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数据杀熟:消费领域的“尼斯湖水怪”?— 基于统计调查技术的分析

文 | 陈述

看懂经济写作营第3期学员,看懂经济专栏作家

ta的优秀作品

弃房产,买股票,中国居民资产配置转换元年到来

房地产市场,拐点已至!?

金融危机救助对策考:煤老板与江南皮革厂

小微融资:杠杆锁定与幸存者偏

发文规格前所未有,你看懂“金融服务民企十八条”了吗?

这是一个暴露年龄的标题。

“尼斯湖水怪”是上个世纪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未知生物”之谜之一。

尼斯湖是英国的一个内陆湖,一两百年以来,就不断爆出湖里有“水怪”的传闻,有人信誓旦旦说见过这样一个长颈小头,类似梁龙的生物,有人声称这只不过是人们的错觉,还有研究显示,许多声称见过这一“生物”的情况,不过是错将其他水生生物认定成“水怪。”

迄今,这都是一个谜团。

最近,北京消协公布了《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将“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再次推导大众视线当中。

北京消协的问卷调查显示,“65.0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很普遍,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此外,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但同期开展的57次的体验调查却仅有1次被认定为“杀熟”。

看完媒体报道的问卷调查,总有一种感觉,“大数据杀熟”,有点像消费领域的“尼斯湖水怪”,很多人声称都看到过,遇到过,但拿出实锤的案例,似乎少之又少。

还像这份报告本身,媒体都声称看到过这样一份报告,但在互联网上搜索,找到的都是报道,报告原文却不得所见。

谈一点对这件事情的认知。

首先表明观点,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价格歧视,商家利用了老客户的信任,侵害了老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但大数据杀熟背后浮现的消费者“数据孤岛”现象可能更值得警惕。

  ◆  

一、抽样偏差能否导出正确的结论?

按照媒体报道,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舆情采集和体验调查三种方式的方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累计回收调查问卷3185份,从样本数量上看属于典型的大样本调查。

通过这样一个大样本调查,似乎可以得出较好的结论。

针对“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或亲身经历,调查数据显示:

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被调查者认为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其中,44.14%的被调查者经历过购物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39.5%的被调查者经历过在线旅游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37.17%的被调查者经历过打车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19.84%的被调查者经历过其他类型的大数据“杀熟”,16.26%的被调查者经历过外卖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15.10%的被调查者经历过视频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13.94%的被调查者经历过电影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

从数据看,“大数据杀熟”必然存在无疑了。

且慢下结论。

抽样调查是经济统计的常用方法。

但抽样有一个前提,就是样本量要大,同时不能存在抽样误差。

举个例子。

我们想了解大众是否对某种疾病的认知,比如说“肿瘤”,比较好的办法是非选择性的随机发放问卷,而不是在肿瘤医院门口发放问卷。

同时调查的问题也应该更中性,而不是预设对某种看法的倾向。

从目前所见,北京消协此次调查,首先样本选择看似随机,但事实上,在问卷的标题《大数据“杀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调查者已经预设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同时“杀熟”这个词语也带有了否定的意味。

这将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填写问卷的,认为自己经历过类似事件的可能占了很大的比重;二是预设的倾向性会影响被调查人的客观性。

这两种情况,最终导致的是抽样调查可能是一个有偏的样本,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有偏的。

据此,我认为,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可能大大提高了“大数据杀熟”存在的可能性。

相对中性的调查问卷,应该取像“大数据精准销售”或“大数据定价行为”这样的标题。

当然,中性题目可能会带来样本数量不及预期,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  

二、似有矛盾的结论

有偏的抽样带来的不利后果在此次调查中也有所体现。

北京消协还进行了57次的体验调查,涉及在线旅游、网络购物、网络外卖、网络购票、网络约车等5种新型网络消费的14个消费者常用的APP或网站,调查模拟消费者同时利用新老用户账号购买同一种产品或服务。

57次调查只有飞猪网的一次同等条件的新老客户体验被认定为“杀熟”,老用户比新用户贵了9元钱。

体验调查与抽样调查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体验调查的结论还比较客观。

“虽然不少新老用户同时消费的价格不同,但价格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用户拥有优惠券、老用户自动开启了会员资格或推送的商品配置与服务内容存在差异,只有少数个别涉嫌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部分商家确实存在特定推送行为,但很难界定其是否属于《电子商务法》规定的不合理推送行为,很难界定其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抽样调查的数据则表明“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针对这一差异,此次调查认为,“有关大数据“杀熟”的形式非常多样,但由于事后很难举证而无法核实。”

基于逻辑以及 “疑罪从无”的原则,“无法核实”应该等同于“不存在”。

抽样调查与体验调查的巨大差异,至少从技术上表明,抽样调查的数据并不令人信服,至于很多自媒体使用的“超半数消费存在大数据杀熟”标题则纯属噱头和吸引眼球。

  ◆  

三、大数据“杀熟”与数据孤岛

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商家的精准营销和价格分层。

商家利用客户多次消费行为形成的数据资料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全面掌握客户对某一产品的需求程度,这一需求程度甚至可以以时间段为细分。例如,某消费者由于限号,可能会在每周的固定时间产生对网约车的需求,网约车公司则可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进行差异化的定价。

这既是大数据的胜利,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数据的悲哀。

消费者消费行为产生的大数据,被商家充分挖掘了剩余价值。

大数据产生是基于互联网的高速信息流动和汇聚,这些数据,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使用方向,但价格歧视绝对不在此列。

对于消费者来说,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原本更多是通过信息对称降低了消费者的成本,如在线预订酒店,在线购买商品,但如今,在消费者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消费时,却陷入了基于特定数据模型的“数据孤岛”,表面上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这些选择却全部都是“加价”的。

不想“加价”?

您可以换个商家啊,但却又带来了选择成本与转换成本。

大数据杀熟背后,商家作为“数据拥有者”和消费者作为“数据提供者”的信息不对称的鸿沟愈加凸显。

当年,互联网携万物互联而来,信息对称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

如今,大数据杀熟背后的“数据孤岛”不免讽刺意味更浓了些。


欢迎加入顶级学习研究资源群/工作与实习信息分享群/硕士博士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入相应社群

<  end  >

如果您对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金融科技“热”的“冷”思考

2、京东危机的思考

3、“一带一路”:中国的倡议,中行的机会

4、那些市场化体制开出的银行之花

5、“泰隆”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北京市消协发布调查结果
喀纳斯湖再现“水怪”!真的有巨型生物存在吗?专家如何解释?
【电影】 译制片《尼斯湖水怪》
美国【尼斯湖水怪】国语
详细解析:“新产品”和“成熟产品”的调查问卷设计
精彩瞬间:“疑似尼斯湖水怪”抢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