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赢麻了:海马斯算个屁,还不如“300毫米烟头”好用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5000字 阅读约15分钟

最近这段时间,俄乌战场上最出风头的武器,海马斯火箭炮如果说是第二,那就没什么敢说是第一了。

按照公开的数据来看,乌克兰手上的海马斯数量不超过20辆,看上去这种东西在俄国人的钢铁洪流面前只不过是“美国少爷兵的玩具罢了,但事实上,这些海马斯成了俄国军队真正的梦魇。

◇ 截止到当地时间8月21日,俄军占领的赫尔松切尔诺拜耶夫卡机场,被炸了40次

◇ 这次行动,终于让安东诺夫大桥瘫痪了,乌军专挑俄军军火过桥时炸。现在来看,赫尔松州四座主要桥梁都已经无法通车,而安东诺夫大桥的瘫痪,使俄军脆弱的后勤补给更加雪上加霜。再不给第聂伯河西岸的2万饥肠辘辘的俄军补充给养,过段时间,这两万人只能啃洗衣机果腹了。

自从海马斯到了乌克兰,一个个的弹药库接连爆炸(当然,按照俄国人的说法,这是烟头干的),然后是赫尔松机场的指挥所被火箭弹眷顾(俄国人也有话讲,这是内奸所为),但随后就是从天而降的火箭弹精准地命中了安东诺夫大桥,这下子任凭谁都看得出来,海马斯是真的来了。

◇ 海马斯大概长这样

◇ 在俄国人看来,大约海马斯也可以长这样

当然,对俄国人来说,海马斯让他们如坐针毡,化用金坷垃的广告,那就是“海马斯的危害大,我们必须消灭它”,至少在口头上,俄国人已经消灭了海马斯。

◇ 美军的消息就是笑话.jpg

这不,前些日子俄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表示我们已经干掉了海马斯,可问题是这边刚说完,那边乌克兰和美国的辟谣就来了,美国那边说了,每一辆在乌克兰的海马斯都有芯片和自动跟踪装置,它们的一举一动美国都看得到,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东西被俄国人给炸毁或者缴获了——这样子的话,倘若还有人相信俄国的说法,那就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海马斯的确是值得一讲的话题。不就是个火箭炮么,怎么就这么厉害了?而且,俄国不是也有自己的火箭炮么,怎么不见这些像海马斯一样耍威风呢?这当中,自然大有故事。

◇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家都玩火箭炮

海马斯的全称是“高机动可移动炮兵火箭弹载具”,(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简写HIMARS,也就是“海马斯”的中文名来历)。提到火箭炮,这东西大规模使用是在二战期间,它比起传统火炮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火炮的发射需要密闭的炮身和身管结构,整个体系加工复杂,成本高昂,而火箭弹可以把这些都省掉,毕竟炮弹是火箭助推,只要赋予初始方向和速度就可以,理论上一根导轨就能胜任这样的任务,成本比起传统火炮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传统火炮的身管一次只能发射一枚炮弹,而火箭炮只要把导轨并列排开,通过点火电路可以一次发射十几枚,甚至几十枚炮弹,其火力密度自然不是传统炮弹能比的。

除此之外,传统火炮的炮架和炮身非常沉重,一般都需要拖曳行进(自行火炮也不是没有,但一般都需要辅以重载底盘),但火箭炮就省事了,反正就是几根导轨嘛,卡车都可以带着走,讲到这里,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是鼎鼎大名的喀秋莎。

◇ 柏林战役中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

“喀秋莎”只是它的外号,它出厂的时候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的名称缩写,红军士兵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就以一首当时流行的苏联歌曲“喀秋莎”的名字称呼它(顺带提一句,这首歌最早描述的是苏联强占的中国东北领土景象),这种前苏联的火箭炮发展出了多种型号,在战争中应用最广泛的是BM-13。

它的火力投射密度是无可比拟的,按照苏联人自己的说法,一辆BM-13的火力密度相当于18辆自行榴弹炮的密集射击。1941年7月14日,苏军组建的第一个火箭炮连7辆BM-13向斯摩棱斯克德军阵地齐射。短时间内射出的一百多枚火箭弹致使驻守该地的德军第5步兵师损失惨重。由于炮击过于迅猛,德军当时以为遭到了一个苏军炮兵师的攻击。

在德国人眼里,这玩意儿太过恐怖,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绰号,名叫“斯大林管风琴”。

◇ 二战时期鼎鼎大名的喀秋莎,或者说是斯大林管风琴

眼看着苏联人把火箭炮玩的风生水起,德国人也不甘落后,很快鼓捣出了自己的火箭炮,Nebelwerfer41型和42型(Nebelwerfer在德语中是“发烟迫击炮”的意思),而且口径有150毫米,200毫米和300毫米不等。

最初的这些德军火箭炮是拖曳型的,不过这玩意儿不重,1吨,1.5吨这个级别的半履带牵引车也能到处拖着走。到后来,德军把150毫米的火箭炮装在了有装甲的半履带卡车上,起名为Panzerwerfer42,算是从某种程度上“克隆”了喀秋莎。而德国人最丧心病狂的火箭炮改装(不算突击虎),则是对他们的半履带装甲车Sd.Kfz.251下手的,在这辆车两边加装六枚150毫米或者210毫米的火箭弹,连发射导轨都省掉了,用木框子。

德国人管这玩意儿叫“步行斯图卡”(斯图卡是战争前期德国空军指哪儿打哪儿的俯冲轰炸机),并真的在战争后期的防御战中用这些火箭炮武器提供火力支援。

◇ 二战德军也有自己的火箭炮Nebelwerfer

◇ 德军把火箭弹搬上卡车,再装上装甲,就成了这玩意儿

◇ 当然,还有更疯狂的“步行斯图卡”,它长这样......

苏德纷纷下场,美国人也不甘寂寞,他们在战争中对陆军的车载火箭炮进行了若干探索,这其中脑洞大开的就是所谓的“管风琴谢尔曼”,这玩意儿没继续搞下去,因为高耸的火箭弹发射器会干扰车体重心,还会干扰主炮运作,不过,这东西启发了后世的游戏设计师,《战地1942的游戏里,倘若用户扮演德军,在“哥特防线”这一关,会充分领教到管风琴谢尔曼有多么恐怖,甚至手里有突击虎,也得被打得满地找牙。

◇ 不过,跟美国的这玩意儿相比,什么德意志黑科技都弱爆了

◇ 从打不准到有必要——M-270的诞生

这么看,二战期间那可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家都玩火箭炮”,但二战结束之后,美苏对火箭炮产生了不同态度

苏联继续抱着喀秋莎的大腿不放,把导轨式火箭弹发射器装在更好的卡车上,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却没有继续把火箭炮搞下去,在美国人看来,战场上的战术空军已经可以很好地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而且打得还比火箭炮准,跟空军一比,火箭炮实在没啥优势,那为啥还要发展呢,就这样,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并没有研发更好的火箭炮。

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防空导弹的威力与日俱增,就算再强大的空军,面对这地上的铜墙铁壁都得忌惮三分。而在空军需要执行的任务当中,近距对地空中支援是最危险的,现在即使美国空军有了A-10疣猪尚且如此,当时的空军更是这样。如此一来,近距对地支援的任务就只能由别的武器完成了,比如火箭炮。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直到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阿拉伯联军的地面目标附近都有防空导弹严密保护,以色列空军碰了大钉子,但那些地面目标又不得不拔除,那怎么办呢?

以色列也不是没办法,他们自己的军火库在那个时候还是“万国牌”,其中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坦克被他们玩出了花,其改进的载具多达十几种,其中就有二战美国“管风琴谢尔曼”的正统继承人,以色列管它叫MAR-240,既然是火箭炮嘛,那就干脆不要炮塔,在谢尔曼的车体上搭载钢制发射框和导轨,塞进36枚240毫米火箭弹——如果嫌这玩意儿火力密度不足,没关系,那就用290毫米的,其称呼叫MAR-290。

◇ 虽然吧,火箭炮这东西在美国人眼里是土老帽,但以色列正是靠着把美国货给魔改弄出的火箭炮,才挡住了阿拉伯军队的疯狂进攻

这些东西怎么看都是拼凑出来的二手破烂货,但在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幸好有这东西,就算空军暂时没办法出动,那也没关系,用这些火箭弹照样能把阿拉伯军队打的落花流水。

这样的表现,美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来火箭炮是有必要去发展的,冷战后期,美国随时面对苏军装甲洪流横扫欧洲的前景,这种情况下,没什么东西比火箭炮能更好地挡住苏联坦克。

以色列那种太简陋,那就重新开发——火箭炮最大的软肋在于发射后重新装填太费事,那美国人想办法把弹药模块化——六枚火箭弹为一组,一次一定是打六枚,打完了整个把这个组件换下来,换一个新的组件上去,不用一个一个管子去补充弹药,大大提高了效率。加装了吊装系统之后,整个再补充弹药时间缩短为五分钟,比过去的火箭炮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除此之外,过去的火箭弹射程也就十公里以内,比起传统的榴弹炮没啥明显优势,美国人重新研制火箭弹弹药,让其射程达到20公里以上,甚至40多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市区到昆山,或者从北京石景山到通州,或者从郑州市到中牟县),这样就可以让火箭炮安然在后方发射和再装填,大大提高了其战场生存率。

当然,为了在全地形作战,搞个履带底盘是必须的,所有这些技术在美国都有成熟的发展和储备,所以真要是认真起来搞这个,倒也不那么费事。这么做的后果,就是研发出了M-270多管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总共有两组六枚的发射系统,发射之后可以迅速地更换弹药——当然,如果不发射火箭弹,也可以把某一组,或者两组系统都换成地对地导弹,如此一来射程就超过300公里,真正成为了战略意义上的大杀器。

◇ M-270火箭炮长这样子

◇ 乌军已经拿到M-270火箭炮了

◇ M270火箭炮如果发射布雷弹,一次齐射可形成10000×400平方米雷区。图为M270式多管火箭炮发射瞬间

◇ M270火箭炮的12发弹可在45秒内发射完毕,采用整箱装填,再装填时间3到5分钟。图为正在进行弹药装填作业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

当时欧洲各国都在苏联的钢铁洪流淫威下瑟瑟发抖,M-270的出现,对各国来说真可谓是久旱逢甘霖。于是英国意大利德国挪威各国都有了这东西,而且一直服役到现在,广受好评,基层军人管它叫“指挥官的私人猎枪”,或者“平方公里清除系统”(一辆这玩意儿的火力真的能把一平方公里土地完全覆盖了)。前些日子英国国防大臣还宣布要给乌克兰20套M-270,不知俄国国防部发言人对此有何感想。

俄国人什么想法不得而知,但那些有幸在M-270的炮火下生存下来的人对它肯定印象深刻。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集结了89辆M-270对伊拉克军队阵地进行打击。一辆M-270的火力能覆盖6个足球场,何况那么多辆呢?伊拉克陆军管这玩意儿叫“钢雨”,这俩字非常传神,个中滋味读者自行体会吧。

◇ 表现海湾战争中M-270火箭炮的艺术画,伊拉克军队不久之后就会感受到钢雨的滋味了

◇ 从M-270到海马斯,更准,更灵活,更致命

海湾战争对美军来说,无疑是一次军事上的压倒性胜利,但美军脑袋就是一根筋,战争过后并没有开太多表彰会,反而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各种装备在战争中暴露了太多的不足,必须整改,这个M-270也不例外。

在美国人看来,这M-270有几个不能忍的缺点,首先就是精度不够。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军队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像“瓷器店里捉老鼠”,虽然M-270的火力投放密度是可以的,但对付钢铁洪流的精度显然不够,必须得到优化。

在20世纪90年代末,GPS卫星定位网络快速建立,给更精确的低成本制导武器提供了可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用上了JDAM,陆军自然也不甘落后,用GPS去调整他们的炮弹和火箭弹。

◇ 美国陆军之前和当下使用的ATACMS系列陆基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 美国陆军M270火箭炮发射ATACMS系列陆基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一瞬,不过,一辆M270远程多管火箭炮只能携带两枚ATACMS系列陆基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 为了解决射程不足以及导弹体积过大等限制因素,于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生产“陆军精确打击导弹”。“陆军精确打击导弹”,也被称之为“Prsm”导弹或“Deepstrike”导弹,其也是一种陆基战术弹道导弹,不过由于这种导弹实际射程达到了499公里以上的水平,甚至具备打击1000公里距离上目标的能力,而一辆M270远程多管火箭炮能携带四枚“陆军精确打击导弹”,M142“海马斯”可携带两枚。

◇ 未来拥有“陆军精确打击导弹”后,也就能让美国陆军具备远程反舰作战能力。图为美国陆军M270和M142“海马斯”两款火箭炮可携带的“陆军精确打击导弹”数量示意图

 早前,美国陆军已利用M142“海马斯”远程多管火箭炮成功试射了多枚“陆军精确打击导弹”,其“陆军精确打击导弹”实际飞行了约400多公里,并准确命中了既定的目标,验证了其装备可靠性。图为美国陆军M142“海马斯”火箭炮测试发射“陆军精确打击导弹”的一瞬

为M-270开发的M30集束弹和M31高爆弹就用上了精确制导系统,辅以升级版的动力,可以有更远的射程——70公里到80公里,可以从上海打到苏州,或者从北京打到保定,再或者从郑州打到开封了。如此一来,火箭炮就有了更好的生存性,也有了更好的战略意义,对于那种需要精确打击的场合,也都可以应付了。

但美国人还不满意,M-270太重了,而且履带底盘的机动性和维护性都不好,想要把它全球部署是很困难的,在“后911时期”,这就成了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怎么办呢,美国当时有了一个“中型战术车辆系统“(MTV),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卡车底盘上可以装各种武器系统,那就把M-270的火箭炮给放上去吧,于是,这次在乌克兰大放异彩的主角——M-142海马斯,就此粉墨登场。

◇ 美军在伊拉克部署的海马斯

◇ 海马斯可以上C-130运输机,比M-270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底盘变成了卡车,载弹量也得减少,过去的M-270一次发射12枚火箭弹,海马斯一次发射六枚。

但是这些火箭弹射程普遍上了70公里,而且有GPS制导系统的加成,精度非常可观,战斗力仍然维持在原来的水准——事实上,海马斯刚研制出来就给投入了战场,参与了阿富汗维和战争,并且据说误伤了平民,那是在2010年,阿富汗的媒体表示,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ISAF)的两枚海马斯火箭弹导致12名平民的死亡,灾难发生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立刻停用海马斯进行修正和报告。调查报告不久之后出炉,造成平民伤亡的原因是因为塔利班占领使用一处民宅,而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并不知道该地点有平民——非常熟悉的一幕。所以过后没多久,海马斯又恢复使用了。

现如今,海马斯的应用要比M-270广泛得多,甚至美国海军陆战队试过在军舰甲板上部署海马斯,用它击中了70公里之外的目标,这给了陆战队莫大的信心,从此之后,“四等人”也可以有靠谱的火力配置了。

◇ 海马斯的火箭弹一次就是发射六枚,也够对面喝一壶了

◇ 在军舰甲板上测试的海马斯

◇ 来自乌克兰海马斯的问候

海马斯作为轮式底盘,最高时速能超过90公里,只要有成熟的公路网,那是打了就跑,让对手捉摸不透。这种特点简直就是为乌克兰量身打造的。

关于“海马斯”在乌克兰的战斗,网上流传着各种影片,这里就不废话了。6月26日,海马斯打击了俄国的指挥部,这个指挥部当然是给废掉了,更过分的是,海马斯在这次袭击中还敲掉了俄国的“飓风”多管火箭发射车。

说起来,俄国的火箭炮跟海马斯表面上看都是火箭炮,但两者的差距比曼联和曼城的差距要大许多。俄国的火箭炮至今无法实现模块化装填,且精度感人(斯特林的射门精度跟这一比都好到天上了)。

俄国人除了拿它们发射温压弹似乎也没什么别的用途。和它比起来,乌克兰的海马斯能够精准点穴,弹无虚发,目前看来,有希望拦下海马斯的,似乎只有以色列的铁穹,但这东西俄国人大概也只能想想了。

◇ 虽然我知道有些人看到俄国就想喊爹,但你这配图明显不对啊,这不是美军的M-270么

◇ 这张配图倒是对了,但这玩意儿跟海马斯说实话不是一个概念

海马斯的表现还在继续,7月中旬,俄国新卡霍夫卡的弹药基地又被海马斯点了烟火,场面非常壮观,然后就是安东诺夫大桥被轰炸,赫尔松的俄军补给面临非常严重的考验,而俄国人至今拿海马斯也没什么办法。

不过,俄国人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毕竟以他们的宣传口径,每一次后方的爆炸都可以说是烟头干的,这样的宣传至少可以在精神上抵消掉海马斯的威力,但是更大的坏消息还在后头,乌克兰的邻国一看海马斯如此好用,纷纷下单,波兰本来已经买了20套海马斯,现在看乌克兰用的这么风生水起,又给加购了500套。甚至爱沙尼亚也都有了海马斯。

看起来,俄罗斯的大国之梦是要被这个海马斯给彻底断送了——一定是烟头搞的鬼。那怎么办呢?那就学高尔基,高喊一声,让海马斯来的更猛烈些吧。

◇ 波兰不讲武德,不断扩充军备,向韩国订购了近1000辆K-2主战坦克、648门K-9自行火炮和48架F/A-50轻型战斗机。当然,这么多装备得有足够的士兵操作,因此,波兰准备将自己的陆军总兵力扩张到40万人(现役17万人)。

◇ 此外,波罗的海三国也加入了团购海马斯的行列。眼看欧洲各国纷纷花钱保命,德国也准备购买35架F-35战斗机;法国在2023年将国防预算增加到440亿欧元(1欧元约合6.9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加31亿欧元;捷克将采购24架F-35战斗机;芬兰和瑞典表示,将共同采购便携式兵器和反坦克武器。此外,芬兰将采购64架F-35战斗机。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装备志——海马斯M142多管火箭炮系统
铁路后勤的距离:俄军战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避免战争升级 美援助乌“海马斯”秘密降级
俄乌战争:乌克兰最需要什么“大杀器”来扭转战局
【聚焦俄乌冲突】海马斯M142多管火箭炮 会成为乌克兰手中新“王牌”吗?
二战德军中的“喀秋莎” 大杀器发射时的震撼场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