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新发现河北丨超越“京畿”看河北文化品牌重塑

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京畿福地,乐享河北”这是河北省最新的旅游口号。

从河北省的历史沿革来看,自蒙元起建都北京,历经元明清三朝,在此之间河北都与现今北京、天津统为一体。无论是在元时归中央中书省直辖,还是在明代为京师管辖,及至于满清时设为直隶省,再到民国时期改直隶省为河北省,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承继,河北都是名副其实的“京畿”。

既然河北的角色定位自蒙元以来便是在拱卫京师,而“京津冀一体化”就是于历史渊源、地缘以及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中提出,但是有人指出,此中的河北不过是被譬喻为“双黄蛋”中的蛋清,以此造成京津对河北的“吸虹效应”。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之下,河北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发声,而不止于“京畿”的表述,这就需要丰富河北的定义,重新发现河北的文化价值。

1“燕赵河北”的当代价值

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

河北历史文化悠久,战国时期,北燕南赵,后有“燕赵大地”之称。

事实上,古“燕赵”之地,主体为河北,并有京、津。但世人所关注燕赵并非限于历史,而是更多将其与地域气质相勾连。宋人苏东坡亦曾有言:“劲勇而沈静,燕之俗也。”

因此,无论是远至豫让、荆轲、乐毅、张飞、赵子龙等侠士猛将,还是近到张之洞、李大钊、狼牙山五壮士等名士功臣,都是燕赵之地精神气质的显现。

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促成外界对河北的印象,而河北自身也在不遗余力地构建慷慨豪迈的外部形象。一些研究者从地域文化入手来阐释燕赵文化,譬如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昂,以此推及其所蕴涵的燕赵文化内质。

无论是河北政界、媒体界还是民间,常以“燕赵儿女”、“燕赵大地”等来表述自我,而“燕赵”字样在实践过程中也同为河北之代称

那么,在众多号召构建河北文化大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声音中,“燕赵文化”无疑被提及最多,但其不应仅仅落脚在“武勇任侠”等方面,那么究竟河北应该如何以“燕赵”自处?

“燕赵”是一种地域化的人格理念。早在2006年,河北就提出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河北精神,政界和学界将其解读为“深刻体现了燕赵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

时隔十年后,2016年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宏伟目标。报告指出,河北若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所作为,就要以“登高望远”的思维,不断拓展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以“杀出血路”的坚强意志,破除影响发展的利益固化藩篱;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推动实践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

如此,除了体现出“勇武任侠”的燕赵精神外,也是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精神的承继。但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的是燕赵之地对于人才的重视,从燕昭王筑黄金台,卑身厚币来招贤纳才,到赵国平原君不拘一格招贤养士,才有“毛遂自荐”。

民国期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当时政界与军界输送大量栋梁之材,燕赵之地风云际会,群星璀璨。

民国期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当时政界与军界输送大量栋梁之材

如此,今日河北若要不负“京畿福地”,则需汇聚群英,既要留得住人才,还要引得来人才,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燕赵大地图谋未来。

在方塘智库看来,倚赖于“京畿福地”既是机遇,也是羁绊,为河北长远计,应立足京畿而又跳出京畿看河北。而“燕赵河北”的提出是河北自我的重新定位,是为与京、津呈三足鼎立之势,平等对话而能协同发展的一把利剑,破除河北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中“灯下黑”的魔咒。

2再造河北海洋文化

长久以来,河北执着于对“京畿”的关注,这一方面凸显了和北京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使得河北环渤海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表达。

分布在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省份,譬如辽宁、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海南诸省,内外关于其向海的描述都浓墨重笔,这在于以上诸省对海洋以及海洋文化经营的传统。

河北有将近500公里的海岸线,蓝色河北理所应当。然而,事实是河北常处于“沿海而无海”的尴尬境地。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河北典型的农耕文化使然,以至于历代经营者无视河北向海的先天优势。

河北有将近500公里的海岸线

事出有因。由于河北沿海大面积的盐碱地,当地民众对于海水泛滥的历史记忆、冲积平原退可守的农耕惯习以及环渤海湾海洋污染等因素,都使得蓝色海洋在历史中与河北难有瓜葛,在外界的河北城市印象中,很多人并没有将唐山与沧州同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不可否认河北的海洋记忆,从秦皇求仙到魏武挥鞭,以及天妃信仰(妈祖信仰)或海神娘娘信俗中,都有当地人以海为生的历史事实依据。譬如,有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渔村,当地妇女每逢海神娘娘祭日便在庙前剪纸为出海打渔之人祈祷平安。

至于唐山市曹妃甸,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元,既有天妃崇拜,又有“七十二面灶”制盐历史,以及涉及渔民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的民间文化和技艺。在2014年,曹妃甸区申请创建“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之乡”。

亚洲最大的南堡盐场位于河北唐山

另外,随着首钢南迁,曹妃甸历经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作为通往东北亚海上新丝路出海口的曹妃甸港、亚洲最大的南堡盐场,以及大学迁入、海水淡化项目等,无疑都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多种面向。

其实,河北对于海洋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起自秦皇岛。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矿务大臣张翼奏准开秦皇岛为商埠,陆续修建运煤码头,从此秦皇岛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006年11月9日,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第七次党代会上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作为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的主题,报告明确提出了“沿海”“强省”的发展定位,自此以后,河北的“海洋”形象开始逐步显现。除却依托于海洋港口的枢纽角色,比如秦皇岛港、唐山港(包括京唐港和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作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岸,从而助力河北走向蓝色经济。而这也是河北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历史性地首次悬起“沿海”的旗帜。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河北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且,构建复合型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被提上日程。有研究指出,应以滨海旅游为核心,加快培育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产业载体,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逐渐摆脱单纯依赖海洋资源以及港口运输的传统发展路径。

秦皇岛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了起来

秦皇岛是为一例,根据2017年1月16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河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将新建三个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其中就有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其余为沧州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和滦河口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

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污染防治的大力投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优良海水(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业已达到80%。在此背景下,河北正推进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海岛生态型发展模式。

如此,在方塘智库看来,在当下“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黑色经济造成的雾霾围城应该由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来转移,依托于海洋而铸就的港口经济与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河北经济转型期的催化剂。

3重塑河北长城文化

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何伟)在《寻路中国》一书中讲述自己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的所见所闻,其中关于长城的记述,长城沿边的人将其称之为“边墙”,对他们而言,边墙就是边墙,甚至可以拆了自用,远未上升成为文物保护的对象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实,早在1923年,上海《申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长城筑路之废物利用》,文中提出将长城改造为马路,从山海关到玉门关,由沿海至内陆,蜿蜒数千里,“以使经商更易”。舆论哗然,但并未成功。海斯勒认为,这无疑是因为长城穿越的地区太偏远、太贫瘠。

美国作家海斯勒认为,长城穿越的地区大多偏远、贫瘠

抗日战争期间,《义勇军进行曲》传唱颇广,“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的中华民族符号意义显现出来。后来,随着政界与学术界合谋构建,长城逐渐从中国古代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化身为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如此,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就不只是”the Great Wall”,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凤山指出,历代各民族的历史和经济文化发展,都直接受益于长城带持续不断的经济文化交流。事实上,长城沿线的边贸从未停止,经济贸易的交往必然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使得长城沿线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得以互相借鉴。

“胡服骑射”就是长城带双边文化借鉴、融合和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吸收游牧民族骑射文化,从而使赵国蜕变成为强国。而在历史中,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之地莫过于河北,而河北也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的省份,境内长城长达2000多公里。

从东起秦皇岛的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到唯一的潘家口水下长城、“金山独秀”的承德金山岭长城,到张家口的大境门以及“天然长城博物馆”抚宁长城等,如此将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连接,成为河北独有的长城文化景观。

河北省内有着丰富的长城文化

2006年11月,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被评为“中国长城文化之乡”,并在此成立“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长城文化”也成为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据公开报道显示,2011年来,河北为打造“壮美长城”的文化品牌,陆续建成长城遗址博物馆、举办山海关国际长城节、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推出《大境门》等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以及发掘整理涉及长城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长城文化不应止步于河北的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而应纳入河北整体的文化体系之中。换言之,长城在当代社会丧失军事防御功能后,更应该强调继承长城带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

在京津冀区域性协同发展过程中,更应该依托于长城带,不独于河北省域内部的要素交流,而是能与京、津二市做到“互通有无”,比如人才、资本的流动等,甚至要触及河北省周边的省域,比如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以及山东诸省。

至此,在长城穿越的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一条长城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方塘智库认为,河北作为万里长城的“龙头”,就需要整合长城文化(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燕赵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以此作为河北的文化品牌与符号,重新界定河北,从而找到其在京津冀或环渤海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位置。

参考文献:

李凤山:《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与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长华 : 河北古代文学的历史变迁
【京畿河北】秦皇岛美景
河北省五大文化脉系介绍!
秦朗名家朗诵系列专栏|于同云朗诵:开花
邢台楹联:热烈祝贺河北省楹联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联集】联题燕赵河北(河北省成安县诗词楹联协会 供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