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放宁古塔”,后果真的很严重吗?|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不少反映清宫戏的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一句经典台词,皇帝大怒下旨:把XXX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 宁古塔在宫廷戏中是高频词汇

小时候看到这种情节都会脑补,宁古塔在哪?多高?披甲人是谁?听上去好脏,给他们当奴隶太可怕了,生不如死。长大之后,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流放宁古塔不一定多惨,宁古塔一度成为大清度假胜地,甚至有些人去了就不想回来。

今天给大家讲讲一个真实的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属于清朝五大刑法“笞杖徒流死”中的流刑。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也就是流放。一般来说,被判流刑的,是一些战俘、不太严重的文字狱政治犯以及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这些人罪不至死,或者清廷觉得你还有可榨取的剩余价值,让你远离政治中心,不再对他们的统治带来威胁。

再介绍一下宁古塔在哪,披甲人又是什么。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是清朝时期的边陲重镇,也是大清“龙兴之地”。离北京1500多公里,天寒地冻鸟不拉屎。不过却拥有大面积的黑土地,是一块原本适合耕种的地方。随着满清入关,东北出现了大量的无人区。有人描写当时满清入关的情景“男女相踵,不绝于道”。这也导致当时的东北几乎只有三处有常驻民,奉天(今沈阳)、海城、辽阳。

◇ 清中期的宁古塔图

而作为龙兴之地,自然不能弃之不管。清廷派出披甲人驻守当地,驻地就在宁古塔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宁古塔并没有“塔”,这是满语的音译,意思为“六个”,是满族姓氏。披甲人是当地守军,满清入关前,跟大明王朝作战多年,不少明军被俘虏,编入满军。既然是战俘,他们的地位自然不高,长期受到歧视。驻守边疆苦寒之地的重任,就强加在他们身上。至于清廷为什么放心他们驻守“龙兴之地”,这个问题,先卖个关子,后面会解答。

一群兵痞,又长期受到“主流”排斥,还背井离乡,心理肯定有大问题。且不说天寒地冻,单说给他们当奴隶这事儿,就够可怕了。为什么宁古塔还会成为度假胜地呢?先分享几个故事,说完就能理解。

顺治十四年,清廷发生了科举舞弊案,史称“丁酉顺天乡试案”。顺天(今京津地区)的乡试。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贪财纳贿,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发榜后,考生不服,到文庙去哭庙。给事中任克溥奏参,称中试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所以得中。顺治大怒,下旨将纳贿考官立斩,抄没家产,涉嫌考生也都被夺功名,斩首示众。

有个倒霉蛋叫吴兆骞,本来跟这案子没啥关系,但却无辜被牵连,因为考虑到他似乎确实清白,保了一条命,被判流放宁古塔。吴兆骞他们家世代为官,家底儿很厚实。买通押送的官差,在流放的路上并没受大罪,还写了不少诗表达郁闷的心情。吴兆骞也是清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不过跟岑参相比,他这个边塞却是被动的。

◇ 吴兆骞

怀着忐忑的心情,吴兆骞还是来到了宁古塔。本以为要受大罪,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每天早上,点个名就没事儿了。一开始他很紧张,生怕这是个阴谋,毕竟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的晚餐。时间一长,他发现是真没事儿,该干嘛干嘛。有时候还跟同样被流放来的朋友一起聚会喝酒写诗。为此他还特意在日记里写下当时的景象:朝夕相对,欢若一家。从早到晚都在一起,愉快地跟一家人似的。

不过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沙俄和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冲突,宁古塔作为边陲重镇自然不太平。吴兆骞也被拉去当炮灰,不过因为他们家有钱,托人花钱在宁古塔将军身边当了个书记员,远离战场。一来二去跟将军还混熟了,后来将军觉得好不容易来了个有文化的人,就不让他在前线舍身犯险了,于是让吴兆骞来家里当家庭教师。

后来,宁古塔将军还帮他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读书草堂,让朋友都住过来陪着自己,生活惬意。还在当地教书,开化百姓。时间一长,周围村的孩子都来他这儿读书,据说还有中举的人。

◇ 宁古塔部分将军

生活质量不愁了,就得满足自己其他需求。他被流放之前,老家有个媳妇儿。老吴这人很想念家中的夫人,也可能是没看上当地的柴火妞,于是把媳妇儿接到宁古塔一起生活,第二年还生了个孩子。

当然吴兆骞也不是一点儿担心都没有,他最担心的事儿就是被赦免。他的家人不知道他在宁古塔过着幸福的生活,各种想办法把他救出来。于是找到当朝重臣明珠,又是说好话又是送银子,终于在明珠的帮助下,把吴兆骞救了出来。

此时吴兆骞已经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听说被家人救出来很不开心。不过没办法,只能告别当地朋友回到江南老家。回家后写了很多怀念宁古塔的诗词,三年后郁郁而终,临终前还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可见他对宁古塔生活的怀念。

这吴兆骞是个有钱人,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那穷人来了是不是就完蛋了?当然不是。

宁古塔这个地方太偏僻,百姓不够开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尤其是农业非常落后。有个叫张缙彦的人,他是明朝兵部尚书,归顺清朝后卷入文字狱,被流放到宁古塔。

◇ 张缙彦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1661年3月2日),张缙彦带着大量图书和歌姬10人出关(这叫什么流放)。到了宁古塔之后,张缙彦加入吴兆骞建立的诗社。除此之外,还经常出游,还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除此之外,张缙彦还发现当地农业水平落后,把种地当成放牧,今年在这种,明年就换个地儿种。这种方式跟中原比差太多了。张缙彦就教当地人怎么种地。告诉他们今年这块地儿种完,好好保养一下,明年还能继续种。因为他教的太好了,眼瞧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宁古塔人甚至把他尊为:五谷神,为他盖庙烧香,把他供奉起来。

不光是种地,有个手艺在宁古塔就不愁吃饭。雍正六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吕留良案,吕留良的尸体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他的后代也被发配宁古塔。他有一个孙子精通医术,刚到宁古塔就受到热情款待。宁古塔将军请他喝酒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把他封为宁古塔戍所医官。

◇ 流放到宁古塔的吕留良

不光有手艺的人来了能立足,没手艺也不要紧,来了做生意一样能活着。被流放的人发现,宁古塔这边有很多值钱的东西,比如人参鹿茸,野兽皮毛。这些东西在中原人看来比金子还值钱,但是在当地,这些东西都很容易获得,不值钱。

于是中原人开始在宁古塔办集市,吸引商人前来贸易,其中还有不远万里从江南地区过来的。本来宁古塔是个很荒凉的地儿,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东北重要的贸易中心。有个江南商人来到宁古塔,瞬间就被眼前的繁荣吓坏了,不禁感慨:类江南!跟江南一样繁华。

说了这三个故事,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流放宁古塔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比流放到宁古塔的可怕程度,犯人要面对的最大考验,应该是流放的过程。一路之上,无人区甚多,野兽出没,经常出现野狼吃人的情况。有些没钱的犯人,路上也会被押送差人“重点照顾”,甚至死后被分食的情景。不过当时不管流放到那,路上这些问题都会碰到,并不是宁古塔特有。要说流放宁古塔特有的困难,可能就算是寒冷吧。

◇ 流放途中才是犯人们面对的最大考验

另外,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福,不过,清康熙中期之后,宁古塔已经发展初具规模。如果犯人在那里不能找到立足之地,相信他们在大城市也不会有好的出路。

话说回来,朝廷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是为了惩罚他们。现在反而还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朝廷就不管管么?当然管,不过都是走个形式。

比如说吕留良的孙子当了医官之后,消息传回朝廷,雍正很生气,这等钦犯怎么能进体制当官呢,政审干嘛吃的?下旨撤了他的职,要求对他严办。圣旨到了宁古塔,宁古塔将军只能遵旨撤了他职,但是钱照给活儿照干,就是不严办。雍正知道后,也没什么办法,默许了这种行为。不光这孙子的事儿,其他人享福的事儿朝廷也是知道的,都是象征性管管。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性价比的问题。

◇ 宁古塔旧城遗址碑

宁古塔是什么地儿?边陲重镇。这种地方最重要的工作是稳定,想稳定首先要保证守备部队的忠诚。朝廷对这帮披甲人并不是完全放心,单独派人盯着他们成本太高,把犯人送过去给他们当奴隶,显然是一种简单的办法,让披甲人感到朝廷的关怀,就能对朝廷忠心了。至于犯人去了是真当奴隶还是度假,朝廷一点都不关心,只要不造反、不添乱就行。

除此之外,这些犯人还能发展当地生产力,跟披甲人之间保持一种良好关系,更能让当地稳定。如果硬要破坏这种关系,肯定引来披甲人的不满,到时候龙兴之地不稳,朝廷还得派兵解决问题,不值当的。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古塔——清代流人文化与东北开发的见证者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是怎么回事,那些流放宁古塔的江南女子又遭遇了什么
宁古塔在哪里?为何清朝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犯人宁可自杀?如今其后人还生活在那一带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