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不劝你认真考虑一下职业学校

我不劝你认真考虑一下职业学校

文/蔡朝阳

这篇拖延了很久的文章,本来标题应该叫做《我劝你认真考虑一下职业学校》。但是今天发布,你会发现标题里多了一个“不”字。这其实是甩锅,本文确为阿老师亲笔所写,但究竟要不要去职业学校,并不硬劝。

为什么?这其实也是拖延日久的原因。因为毕竟我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而越掌握更多的信息,就越难以下笔。

尤其是,最近读到的几篇关于技校和职校的文章,特别令人担心。

在很多地方,职业学校的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比如一篇发表在《36氪》的文章,讲述技校的老师混日子,比学生还会混,最终无奈离开。再比如,最近的一期《一席》,一位叫做梁自存的讲者,讲了一个《看见职校生》的主题,听来也觉得没什么改善。

要是我今天这个文章描绘太好,您听了劝,进了一所不那么满意的职校或者技校,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我负不起这个责任呢。

当然这也是戏言,我只是介绍所了解的情况而已,以及,主要还是聊一些教育的底层设计和孩子成长的根本原理。五个问题,仅供参考。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职校、中专和技校,处在上学鄙视链的底部?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们这个社会的偏见的集大成,无过于此,于是对职校和技校各种看不上。

根源在于这个考试制度的唯分数论。应试体制的选拔,单一以考分论成败,以低分淘汰的方式,向上进化。顺应的可以进普高,上大学,成为社会精英。不能适应的,中考五五分流,进职校,进技校,出来打螺丝,成为蓝领,社会底层。

一般爹妈都是这么理解的。可能大样本也差不多是这样。

但大家需要明白一点,我们看待自己的孩子时,大样本毫无意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他是完全可能超脱这个大样本的。大样本只是大样本而已,也许有统计学的意义,而具体人生唯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的勇敢、才智和勤劳,去活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去关注大样本,大样本对个体来说毫无参考价值,我们要去关注真实的个体。按照大样本,我自小农村出来的,不该在种地吗?

在我身边,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现在最轻松的几个朋友,每天主要工作是钓鱼孵太阳,以及打扰我码字。我总是抱怨,说,跟你们这些有钱人做朋友太糟糕了,我跟不上。他们这几个人里,正儿八经大学本科毕业的,并不多,大都是职校或者技校毕业的。

你看,你们这些还需要辛苦上班打卡的打工人,有什么资格去鄙视人家职校生?

第二个问题,有些家长为何不能接受孩子上职校?

因为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意味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败。

社会的一般观念,无非就是鄙视链,会这么认为:你的孩子真没出息,居然去念了个职校。这是不可接受的。

但另一个方面,是不是问题也出在家长的认知上?若是爹妈自己能接受,那又有何不可?

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孩子学业现实之间的落差。

那父母的期望,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所难免,芝兰宝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但个人脑子里的观念,我们不要以为是自己独有的观念,而是整个历史的积累、整个时代的风尚,对你的塑造。

所以,爹妈要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最好考虑一下,你的不接受,来自何处。如果有一天你觉悟了,你家庭生活的质量就会上一个档次。

那为什么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做个普通人呢,或者家长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阶层滑落呢?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整个文明在走向,在一些临界点的时候,总会有很多阵痛。所以社会的现代化,往往是器物上来得容易,而观念上往往落后好几代人。身体走得太快,而心灵没有跟上来,甚至有时候还往回走。

中国的历史漫长,不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涵盖,具体个案,需要具体分析。但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总是不够松弛,哪怕到了北美,也还是卷。你想过这是为什么?

前段时间,群里在讨论孙隆基的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个书其实还蛮能自圆其说的,仅就民族的潜意识这一点观察而言,很有意思。比如,中国人有漫长的挨饿的记忆,这个记忆以集体无意识传达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以,求生,谋生,还是我们的基本逻辑。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逼着孩子去念书,可能只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一只牢牢的饭碗,不至于挨饿冻死——这个就是深刻的集体无意识。

此外呢,中国因为长期的科举历史,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心态深入人心,而念大学也是近40年来普通民众改变命运的最大机会。

古时候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夕之间实现命运的改变,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但那是在一个帝王专制时代,权力自上而下,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的形状。依靠科举,一夕之间改变命运,确实存在。但并不普遍,像一个神话,像拉磨的驴子面前的那个胡萝卜。成功的寥寥可数,比如孟郊算一个。而不成功乃至疯魔而死的,不计其数,比如“范进中举”,比如孔乙己。这叫幸存者偏差。

而在一个现代商业社会,因为社会空间更多了,这里很多可能性就被释放出来,阶层的缓步提升变得很常见,而那种一夕之间从底层变成顶层的机会,相对就很少。当然暴富神话还是一直存在,尤其是新的风口出现时。比如互联网新贵、比如直播带货的新贵。

当下的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其阶层关系不再像传统农耕文明时代那么有超级稳定,所以我们需要有新的观念来看待,来衡量。

至少,就业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已经不需要像传统社会那么担忧了。即便时代进化,会淘汰一些旧的职业,但也会催生更多的崭新的职业。比如,曾几何时,电竞居然可以成为体育赛事。这个在20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更何况,CHATGPT的进步正在日新月异呢。人工智能已经呼之欲出。也许,可能,过若干年,只要你是个碳基人,会消耗热量,你就是变得很值钱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来看教育,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成长,你不要拿着一成不变的100年前的观念,来看到当下的生活。这叫抱残守缺。

如果你有以上的这些认知,我相信当不会那么焦虑,那么不可接受。

第三个问题,职校生、技校生,和普高孩子有什么区别?

其实没有多大区别,无非各有各的难过。幸福的孩子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的核心所在,有共通之处。

上文,《哪些孩子更适合念普通高中》,我给出了一些比较乐观的建议。但事实上,真的能做到的,极少极少。这也就是,为什么轻负担而高效率的学霸何其之少,何其可贵的原因。

而最大多数的学生,无论是在职校,还是在普高,都在苦苦求生存,艰难时世,幽暗青春,跟虚无和空心病作斗争。

但是你会发现,职校生的孩子,抑郁症比普高的要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普高里,爹妈往往叫你吃了药再去上学。折磨一个病人,是因为爹妈还对你出头天有奢望。爹妈对这个孩子有出息的执念,战胜了让这个孩子身心健康这个念头。

而在职校里,爹妈早已经对孩子失望,不再逼他了。绝望,居然倒也还有好处。这是整件事最吊诡的地方。

最疯狂的场面出现在普高:吃着药,刷着题。

而职校生给我们的刻板印象,与此迥异。染发、抽烟、打架……有的老师甚至说,职校的诉求是:男不死,女不生。这才是我们对职高生的刻板印象。

但这个刻板印象也该改正了。那是1980年代。现在,在我目力所及的浙江的职业学校,早已经不是这样了。变得越来越正规。其实也不叫正规,而是管理更为现代,更为精确。也许也还有各类问题,但一定不是你最担心的那个。

而我最担心的一点,则是无论职校还是普高,这些年轻人,对成年社会的戒心。这个正在生成的青少年亚社会,无论是职高还是普高,无论地域南北,对成年社会的普遍不信任,是一致的。

这点或许令人担忧。但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们都是从小被成人社会所算计,目的就是引入彀中。所有甜言蜜语,恩威并施,都是为了让孩子就范。而这个“范”,是成人社会的意志,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无足轻重。

在这个过程中,能忍受的诸多折磨的,更高概率进到普高;而不能忍受的折磨的,自暴自弃的,被目为垃圾和废品的,进了职校和技校。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我们接触到的孩子,年纪小的,还能跟成人世界有所合作,因为互信尚存。一旦进了初中,一旦到了青春期,他们就会被训练得天然有一种警惕:警惕成人社会的糖衣炮弹。

凡是大人让他们做的,一准没有好事。

有一年夏令营,来了一个高中生,也是这样的,对我们成年人时刻警惕,因为他认为天下大人都一个德行。然而他遇见了不一样的大人,可惜时间太短,我们之间没有建立起更多的互信。但我相信,和解之门已经开启。

第四个问题,职校该如何展开有效教育。

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由我来作答,因为我毕竟外行,也仅仅道听途说而已。

但我可以讲几个故事。因为大样本没用,个人的故事才给我们启发。

第一个故事,是汽车修理工的故事。

我原来住的小区门口,靠着马路,原本有一家网吧,后来关掉了。隔了几天,一个小伙子,租了其中的一间铺面,开了一家汽修店。因为就在我家隔壁,我有点什么小问题,就都交给他。后来有几次路上抛锚,打给他,他也不远几十里跑过来救。慢慢了解到,他中专毕业,学的是汽修,从尼桑4S店离职,自己单干。

确实,在我眼睁睁看着之下,先是租了一间小铺面,没有别的员工,只有一个人,事必躬亲。没两年,已经租了一排铺面了有汽修,有洗车,还有汽车美容。员工六七个,把老娘也叫来,做饭,做财务。

这是我看到的这个时代无数个小故事之一。我们有什么资格看不起这个中专毕业的汽车修理工?

第二个故事,拍短视频的故事。

我们现在也拍点小视频,但都一镜到底,因为没技术,不会剪辑。尽管现在有很多傻瓜软件,但阿老师是文字时代出来的,除了文字,什么都不会。我也想过,要找一个拍视频剪视频的小伙子,咨询了一下朋友,说是好一点的月薪2w,把我吓了一跳。即便是刚毕业的新手,月薪也需要在6-8k。我想了想,还是自己来吧。山寨一点就山寨一点,毕竟我们是文字时代的人,视频每周一条骂家长,还是省点钱吧。

这是啥意思?就是,职校,能学到有用的技术。像编导啊,剪辑啊,摄影啊,这是实用技能。当下,这些专业很吃香,比什么中文系有用多了。单以摄影师而言,我们夏令营找一个随队跟拍,出席一天,3k、5k起步,还都属于普通级别的。老王听了又说,还是我自己来吧。

这样的有技术的朋友,即便不加入某个公司,宅在家里接单,光给某音或者某书的小网红剪片子,据说月入5w的也不少。

什么叫人才?靠才华和专业技术吃饭的人。

第三个故事,在职校如何展开真正的学习?

这也是我亲眼看到的一件事,来源于杭州一个职业学校,厨师专业。

你想,厨师专业,他们老师能教什么?

他们孩子也搞项目制学习,有一批小孩,他们重新设计了宋宴。而这个项目的指导老师,其中最核心的,是一个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带他们读古书,从古书里寻找自己的灵感。这参考书一大摞,甚至包括《射雕英雄传》。因为洪七公在南宋的皇宫潜伏了好久,吃遍每一道皇宫佳肴。

我看过他们这个项目出来的成果照片,虽然还稚嫩,远不是能上餐厅的成品,但这很有意思,这个过程,一定开启了职校孩子的脑洞。厨师而已啊,你以为他们只教颠勺?

第四个故事,本地一所中专水平的语言学校,现在已经升格为学院了。

这个学校,各种语言都有,因为S城以外贸为导向,这些语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特别抢手,也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老板。一度,本市宝马车销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职校生,他外语不需要学到像许渊冲那样啊,只要会谈生意就好了。

所以,我想,创造力就在每个人自己身上,而不在乎你从事什么职业。

第五个问题,上职校,还会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职校毕业,才18岁,步入社会,人生是不是到顶了?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想,这个答案也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而我们做教育的,其实只要做好底层逻辑就够了。

以下列举五条现实道路,不完备,请补充。

1. 留在本市。

这一条尤其适合江浙沪包邮区的沿海城市。无论哪一个都很安逸。你这一代已经给孩子奠定了基础,有房有车的,给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多么幸福,足够了。不知道有多少乡下土猪惦记着江浙沪独生女。可要上点心。

我直播的时候,就说了一个故事,我有个朋友,有个独生女,一直希望女儿成绩不要太好,成绩好,上了个重点大学,以后全国找工作,就不会留在S城了。以及,即便成绩好,志愿也只填报SX文理学院,这样就不会走远了。你看,S城,新二线城市,多么安逸!

2. 直接进入社会。

我觉得18岁进入社会,去练练,这个社会经验特别重要。别人还在念书,这个时候你已经在赚钱,以及积累人脉,尝试各种可能性了。

想一下,你给孩子念普高,或者念国际学校,一年三十万的教育投入要不要?现在你省了,留下来给孩子去开一家她喜欢的店。即便亏光了,这也是经验教训,是成长啊。

念普高砸给一对一家教20万每年,混个普通二本,出来就是失业,还一点社会基础和经营的经验也没有,你觉得哪个好?记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第一笔钱都是妈妈给的。

3.不行,不满足学历,那就继续上高职。

中职之上,还是有通路的,就是上高职。有很多非常好的高职学校,国家也在大力扶持。这是一条很好的路线。黄灯所在深职院,是一个好学校啊,录取分数非常高。一个是学到更多的真本事。一个是,学历达到,也是可以考公的。

4.出国留学深造。

不要忘掉语言。有的孩子就喜欢漫画,文化课够呛。行啊,就只画画,同时把一门外语学好了,这一点千万不能丢。学了法语,就去巴黎艺术学院。学了日语,去日本,一大把学校等你挑选。德国是非常好的一个地方,能学到真本事。

5.移民。

电焊工移民其实很有竞争力。至少比我大学中文系有优势。护理专业也很有竞争力。这里我推荐一篇《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前提是你认不认同这个。有个孩子去德国学了护理,现在留在那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人家同工同酬。

每个人都有光明的前途,前提是爹妈也有教育眼光,格局打开,

六、结语

不慕强,不要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偏见,做独特而唯一的你自己。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和汗水,换来有尊严的生活,这已经非常值得尊敬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能人才缺口与招生难的成因及对策
中职生流失调查
宁读最差普高不选技校,其真正原因有3点,专家分析得一针见血
当年从北大退学读技校,他如今怎么样了?
没方向、没兴趣、没自信?我的任教经历, 告诉你什么叫“空心病”
在中国,没上高中的孩子去哪儿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