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拉米登:苏联为啥不计成本建一座“城”?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按照人类的常识,在北极圈里建造城市是不可能的事,毕竟人类的必要生存条件是食物、水和空气,北极圈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法提供这些东西。

不过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苏联却做到了,这就是苏联历史中最大而无用,徒耗国帑的面子工程——北极皮拉米登小镇。

皮拉米登小镇坐落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极夜,1910年这个群岛上发现了煤矿,10年后挪威、瑞典、丹麦等18个欧洲国家联合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明确规定挪威拥有对全岛的行使主权。其他国家在遵守挪威基本法的前提下,自由出入该岛,并平等地开展经济行为。

◇ 斯瓦尔巴群岛的皮拉米登小镇位置

注意这个签约时间是1920年,当时苏联忙着打内战和对外输出革命,对这个岛的归属问题并不关心,到了1936年,挪威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后发现,当地煤矿质量不好,与其投入高成本挖点二流煤炭,还不如直接把岛卖出去换钱来的痛快。而苏联政府每天想的都是扩大缓冲区,再就是为了工业生产多找点资源,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斯瓦尔巴群岛都是苏联需要的,于是挪威政府和苏联达成协议,把小岛卖给苏联。

在最初一段时间里,苏联方面并没有搞出大动静,只是拿它正常开矿。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开始,出于输出意识形态的目的,苏联在本国和仆从国建造起一系列的面子工程,在国内他们有以文化人公寓、外交部大楼为首的“莫斯科七姐妹”,在仆从国有波兰的科学文化宫,罗马尼亚的出版大厦,这些大楼的特点是雄伟壮观,高耸入云。

◇ 建于五十年代的华沙文化科学宫,由苏联建筑师列夫·拉德内夫设计,是华沙最著名建筑物之一,波兰的标志性建筑

不过,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还在找苏联的茬,你建的这些大楼基本是政府办公楼,和普通民众有啥关系?既然如此,那苏联政府就给这些人打个样,规划一座“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的城市。

规划哪座城市合适呢,原来莫斯科、列宁格勒这些城市都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他们被黑暗的封建社会污染过,不好规划,最好是平地起高楼从零开始造一个新城市,皮拉米登离西方近,还在北极圈,正适合做样板,这意味着“苏联竟然能在北极圈打造一座世外桃源”,这是一种多大的荣耀!另外皮拉米登的居民以煤炭矿工为主,符合苏联工人阶级打天下的宣传口号。

不过,皮拉米登可是在极寒带,地上一年到头都是冰雪,连地基都没法打这还建设锤子的乌托邦,为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愣是研发了一批专门能在寒带施工的机械,在冻土上打下地基,在这片地基上不仅建造了大量的生活建筑,还有人类社会最靠北的列宁和赫鲁晓夫的雕像。房子是堆起来了,但人要在这块“不毛之地”上生活,必须要有充足的生存资料。

◇ 小镇依矿山而建

为此,苏联人专门从乌克兰运来黑土,营建温室搞室内栽培,于是,生活在小镇中的居民可以吃到各个季节的蔬菜。只提供吃喝肯定是不足以显示苏联的优越性,苏联又召集全国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行业专家,为皮拉米登建造了体育馆、游泳馆、商场和电影院。电影院每晚都会播放一场电影,至于小镇居民从哪找,苏联的设想是第一批居民就是煤矿矿工,未来随着城镇规模扩大,还会进来更多居民,为了照顾到已婚矿工的下一代,苏联政府还盖了一所小学供矿工子女们能够保证学业。

那些没结婚的单身男女会有专门的公寓,为了照顾他们的业余生活,皮拉米登提供24小时全天营业的酒馆,还为工人提供免费的伏特加,甚至还为工人们从几公里之外引进了恒温的温泉水建造了一个世界最北端的游泳池。

◇ 小镇的室内游泳池

毫不夸张的说,莫斯科的市民都无法享受如此高品质的生活,有苏联官员到小镇上考察,回家后感慨的说,我辛苦工作了半辈子才获得的待遇,皮拉米登的居民一出生就得到了。

皮拉米登人到底得到了什么?除了伏特加和免费食堂电影院,在当地上班的矿工还有高额的补贴,他们的工资差不多是别处煤矿工人的2倍,此外还有额外的生活补助,要是能带着全家移民到此,他们还会收到大额现金奖励和保障住房。

一时间苏联各地居民都在想办法往皮拉米登调动,因为小镇规划有限,收不下这么多人,最后通过审核的少之又少,到了1980年代,小镇上已经超过一千人,成为北极圈附近人数最多的小镇。这也成为它最繁荣热闹的时期。

◇ 小镇的室内篮球场

◇ 小镇的自助餐厅

作为东西方对立的最前线,它的繁荣立马吸引了世界的注意,许多来自西方各国的好奇者不远千里跑到岛上想要亲身体验。苏联政府也很大方,直接将小城彻底开放,任何国家的人都无需签证便可自由出入参观。他们不但会受到热情的招待,甚至还可以到免费食堂里吃顿饭,每个外国游客在游览一番都会眉开眼笑的夸赞苏联的伟大,苏联政府的目的看上去达到了。

然而在皮拉米登华美的皮囊之下,内部的运转系统早已脆弱不堪,小镇的煤矿业几乎没有任何利润可言。小镇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需要苏联财政进行拨款输血,当苏联国力正处在上升期的时候,经营这样一个小镇不成问题,随着苏联国力的衰颓,这种“赔钱赚吆喝”的事儿立马就玩不转了。

◇ 小镇中的导师雕塑和小镇全景

从80年代末开始,苏联当局大幅削减对这些面子工程的财政补贴,皮拉米登也没能幸免,工人工资不断缩水甚至被拖欠,随着物质资料的减少,人们在此处的生活水平立马大幅下降。当初工人们来这移民、工作可就是为了免费食堂,24小时温泉,还有高工资去的,现在这些待遇都没了,那民众也没有了在这里坚守的意义,哪有倒贴钱建设苏联的。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皮拉米登居民就走了大半,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更没有钱做这个,几年下来整个小镇就只剩下两三百人维持煤矿基本运转。

而一场空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96年,一架飞往皮拉米登的飞机失事坠毁,飞机上一百多人全部遇难,大多数遇难人员是岛上矿工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亲属。更让人寒心的是,由于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萧条,政府在善后处理工作做的很不到位,给遇难者家属的抚恤金也一拖再拖,人们在愤怒之余开始反思一个问题:皮拉米登的现状真的还有维持下去的必要吗?

◇ 小镇公寓楼的窗口已经被海鸥占据

很快,岛上剩下的那点居民也开始想办法回到俄罗斯内陆,2年后,俄罗斯政府宣布关闭煤矿,将皮拉米登居民全部撤回。1998年10月,随着最后一人的撤出,曾经苏联政府一手打造的乌托邦终于沦为鬼城。

皮拉米登的悲剧令人唏嘘,但仔细想想,其实它的衰落是一种历史必然,当初皮拉米登作为苏联对外输出价值观的窗口,而苏联又极为重视别人的眼光,所以在城市建设上他们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这种投入建设出来的城市其实是虚构的,根本不能代表真实的苏联,既然谎言总有被戳穿的那天,那么谎言堆砌出来的城市自然也有倒塌的那天。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座靠国家发钱的城市,垮了
法国的铁锈地带——北部煤矿城市如何自救?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到底有多恐怖?整个欧洲曾命悬一线!
北极圈出现裂缝冰山飘走,温度三十多度,伊纳苏特岛居民紧急撤离
全世界唯一禁止出生和死亡的城市
胆小慎入!这些地方风景独特且空无一人,但或许你永远也去不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