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遗中国的逻辑丨非遗的时尚产业化逻辑:让时尚渗入非遗是非遗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所谓现代社会到来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合在传统非工业社会文化中,无处不在,所体现的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当社会变迁导致思想观念的根本动摇,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实物与场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翻盘,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

这并非是对非遗青春不再的慨叹,而是从根本上说明正是非遗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新。无论是观念变迁导致文化形式的丰富,还是技术进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作为艺术与技术统合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奉行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其意义之一在于从各行各业中重新发现其价值。


非遗需要从各行各业中重新发现其价值

在时尚的思维中从不拒绝再生产,传统为我所用。当时尚界意识到非遗,这是“时尚+非遗”的路子,而“非遗+时尚”却是一种观念的革命。从近些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企业、媒体、学界以及民间角色,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见的探索性样本。

绝境逢生而生生不息,如此,我们就该系统性追问非遗遭遇时尚产业的多元价值所在。

1将非遗纳入时尚

时尚(fashion),是某一阶层或群体求新的心理行为,具有短暂性、包容性以及时代性。齐美尔认为“时尚的变化反映了对强烈刺激的迟钝程度:越是容易激动的年代,时尚变化就越迅速,只是因为需要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诉求,而这正是所有时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时尚在流行之前,时尚界的思维是推陈出新,因此设计师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在生活中汲取灵感。


设计师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在生活中汲取灵感

时尚的第一要义是可见性,在可观的范围内,时尚设计师弄笔捉刀,代替某一群体完成思考。征用“非遗”的案例在国内外不乏其人,这是时尚的包容性所决定,“为我所用”是时尚界对待“非遗”的不二法门。

在方塘智库看来,经济变革的时代,时尚追逐者正是运用非遗的元素来表达这个时代的求新愿望、复古审美与乡愁记忆。在设计行业中,通过对各类物质载体添加非遗的象征符号,并以视觉范围内的图案为主,呈现在服装、鞋包、配饰以及工艺品等身上;或者,以手工艺在其他介质载体上的表达,譬如在时装上借用民族挑花刺绣的技法,起装饰点缀作用。

当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消费与再表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设计师通过对“传统”的再造,呈现出的是“传统”纷繁多样的复杂状态。 


西江苗族女装源于设计师对于少数民族的想象

周莹提出,在当下少数民族居于被“女性化”的建构氛围中,设计师以西江苗族女性和体现高价值感的盛装为媒介,以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想象,设计出展演化的西江苗族女装,也建构了自己的意义表达。

但是,“非遗”元素的表达并非长久之计,在特定时期内的风尚,过度雷同化则损害了时尚。尽管时尚具有周期性,假以时日又卷土重来。所以,非遗若要发展便不能依附于时尚,而是让时尚渗入非遗,这也是非遗发展的必由之路。

2让时尚注入非遗

缕析非遗自身的社会文化脉络,国内外的官方角色都聚焦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之间,即便是商业化,也有生产性保护的整体限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

在方塘智库看来,非遗的发展需要依循两条路线,且并行不悖。其一是非遗自我的发展或者自我革新;其二是非遗的跨界思维。

首先,从非遗的角度来谈,非遗不应固步自封,止于国门。非遗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经验要借鉴国外的实例,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紧跟理论前沿,通过对比研究,在本土文化脉络中发现非遗的价值。这就要求非遗的定位需明确,找寻不同非遗项目在各自社会文化中的位置,因材施为,有的放矢。


非遗不应固步自封,止于国门

如此,非遗是主体,为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表达媒介需要丰富。具体而言,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非遗的存在不仅需要活态的传承,不同非遗类别的媒介表达也不同。同时,既要有人的参与再现,也需要科技的深度参与,比如数据库的建设、运用VR/AR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

另外,非遗的时尚还表现在从其自身的角度被设计,或者称之为“实景再现”。在文化旅游产业中,非遗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从民俗内容的物质再现,满足游客观察体验参与的多层次现实需要,到“美丽乡村”的实践,挽救乡土社会于空心碎裂,体现的都是非遗的智慧。

其次,当跨界成为时尚,从非遗出发的跨界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非遗的跨界研究应该打破学科壁垒,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交流。非遗只有不断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代生活,否则只能在博物馆陈列或静躺在故纸堆中。从传统到时尚,非遗要紧随潮流,走“1+1+1≠3”的新路子,比如与资本、科技、互联网、金融、教育等的嫁接与融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现场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不但具有工艺审美价值还富含生活气息的跨界产品。随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院校师生、传统工艺知名品牌设计机构人员以及国外手工艺人和专家交流的日益加深,对“非遗即生活”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实践,那么就能让非遗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并有导向日常生活的极大可能。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跨界之后,或形式或内容产生变化的“非遗”还是“非遗”么?当此之时,“非遗保护”的命题是否需要重新讨论?

事实上,时尚的意义也在于“混搭”,那么“混搭”之后的非遗是否可以引领时尚?

3传统的生成与时尚的意义

非遗一直存在原生性保护的争论,但是传统并非永固,而是在传在变。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民间文学中的母题故事,其变种就很多,在同一文化圈的不同地域间其内容呈现亦不同。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其“统”不变。

另外,传统并非一蹴而就。就戏剧而言,比如京剧,作为国粹,是在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之后,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以及民间曲调等,“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最终而成就京剧。


国粹京剧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再如粤剧,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后受徽班影响,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逐渐形成粤剧。

可见,时至今日,所谓传统都是群英荟萃所致,而非一脉相传,根正苗红,正是通过“混搭”的方法传统得以生成与保存。当年京剧取代当时在京盛行的昆曲和弋腔,兼收并蓄,自成一派。如此,在其他剧种的基础之上积年累月而成为“国粹”,票友遍布南北,时至今日京剧成为一种时尚,远传欧陆北美,蔚为可观。

此外,非遗的时尚意义之一,在于民间文化脉络中的非遗可以成为主流社会中的风尚,时尚是一种观念的意义也在于我们对于非遗的态度。其实,我们终归要回答的是作为“小传统”的非遗可否能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我们今日所谈工匠精神,某种程度而言,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当头,工匠精神就显得尤为珍贵,而这正是手工艺所赋予主流社会的启示之一。


工匠精神在非遗的发展中也是尤为可贵的

总而言之,在方塘智库看来,“非遗+时尚”的意义在于不应将非遗限制在“传统”与“原生态”的窠臼中,而是将“非遗”与人类求新的愿望并置,始终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前进,融会贯通,这便是时尚的意义,同时也是非遗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在。

参考文献:

1.  格奥治·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2.  周莹:《想象、意义与建构——当代中国展演类西江苗族服饰设计的人类学观察》

非遗中国的逻辑

中国之美,非遗发现。方塘智库“非遗中国的逻辑”系列,致力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散布于中国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寻访和思辨,寻找中国文化的基因,表达中国故事的灵魂。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劳面豉 香飘百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推广对策建议
传承千年传统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建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