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之寒温

日之寒温:

参照一天,之中的

阴阳寒热,的变化

月之虚盛:

参照一月,之中的

阴阳胜衰,的变化

四时气之浮沉:

参照四季,之中的

阴阳浮沉,的变化

参伍相合而调之:

阴阳有

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

养生之时,需要综合参照

寒温之争主因:误读传统

摘要:

文章分析了,出现

寒温之争的,主因

认为其根源是,经方

(以《伤寒论》为代表)

的伤寒和温病,与医经

(以《内经》为代表)

的伤寒和温病概念不同

由于部分学者误读传统

认为一切理论皆来源于

《黄帝内经》

使用医经的,伤寒、温病概念

附会经方的,伤寒、温病概念

从而造成,思维理念紊乱

不但导致了对

《伤寒论》的

理解困难

还引起了

寒温之争

争论的起因是

两大理论体系

的不同

因而用中医两大

理论体系的观点

再认识寒温之争

则可,清楚认识,其原因

亦可,正确对待,其分歧

伤寒与温病之争

简称,寒温之争

五六百年

波浪涌动

莫衷一是

欲求其详,不断学习

还是难以,理出头绪

近几年来通过

学习胡希恕先生

对仲景书的研究

尤其读其提出: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得到了启迪,始悟其根源

再进一步

学习有关资料

似乎有所清晰

把学习心得

与大家共享

伤寒温病之争的源流:

近代仍有

不少的人关注

伤寒温病之争

较为集中的观点是:

伤寒为外感热病的总称

理论渊源来自《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

人伤于寒

则为热病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进而提出了:

“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

又认为仲景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论治伤寒

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

这为后世

伤寒学派和

温病学派的

寒温之争

埋下伏笔

温习一下有关资料:

自王叔和把仲景书

改名为《伤寒论》

医界历来认为:

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

伤寒论,论治外感热病

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

自此以后

直至宋代

中医治疗热病

皆遵仲景之法

至金代刘完素

依《内经》

热病之说

提出热病

只能热治

不能寒医

提出“六气火化”之说

认为伤寒

六经传变

皆是热证

自制双解、凉隔、

防风通圣、

天水诸方

以应临床需要

即认为

伤寒、温病

皆是热病

但明代

王履提出

温病不得

混称伤寒

王履试图把

温病与伤寒

划清界限

夫惟世以

温病、热病

混称为伤寒

所以每执寒字

以求浮紧之脉

以用温热之药

若此者

因名乱实

戕人之生

名其可不正乎

此后又经过

不断的争鸣

一些人认为

不能以伤寒

统称为温热

张凤逵《伤暑全书》、

吴又可《温疫论》、

叶桂《温热论》、

吴瑭《温病条辨》

皆根据《内经》的理论论述温病

提出:《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

此仅为六气中之一气

其余五气,概未论及

以伤寒之法

疗六气之疴

是指鹿为马

殆试而辄困

因倡三焦和

卫气营血辨证

形成温病学派

但陆九芝提出:

温热病即

伤寒之

阳明病

证在,《伤寒论》中

方亦不出,《伤寒论》外

大呼:

废《伤寒论》,则六经失传

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由此形成

伤寒与温病的

严重对立局面

亦即形成了

伤寒和温病

两派学术之争

伤寒与温病之争的中心内容:

伤寒与温病学派争论的焦点:

1伤寒是否包括,温病与伤寒

2《伤寒论》方是否可治疗温病

伤寒学派

虽然承认

温病的存在

但他们认为

温病应包括在

伤寒的范围内

最直接的证据

即《难经》: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温病也完全可以用

仲景伤寒方来治疗

如《伤寒论》的

白虎汤、

承气汤、

黄连阿胶汤、

竹叶石膏汤、

麻杏石甘汤、

葛根芩连汤

等都可以

治疗温病

《内经素问》:

夏至前变为温病

夏至后变为热病

然其发者,皆为伤寒致之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伤寒者,中阴寒杀厉之气

寒甚于冬,中而即病

至春则曰温病

至夏则曰暑病

然有四时

不正之气

随感随发

亦曰伤寒

温病学说

形成之后

伤寒学派

更是以此

作为依据

抨击叶天士、吴瑭之

“卫气营血、三焦”

等理论为标新立异

持此论

反对温病学派

最具代表性者

首推清代陆九芝

《世补斋医书》提出:

风寒湿温热

皆在论中

论中之方

可治伤寒

亦治温热

由此可见

伤寒学派力主

温病在伤寒之中

《伤寒论》的方

也可以治疗温病

温病学派

则与之完全相反

其理论宗于《内经》

认为与伤寒派不同的理由为:

病因上

伤寒为寒邪

温病为热邪

传入途径上

伤寒由肌表入,为横传,

故伤寒分六经;

温病由口鼻入,为竖传,

故温病分三焦;

治疗上

伤寒用辛温

温病用辛凉

其实

在温病学说

未形成之前

金代刘完素提出

寒温有别:

有暴热者,病在心肺:

有积热者,病在肝肾

这亦为

后世温病的学说

三焦辨证的起源

明代以后认为《伤寒论》

不能治温病的学者更多

《伤寒括要·总论》:

仲景方为冬月

即正伤寒设也

后世

混将伤寒

冬月之方

通治春温

夏月之病

遗祸至今

未能有改

《温疫论·序》:

以伤寒

疗温疫

虽不即受其害

然迁延而死者

比比皆是

温病学派

形成之后

力挺不能以

《伤寒论》

治疗温病者

日众

《温热论》:

温热时邪当分三焦

投药与苦辛寒为主

若拘六经分证

仍是伤寒治法

致误多矣

《温病条辨》:

真识得温病

断不以辛温

治伤寒之法

治温病

其含蓄者,虽承认伤寒,有五

温病可以,包含在伤寒,之中

但是不否认

《伤寒论》

详寒而略温

治温之法

尚未完备

实际上

不同意

完全用

《伤寒论》

治温病

《医学心悟》:

仲景论伤寒

温病温疫

之旨未畅

发展至近代

温病派者

遇传染病

皆认为

是温病

谓:

张仲景没有解决温病问题

吴又可,解决了温病问题

近代又有折衷派

即寒温统一论者

认为温病是在

《伤寒论》

的基础上产生

陆九芝更明确提出

“阳明为温病之薮”

《伤寒论从新》:

《伤寒论》

外感之专书

善治伤寒者

必善治温病

后人将伤寒与温病并立

是不知仲景论六经病证

实阴阳八纲之进退转归

伤寒本寒而标热

温病本热而标寒

故以

毕生精力

引申经义

疏证汇通

撰成《伤寒论从新》

欲折衷,伤寒诸派

以温热,补充伤寒

伤寒六经的理论

指导温病于临床

不过折衷派认为:

伤寒与温病学说

其理论基础

皆源于《内经》

它们对热病的认识

只是方法上的不同

理论上并无

实质的差异

“伤寒学派”

根据《内经》

三阴三阳理论

结合临床经验

从而发展成为

六经辨治体系

迄今

依然有效地

指导着临床

温病学派则据《内经》

三焦、卫气营血学说

在总结伤寒学派

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提出了:

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治体系

使中医在热病的防治方面

在伤寒基础上,有所发展

因此

如何,正确对待

伤寒与温病学说

冀望从理论上

将其统一起来,扬长避短

尽早结束两者的门派之争

当前寒温

之争形势

不容乐观

寒温之争

仍在继续

寒温统一

似需等待

较长时间

解析寒温之争的根源:

五六百年的

寒温之争,仍在继续

到底谁非,毫无结果

不论伤寒派

还是温病派

其学术

思想矛盾百出

临床捉襟见肘

后学难以为师

寒温统一论者

冀望从理论上

将其统一起来

但却遥遥无期

症结到底在哪

近来学习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

渐有所悟,尤其读其提出的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经方辨证据症状反应”

得到启示

中医有

两大医学体系

始悟寒温之争

的主要原因是

误读传统

即误认为伤寒与温病学说

其理论基础皆源于《内经》

因而认为“伤寒为

外感热病的总称”

其具体表现即是

对《伤寒论》

的认识存在误读

误读传统是多方面的

今择其要,揭示如下:

误读传统之一:

张仲景据《内经》

撰写了《伤寒论》

这是误读传统的

核心内容之一

后世注家认为张仲景

据《内经》撰写了

《伤寒论》

主要

依据是《伤寒论序》

亦称,《张仲景自序》

又称《张仲景原序》

首先考证一下

序的内容首先

见于成无己的

《注解伤寒论》

或《仲景全书》

序名原为《伤寒卒病论集》

但后来出版的《伤寒论》

却改成了《伤寒论序》

又称《张仲景自序》

又称《张仲景原序》

而台湾故宫藏本

《伤寒论》无序

此序刊出,倍受质疑

多认为是,晋人作伪

1948年杨绍伊刊出

《伊尹汤液经》一书

书中《考次汤液经序》

专篇考证了《伤寒论序》

指出:

知者以

此篇序文

读其前半

韵虽不高而清

调虽不古而雅

非骈非散

的是建安

天布五行,

与省疾问病二段,

则笔调句律,

节款声响,

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例》

之中词句

滴血验之

即知其是

一家骨肉

明确了序不是张仲景所写

叶橘泉、钱超尘、李茂如

等高度评价这一考证

并据

《康平本伤寒论》

排版格式,考证

“天布五行……”

两段为叔和加入

明确了张仲景自序之伪

则判定张仲景不是根据

《内经》撰写了

《伤寒论》

《伤寒论》是怎样写成的

胡希恕率先提出: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

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可见仲景著作

大都是取材于

《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

《汤液经法》为经方著作

《伤寒论》亦属经方著作

其成书

由张仲景

论广而成

其内容、理论

不是来自,《内经》

而是来自,经方的

理论体系

误读传统之二:

仲景书的伤寒即

《内经》的伤寒

要说

中医的伤寒

西医的伤寒

根本地不同

大家没异议

但《内经》的伤寒

与《伤寒》的伤寒

其实不同

好多的人

不能理解

这是误读传统

所造成的影响

具体来说,仲景书的,伤寒概念

本不同于《内经》的,伤寒概念

王叔和

成无己

以“经”释“论”

注解仲景书后

有一个严重的错误

即把仲景书的伤寒

与《内经》的伤寒

等同起来

具体表现,即在注解

《伤寒论》第3条:

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疼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成无己

注解谓:

经曰:

凡伤于寒

则为热病

即认为

仲景书的

伤寒即是

《内经》

的伤寒

仔细读仲景书和《内经》可知

《伤寒》的伤寒是以症状名证

根本不同于《素问·热论篇》: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伤寒

亦不同于《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的伤寒

《内经》的伤寒

即是以病因名病

仲景书的伤寒

是以症状名证

概念根本不同

再应强调

伤寒两字

在《内经》

和《伤寒》

皆多次出现

仔细读两书

结合临床

不难发现

二者概念

根本不同

经方的伤寒概念

是症状反映证名

是《伤寒》第3条

所述在表的阳证

它是人体感受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等)

与人体正气相争

出现的症状反应

非仅指感受寒邪

《内经》的伤寒本身

又有广义和狭义不同

广义的伤寒概念

根据《热论篇》: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狭义的伤寒概念

为《难经》记载: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无论是

广义和狭义

伤寒的概念

都不同于

仲景书

以《内经》伤寒

附会仲景书伤寒

造成思维混乱

把仲景书名改为

《伤寒论》

则更错误地意味

伤寒是外感热病

之总称

自此,便形成了

严重的误读传统

是寒温之争、

理不清学术渊源

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读传统之三:

把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

张仲景在世之时

没有《伤寒论》

《汉书·艺文志》:

有《汤液经法》

无《伤寒论》

后汉书亦无《伤寒论》记载

汉代尚未见《伤寒论》书名

一些考证资料更证实

张仲景在世时未曾用

《伤寒论》书名

皇甫谧出生时

张仲景尚在世

可以说是

对张仲景

最知情者

其在《甲乙经序》: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经》

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

论广汤液

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称其书为“论广汤液”

中国古代

并无现代专以

标明书名的符号

只能从字词涵义

来作,分析判定

《论广汤液》即其书名

书名起了很大误导作用

很显然王叔和整理仲景书后

即以《素问》的伤寒为书名

误导后世认可是

治外感热病之书

后世注家

多以“经”释“论”

遂认可《伤寒论》

是外感热病之书

甚至祭起

“伤寒学”大旗

与温病派论争

而远离了

经方理论

陈亦人感叹:

视《伤寒论》

为外感病专著

由来已久

何以会

长期沿误

未能纠正

囿于书名

一语中的,仲景书如沿用

《论广汤液》,或许后世

不至望文生义,而误认为

全书主治外感病

误读传统之四:

张仲景因,伤寒病的流行

仓促而就,写成《伤寒论》

建宁以来

灾祸频生

疫疠流行

……

先师

痌瘝在抱

挂冠隐退

甘做布衣

……

终成一代

苍生大医

……

先师

悯时医之识浅

愤巫祝之嚣张

上索灵素绪余

下采伊扁汤液

切合疫情,临证体悟

勒成《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原为官太守

因温疫(伤寒)流行

弃官从医

为了治疗伤寒病

匆匆忙忙撰写了

《伤寒论》

显而易见

错误认识

延续千年

产生根源

仍然还是

《伤寒论序》

造成

误读传统

最严重的

莫过伪序

前已考证序之伪

序还有更重要

作伪证据

序中有:

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前已明确

仲景书的伤寒与

《内经》的伤寒

概念根本不同

仲景书全书用“伤寒”

冠首者有97条之多

其概念定义即是

《伤寒论》

第3条的表阳证

绝不致人死

而序却称

死于伤寒

十居其七

显然

写序者

写书者

非一人

序之伪又昭然若揭

亦说明仲景书

不是因东汉时

流行病伤寒、

温疫而撰成

《伤寒论》的成书

不可能起于一人之手

一人发奋完成

仲景书记载

260多个有效方证

大多取材于汉以前

积累的大量方证

《汤液经法》是其代表著作

除麻黄汤、葛根汤治伤寒外

其余200多方证

不是,治伤寒病

而是治内伤杂病

这么多方证不可能是

一个人一生经验所为

而是

几代、几十代

无数经方家的

经验所得

它是中医用

方药、方证

治病的经验总结

具体来说,是起源于

神农时代,用单方治病

渐渐发展为用复方治病

最初理论是八纲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

长期以方证理论

治病的经验总结

时至

东汉发展而为

六经辨证理论

张仲景是经方

一代杰出传人

误读传统之五:

释《伤寒论》

为病因辨证

王叔和、成无己

以《内经》释仲景书

认为太阳病:

即太阳经

或太阳膀胱

上发的病

太阳中风,即太阳经,感受风邪

太阳伤寒,即太阳经上感受寒邪

这是以

《内经》

病因辨证、

审因论治

注释仲景书

造成误读传统

亦寒温之争

的根源之一

仲景书

(《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

全部内容体现了辨证

主要依据是症状反应

与《内经》辨证

以病因为主

明显不同

    1. 

从六经证看《伤寒论》的六经

是以症状,反应命名,的证:

如太阳病

是指患病后

症状表现为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类在表的阳证

与少阴病

相对在表

的阳证

不是

太阳膀胱经

上发生的病

少阴病

指人患病后

症状反应为

“脉微细,但欲寐”

一类在表的阴证

是与太阳病

相对在表的

阴证

不是心肾病

少阳病

指人患病后

症状反应为

“口苦、咽干、目眩”

一类在半表半里的阳证

是与厥阴病相对在

半表半里的阳证

不是少阳胆病

厥阴病

是人患病后

症状反应为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一类在半表半里的阴证

是与少阳病相对在表半里的阴证

不是厥阴肝病

阳明病

指人患病后

症状反应为

“胃家实”

一类在里的

阳实热证

与太阴,相对为在里的阳证

不是发生于胃或阳明经的病

太阴病

指人患病后

症状反应为

“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一类在里的阴证

与阳明病

相对在里

的阴证

不是太阴脾的病

    2. 从病证名

看上述六经证

书中所举之病证

皆是以症状反应

所定

如中风为

“太阳病,发热,

汗出,恶风,

脉缓者”;

伤寒为

“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疼呕逆,

脉阴阳具紧者”;

温病为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各个条文,每个病证名

亦由症状反应所定

章太炎对此深有评价:

伤寒、中风、温病诸名,

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

此论其证,非论其因,

仲景所守

既标明,经方辨证特点

亦强调,经方病证名定义

即不同于《内经》的

审因辨证、病因病名

这里有必要

简略地说明

仲景书是经方医学

是不同于以《内经》

为代表的医经医学

王叔和用《内经》

注释仲景书,认为:

中风是中于风;

伤寒是伤于寒;

温病是感温邪

辨证用病因辨证

造成了误读传统

千余年来,读不懂《伤寒论》

亦衍生了,无休止的寒温之争

特别提示:

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医经辨证,主用,病因

既体现了,两大医学理论的不同

亦体现了,两大治疗理念的不同

经方依据症状反应辨证

太阳病

伤寒或是中风

辨证为表阳证

治疗发汗解表,解表用辛温

治疗发热,用麻黄汤或桂枝汤

皆因温中生津

扶正驱邪外出

而使热退身凉

而后世

误读传统

以医经的

病因辨证

认为:

伤寒是伤于寒

治疗是散寒邪;

中风是中于风

治疗是散风邪

这种辨证用病因

治疗审因论治

既歪曲了经方的

中风和伤寒治疗

更难理解经方

太阳病的治疗

如对太阳病

是有发热

这一特点

就不理解

认为“发热怎能用辛温”

“桂枝不能用于发热的病例”

“表阳证当用辛凉解表”等

显然不能理解仲景医学

陈亦人一辈子研究《伤寒论》

晚年于“略论六经钤百病”论述

到六经实质时

感悟到“六经即八纲”较为合理

但是困惑于太阳病是表阳证

治疗应用辛凉

《伤寒论》用辛温

出现矛盾不能理解

其原因是未认识到

《内经》和仲景书

辨证方法根本不同

仲景书

原本是根据

症状反应辨证

用《内经》,的病因辨证

其治疗方法,当然不能吻合

    3. 

从六经传变看

《伤寒论》

篇首就论述了

判断传变与否

如第4条:

脉欲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

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

非常明确,标明

根据症状反应

判定传与不传

显然与《内经》

六经递传之说

传变为一日一传

明显不同,亦不存在

“横传”和“竖传”之说

因此章太炎

强烈地批评

王叔和指出:

《伤寒论》的六经

不同于《内经》之

十二经脉之含义

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

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

误也

因为仲景

并无是言

对此

钱超尘教授

撰文赞同

这一论述

这里

更说明,仲景书的辨证:

不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

而是根据症状反应辨证

小结

综合上述

复习文献

寒温之争

主要原因:

误读传统

《热论篇》: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姜春华:

《内经》之伤寒

伤寒即是热病

热病就是伤寒

没有分别

这里的伤寒是医经的伤寒

与仲景书的伤寒根本不同

更要说明的是

《内经》的温病

与仲景书的温病

概念亦根本不同

仲景书的温病

是症状反应证名

即《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的温病

是病因病名

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

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

总称,又称温热病

又属广义伤寒范畴

温病学派的形成

仍隶属于医经医学体系

仲景书

(王叔和

改名为《伤寒论》)

本是经方医学著作

其内容大多来自

《汤液经法》

由张仲景

论广而成

由于误读传统,被误认为即是

根据《内经》撰写成《伤寒论》

于是形成

一切理论

皆来自

《内经》

的思维

于是,误会

认为,仲景书,的伤寒

即是,《内经》的伤寒

误认为伤寒

是外感热病的总称

误认为《伤寒论》

是治外感热病的专著

简而言之,以《内经》

释仲景书形成的误读传统

造成千余年来读不懂

《伤寒论》

形成寒温之争

是何等的

惨痛教训

通过考证和学习文献

即明确了,仲景书的伤寒

既不同于《内经》的伤寒

亦不同于《难经》有五的伤寒

仲景书的温病

不同于《内经》的温病

仲景书是经方医学体系

虽然,王叔和把仲景书

改名为《伤寒论》

起了误读作用

但是仔细,研究其内容

可知其是,属经方医学理论体系

即理论是,八纲六经和方证体系

是治疗临床常见病,包括:

急性病、热性病、

慢性病、寒性病、

外感病、内伤杂病

等的经验总结

而并不只是治疗

外感热病的专著

仲景书的伤寒与

《内经》的伤寒

概念不同

用《内经》的理论注释仲景书

即是形成寒温之争的主要原因

而两大医学体系的

治病方式方法的不同

亦是原因之一

即医经、温病学派

辨证以,辨病因为主

治疗以,审因论治

经方则辨证

据症状反应

治疗主在

方证对应

寒温之争,是误认为

一切理论来自《内经》

所以争论是想以

《内经》的思想

统一起来

但经五六百年

探讨没有结果

通过本文可以认清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当探讨伤寒和温病时

则不会,再出现

理论上,的紊乱

认识理论

需要通过

临床检验

章太炎:

中国医药,来自实验,

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

正确认识,寒温之争

要在实践,当中认识

阴阳六经者,病变之规律

随证治之者,医疗之大法

温病之名类虽多

要不外

夹风、夹湿、多热、多燥之变

谓为超出阴阳六经,是谁能信

三焦名篇

立异而矣

治温病

固不得,死守,伤寒方

但何得,不遵,伤寒法

法者

别阴阳

明六经

辨证辨脉,适宜的

制裁方药

之谓

证脉适应

用伤寒之方

即并不为过

方证不适应

即本书之方

亦有害无益

后世以方为法

著者故有此论

对于认识

寒温之争

可资参考

怎样对待,两大医学体系

怎样对待,寒温之争

有待业内,继续努力

总之,经方和医经

皆是,中医的瑰宝

明了寒温之争,的原因

明了两大医学,体系的不同

自然能够正确

对待寒温之争

寒温之争

能否统一

怎样统一

自可定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杂病论》启万世之法承
【荐读】用《内经》解释《伤寒论》很牵强!医经和经方是两大理论体系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廖厚泽《伤寒札记》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原创科普丨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