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堇||不一样的中考

中考没有交通管制,没有警车开道,和高考相比,声势弱了很多。虽然高考是鲤鱼跃龙门,考上了就成龙成凤了,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几天颇有点儿开奥运会的味道——古代奥运会期间,交战双方是要停火的。这让我更加感慨,任何东西都要让位给生活,生活是永远的。但是中考,用一些家长的话来说,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所以他们比孩子本人还要焦虑。那种心情有点像当年孩子刚上一年级时的各种担心与牵挂。没有高考专用车,没关系,家长送!好在考点周围有交警在疏导交通,勉强还可以过人。
考点大门外,家长密密麻麻,踮脚伸颈看着孩子进入考点。很多家长穿了红裙,应该也有开门红的寓意吧?这内心也再三期盼孩子旗开得胜。
可怜天下父母心。


1.
这让我想起1986年我的中考。
那一年有两次考试。大约五六月份是第一次(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第一次考不上,可以继续参加七月份的第二次考试。后来才听人说这第一次考试叫“掐尖”,当时很多学校都这么办。
因为初中也是在一中上的,所以当时报上名,然后就等着考试了。当年还真没看到有家长专门送考,同学们都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到学校,然后进考场。我父母更心大,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我和妹妹都要参加中考吧,两个人居然去北京游玩去了。
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走南闯北,作为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算得上见多识广了。那一年,我37岁的母亲除了去过聊城城里,还从未出过远门,更遑论要从聊城乘汽车到禹城,再从禹城乘火车去北京了。那不但是母亲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乘坐长途汽车。原来,她只偶尔在聊城坐过屈指可数的公交车。
我想当年我母亲的心情肯定是紧张激动又雀跃的,我父亲也一定是紧张激动又骄傲的,总之,我母亲第一次将我们姐弟四个扔在家里,潇洒地和我父亲走了。
他俩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父亲一脸的眉飞色舞,母亲则向我们讲述北京城的大与天安门的宏伟,说比咱聊城城里强多了,还说坐火车不像坐汽车,一点都不晕,北京还有地下火车呢。最后,激动万分地说,父亲带她去毛主席纪念堂了,她也看到毛主席了。
我知道,作为红卫兵小将,上中学的父亲串联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这是他一生的骄傲。现在母亲也可以跟着他一起骄傲了。
我和妹妹接过他们从王府井买回来的北京特产,闷闷地耷眉拉眼地说,我们没考上高中。
他俩的兴奋好像被我们用利斧拦腰砍断,又像高速奔驰的列车突然拉了急刹车。两个人面面相觑,然后说,不是还能再考一次吗?没关系。
然而,旅游归来正兴奋的父母的笑容总是有些皴裂了,但还是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说,再考,再考。
或许我的都没上过高中的父母还不完全理解高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他们来说,孩子能考上,砸锅卖铁也会供;考不上,如果孩子死活要复读再战,那就复一年;如果不愿上了,那就回家干活吧,地里正缺人手。
看看,这就是当初很多父母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和我一起读乡村小学的那些同学,最后只有我读了大学。
现在从小就被父母严加管教一心要学好习的孩子们,看到我的故事,有没有一点羡慕?
今天正在考高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深刻了解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渴望孩子在有限的资源里,能够凭借读书分得一杯羹,也希望知识能给他们的后代带来超过他们自身所得的利益。如今社会早已不是刚刚脱盲的时代,没有知识,将寸步难行。
好在1986年,还有第二次的中考,我才得以上了高中,也才有了今天的我。

2.
2008年,女儿小薇中考。
我们都没有任何焦虑,也几乎不问她初三的模考成绩如何,因为对我们来说,第一,她的成绩一直非常稳定,考上一中没有任何悬念;第二,按照当时的政策,就算万一马失前蹄落榜了,作为教职工子女的她也可以上一中。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家从没有因为考试成绩而鸡飞狗跳,而是从容地度过每一天。
当然,我们都希望凭自己的成绩上高中。考不上接受照顾,毕竟是没办法的办法,用孩子的话来说,那多没面子。
然而,那一年却是她的多事之秋:先是大年初一开始的过敏性紫癜,接着是五月下旬的阑尾炎,刚康复出院,过完人生中最后一个儿童期间的六一节,临近中考又得了中耳炎,每天在学校医务室输液。那天输完液去认考场,下楼梯时又一脚踩空崴了脚,脚脖子肿得像发面大馒头。我苦笑,这真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我告诉她,这就叫“祸不单行”,如果考试中出现了这个成语,那就是咱“押”到题了。
本来就住在学校家属院里,从家属区到教学区,不足五分钟的路程,完全没必要去送考,也从未打算去送考。但是脚扭伤了,还真得去送,而且还要去接。接了,直接送到医务室继续输抗生素。
几天的考试结束了,中耳炎基本好利索了,除了走路脚还不能完全自如,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又过几天,成绩公布了。分数线公布了。不但考上了,还能上奥赛班。
看来,病痛在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现在想来,如果不是因为学校有教职工子女不论是否考上都可以上高中的政策,就算小薇平时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我依然不能如此的淡定吧?


3.
去年,2021年,小侄儿考高中。大约十年前,开始有第二志愿了。
先是纠结报考哪一所学校。太好的学校,比如一、三中,自身实力欠缺,如果用不上指标生的名额,便没有把握。水城中学和第一实验呢?报考水城的很多,已经远远超过了招生人数;第一实验是新学校,第一年招生,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格外令人瞩目,虽第一志愿报考的不是太多,但它是唯一一个第二志愿要一三中落榜学生的公立学校。这样一来,左思右想,就发现报考这两所学校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了。
去年初中毕业生比较多,公立和私立高中加起来的招生指标,也依然会令大约一半的学生要分流到技校去,这就让家长格外恐慌,担心一旦高中录取不了,就面临着无学可上。
在很多家长眼里,技校是不算“学”的。如果算,那么高中是正规军,技校也只能算是伪军。
考察完第一志愿,还要考察第二志愿。万一公立高中录取不了,除了第一实验的第二志愿要一三中落榜的,其他的都是私立学校了。私立学校也参差不齐,报考哪一所而且还要有把握被录取,又要大伤一番脑筋。
好在,小侄儿最后选了水城中学,也顺利地考上了,但是从他的报考中,也令我窥到现在家长的纠结和焦虑。


4.
应该说,除了特别优秀的那些学生家长,没有不焦虑的,就算是优秀的,对选择学校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比如不但要上一中,还要上一中老校。
这让我想起来高考的志愿填报。除了全省排名前十名的,其他人几乎都要纠结。填高了,担心万一录取不上;报低了,又觉得自己吃亏——那时候就恨自己为什么不多考几分。其实,真的多考几分,你的目标也随之提高了,你依然会纠结。只有考得最好的那几个人,全国所有的学校、所有专业才可以任意选择。这个时候,真的是你选学校,反之则是学校选你。
中考,孩子们人生的第一场重大考试拉开序幕了!现在看来,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各种方式考试的增多,再回首,才发现,这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过,这是作为重要起点的那一粟。

作者:小堇,本名李晶,聊城一中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希望用温暖的文字温暖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家长最关心这几个问题!
求学“选择题”
[转载]你的努力是在增加父母尊严的筹码
初中生为什么要努力,这位老师把话说透了,残酷又真实!
签约长沙名校就保险了?3个过来人的例子告诉你,还不行!
签约和自招| 苏州中考家长,你真的懂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