通资金流向实体的渠道;通过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改变我国企业负债率过高现状;通过打造全社会信用体系,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此外,还要协调好资金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防范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虹吸”效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各方均应牢记的金科玉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九斗鱼:科技、场景和服务实体缺一不可
交易银行业务的外部价值
浅析包容性金融
陈龙:数字时代不一样的新金融
让金融服务场景 九斗鱼:场景金融加快普惠步伐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行转型发展纪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