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何关注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因为里面有故事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默默地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就像那么多医学上的发现和发明,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解除了多少人的病痛啊!

包括我们国家的屠呦呦在内的科学家们,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们,这种巨大的贡献,让我觉得必须铭记他们的名字(尽管有些外国名字很难记)。

开头这两段算是引子吧,今天我单独说一下2019年10月7日刚刚发布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次奖给了三个人。

先说这三个难记的、但是却让人敬仰的名字:美国的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英国的彼得.拉特克利夫。我读了好几遍,像记英语单词一样,终于记住了这几个名字。

然后我又记住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普通人也能够理解:他们研究了人体细胞如何感知并适应氧气浓度的变化,从而为
抗击癌症和贫血症等常见病带来了新策略。

更多人会因为他们的研究获益,将来更多病人会因为此项研究得以治愈。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这还不是我关注他们的主要原因。

我注意到他们三个中的拉特克利夫在被采访时说:当我开始从事研究时,没想到会给我带来这项荣誉。他还说,氧气对细胞的影响,并不总是一个时髦的研究领域,有些人在研究过程中曾对其产生怀疑。

我相信这句话说的是实情,不仅是他们研究的领域,估计还会有很多基础研究领域,许多科学家们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那些名字也应该被人类铭记。

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句颇有感触的话: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

三个人的年龄都已经超过了60岁,分别是凯林61岁,塞门扎63岁,拉特克利夫65岁。如果获得诺贝尔奖是开花结出的果实,那么,他们扎根的时间也真够长的。

说起这个话题,就要特别说一下三人中最年轻的威廉.凯林的经历。他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对癌症生物学感兴趣,于是就从事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但是,他的导师却在他的成绩单上注明,他很优秀,但不适合做实验。

于是,他又开始学习做一名临床医生,依然追求自己的梦想,选的是临床肿瘤学。

再后来,阴差阳错,为了达到毕业的要求,他又回到了实验室。可惜,他在那个实验室只呆了四个月,实验室就关门大吉了,他又陷入了迷茫中。

命运让他一度认为,自己就是不适合做实验。

在他困惑迷茫时,他的贵人出现了,一位叫做大卫.利文斯顿的教授向他伸出援手。最终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凯林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他又重新回到了实验室。

由于利文斯顿教授的出色指导,凯林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事实证明,他成了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

到现在为止,我可以说,我就是因为这些,才这么关注本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的,因为这里面太有故事了,尤其是,这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威廉.凯林开始的导师断定他不适合做实验,他也渐渐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科研。但是,后来在另一个教授的指导下,他却最终成功了,不仅适合当科学家,还是很出色的科学家。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包括他们三个研究的领域也曾不被看好,和威廉.凯林不被第一个导师看好一样。

每个人的一生总要在黑暗中走一段,甚至是走好长一段,但是,只要我们在心中点亮一盏灯,不断在黑暗中探索,也许光明就在前方。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最终没有看到光明出现。那就算我们只扎了根,而没有看到开花结果。即便这样,我们也不后悔,因为后来的人们会在这已经扎下的根上继续开始生长。

前途未卜,但我们依然前行。

人类科学的发展历史不就是如此吗?一代代人不断探寻、求索,然后失败,再研究,再出现失败,最后,不一定在哪代人那里就成功了。

如果缺乏了这样的探索精神,人类就不会发展到今天。

最后,虽然我似乎没有资格,但是依然想说,希望更多的人(包括我)做一个这样的扎根者,不管前方是光明还是黑暗。

在中国,这样的扎根者尤其稀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获了诺贝尔奖,却治不好你的癌症……”
刚刚!2019首个诺贝尔奖揭晓:氧气决定人类命运,有用,却也“有毒”!癌症新疗法来了?
为什么要了解科学史
科技文摘:果蝇先后5次助10位科学家捧得诺贝尔奖,成为实验室里当之无愧的“皇后”
一个院士的肺腑之言:诺奖级的科学成就,不是靠钱能砸出来的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建议:用“基因”为中医正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