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药线疗法

药线疗法

药线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引流条。药线一般用棉纸搓成线状,外粘或内裹药物,或用药粉与赋型剂制作成线条状。俗称“药捻”。古人对于药线的认识,是以线捻物理引流开始的,如南北朝时龚庆宣著的《刘涓子鬼遗方》说:“以白纸作维,维入孔中·····。”唐代《千金翼方》治疗瘘管,“以腊月猪脂,以张维蘸取,内疮孔中·....”。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说:“治附骨疽及一切恶疮,宜维药”。《疮疡经验全书》也说:“······取出刀,再捻绵线条,润油度之,使脓水齐会,半日扯出,则肠水易干。”古代纸捻不仅用来引流脓液,而且还是探针的原始雏形,如《卫济宝书》说:“已溃者,捻以探之”、“疮已溃,须用好厚纸作一合索捻子,捻入以引”。随着医药学的发展,纸捻探查脓腔窦道的方法,被金属探针所取代,纸捻也不单纯用作引流,而是通过外粘或内裹药物治疗疮疡,扩大了纸捻的作用范围,形成今之药捻。

药线一般适用于脓腔溃破或切开后,以及慢性脓腔窦道和漏管。它借物理的作用引导脓毒外泄,同时还通过药物的作用排脓祛腐,蚀胬除管,如《医学入门·流注》上说:“内有管,以药线腐之”。以促使疮疡早日痊愈。凡溃后疮口过小或过深,流脓不畅;或已形成窦道、漏管的疮疡,均可应用。由于药线的制作方法不同,临床中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1.外粘药线 即用棉纸(或桑皮纸、拷贝纸)等,根据需要裁成长短宽窄适宜的纸条,沿纸条的长边搓起,搓成紧密的线条。由于粘药方法不同,又分两种:一是指临用时将纸线放在水内或油中润湿,沾药插入疮口。优点是选药灵活,可根据病情随时决定所需用药物;缺点是用于较深而狭的脓腔窦道时,其前端的药物往往粘落在窦道浅部,而深部着药很少,故治疗作用受到影响。二是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阴干,存贮备用。用时直接取药线插入疮口。优点是药物分布均匀,药品可随药捻进入脓腔深部,但药物成分固定,不能临时更换。外粘药线多用于提脓排毒祛腐,粘附药多选三仙丹、五色灵药、化腐生肌散等。

2.内裹药线 将药面先放在搓好的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特点是药物可随药捻进入脓腔深部,并可减缓药物的刺激。取出时不会遗留药物滓在脓腔内。内裹药线使用方便,随时都可更换药品,如欲腐蚀窦道漏管,祛逐顽腐恶肉,药物多选用红升丹、白降丹、枯痔散等作用强烈的药物。由于此种药线优点较多,故临床多用,如清热解毒、止痛去湿之白灵药、月白珍珠散等药捻;用于排脓祛腐的拔毒散、化腐散、提毒散等药线;生肌长肉,收口之生肌散、珍珠散等药线。

3.赋型药线 古称“锭子”、“药条”,取药粉与赋型剂(如黄米饭、糯米饭糊、炼蜜)做成药线,其特点是分解缓慢,作用持久,适用于慢性瘘管或窦道。由于此类药线取出不便,并遗留药滓于伤口内,故使用较少。此外,还有一种锭子,是用水、酒、醋研磨成混悬液,外涂患处,如《外科正宗》中的太乙紫金锭,坎宫锭子、离宫锭子,《金鉴》的白锭子,《外科全生集》上的五音锭、一笔消等均属涂药之类。还有一种线捻,是用棉线或丝线和药搓成的药捻,现临床应用已较少。

药线使用时,根据具体病情决定药线根数和长短,如系大些的窦道或瘘管,一次可用数根。药线插置疮口内,应注意留小部分在疮口外,并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外用膏药或药膏盖贴固定,以便于换药时更换药线。放置药线时应边探查边插人,以防药线插置过浅影响治疗,如局部脓腐将尽,则不宜再用药线,以免影响收口时间。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华自然疗法 药捻法
吴绍熙教授中医皮科临床外用药:药线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八)
长脓包过去是这样治疗的
中医外治瘰疬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0 附骨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