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育发展,不应当走

“过度”与”缺失”极端

该作品是涂尔干

“法国教育史”

课程的讲稿

最早于1904-1905年开设

后成为法国

“大中学校教师资格考试”

专业理论培训课程

全书共27讲,对自8世纪

(加洛林时期)

至19世纪法国教育的

历史脉络做了详尽论述

该书集中展示了涂尔干

对如何正确看待教育史、

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创新、

巴黎大学的形成与国际特色、

艺学院全膳宿制体系与

中世纪大学的辩证法

以及伴随

文艺复兴的

教育变革等

内容的洞见

于当前的

教育改革发展

不无启发意义

一、

深究教育史有利于

制衡与纠正人们

对于时代的

激情与偏见

涂尔干尤为强调反思

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教育组织

相对较为

排斥变迁

更为保守和传统

因为其功能在于

将一些

源远流长的文化

传递给新的一代

但是保守,不代表

并不需要,再改变

要想实现

教育领域的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必须依靠,反思力量

涂尔干认为

教育理论就是对

关涉教育的事情

进行条理的反思

有条理地

运用反思

就相当于

探索教育理论

反思

是循规和蹈矩

的天谴和宿敌

反思可以使习惯

不至于成为固执、刻板、

俨然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他断言:

一旦限制,反思在

教育领域,的角色

那就注定

使它限于

停顿状态

可以说

对教育的反思

正是涂尔干高度,重视的内容

也是贯穿该书的,隐性的理念

由此可见

尽管教育领域

相对较为保守

合理反思

必不可少

否则

原本保守的

教育理论、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等缺乏

必要创新

就跟不上

时代发展

尤其在当下这个

社会转型发展的

关键期

加强反思,促进教育领域的

合理变革,显得重要而必要

涂尔干

对教育史

颇为重视

他表示:

只有细致

研究过去

我们才能

预想未来

理解现在

因此,教育史

为教育理论的研究

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种

较为思辨性质的说法

为使该结论有说服力

涂尔干继续阐述道: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

我们昨日所是的那个人

甚至

在事物的

本性当中

都可以说:

我们过去的那个人

占据了主宰地位

因为一旦拿

现在与过去的

漫长时期相比

现在也就必然

显得无足轻重

我们正是因,过去的漫长

才会呈现出,今日的形式

可以说:

过去的

自我的影响

根深且蒂固

以致构成了

我们的身上

无意识的部分

从这些话

可以推之

当下教育发展现状如何

未来教育发展又该如何

必须从

教育历史,中来去追寻

而不至于,盲目和迷失

从更大的时空来讲

当下就一定是当下

当下

就一定是

最重要的

我们

所理解的当下

就是正确的吗

无疑,每个人

都会有因自己的

年龄、知识、

思维和视野

的局限而带来的对于

所处时代的

激情与偏见

因而,历史的考察

将赋予我们感受力

从而制衡与纠正

这类激情与偏见

这说明

尊重教育的发展历程

重视反思,教育历史

对于当下及未来

的教育改革而言

不仅重要

而且必要

二、

不可低估

“黑暗”的

中世纪

在教育理论

和实践方面

的创新

法国历史

发展早期

基督教和

修道院

对于教育的

兴起与发展

有重要作用

基督教和修道院需要

“讲道(讲学)”

普通大众要理解《圣经》

均要求讲道者在

知识、语言和逻辑

等方面有一定积累

因而,早期学校

由教会及修道院开办

而且在宗教场所附近

当然,这一种

胚胎期的教育

有矛盾的一面:

即宗教成分,与古典文明中

的世俗成分,之间的相互排斥性

以至于

涂尔干

总结道:

学校

从其源起之时

自身就孕育着

凡俗与神圣之间、

世俗与宗教之间

激烈的斗争

可说,这种斗争

至今,仍然存在

尤其在高度教育阶段

尽管学校,世俗性不断地,增强

始终有其,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因此高校

如何兼顾

神圣与世俗、

精神与物质

就成为重要的命题

相对来说

希腊和罗马

早期学校的形式

较为初级、分散

学生在

各个导师的家里

是以各自的方式

接受指导

导师之间

毫无关联

缺乏沟通

这种极度分散,之后

教育组织有了,创新

出现极度集中的趋势

这一种集中

即源于一种

新的教育观:

强调学生的

共同、集体

的道德生活

对个人情感、

及思考方式

和整个本性

的影响

这启发我们:

教育的目标,必然需要

特定的方式,加以组织

从而产生

持久深刻的

道德效应

就是这样

早期会所

逐渐因为

学生集中

最终发展成

学院和大学

可见,常提到的

“黑暗的中世纪”

实则对教育领域

有着重要的贡献

基于此

对中世纪的评价

涂尔干,并不像

传统中的

那么消极

他认为这时

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才开始出现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创新

是“全新文明的良种的孕育期”

当然,这一种集中的教育

在欧洲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有两大推动因素

一是爱尔兰的僧侣和教会

促进修道院的大规模发展

带来了智识教育的发展

(如天文、辩证、诗律)

另一个是加洛林时期

查理大帝开展的

教育集中运动

包括创办宫廷学校

于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

形成整套

学术体系

三个层级:

底层是堂区学校

教授最基础内容

主教座堂学校

大修道院学校

居中

顶层

是专为精英阶层

预备的模范学校

即宫廷学校

整体来说:

早期教育提供的是

“百科全书式”教育

基于智慧的

七根支柱的

类比

教育被分“七艺”

一是文法、修辞和辩证法三科

重在教导心智及

在思考

和表达

自己时

所遵从的法则

二是

几何、算术、

天文和音乐

面向真实世界

“七艺”教育

与今天较多省份实行的

“理综”和“文综”学习

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

在公元9-12世纪

无论,从学术的角度

还是,从教育的角度

都可称为

文法时期

因为文法的教授

在学校课程体系

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遭到了一定的批评

但涂尔干

是给予了

较高肯定

他认为“我们在处理

词语和语言的时候

也就是

在以某种

直接方式

处理思想”

“若文法,真的消失了

就会在,心智的教育

留下一处空白

一段相当严重

的裂口”

这对于今天

我们的教育

尤其是

高等教育阶段

不无启发意义

因为

除了中文,相关专业

大多数的,专业课程

也都缺乏,文法内容

以至

即使硕士生

甚至博士生

“出手成章”

都并不容易

三、

自然形成的

巴黎大学的

国际主义痕迹

超越了

狭隘的

民主性

学校为何会

在巴黎聚集

因素有很多

从偶然因素来说:

就是因为在

后来被称为

“巴黎学校”

(隶属于巴黎圣母院)

的学校最开始有一些

超越其他学校的光彩

才逐渐形成了

支配性地位

从必然因素来说:

一是当时社会上

弥漫的思想焦虑

和对知识的渴求

二是

该校位居

法国最中心

因获得法律优越性

成为固定学术中心

于是知名,教师聚集

新的方式,组织教育

三是

神学家和哲学家,阿伯拉尔

对于该校的发展,做出实质贡献

这些导致了

巴黎圣母院学校

周围学生云集

教师供不应求

因而

大量教师只好把

授课地点移到了:

私人府邸、居所

巴黎城岛乃至

塞纳河的桥上

私人学校

开始出现

这些,私人学校的创办

构成了一场真正的革命

一方面

这种公共活动带来了

教师法团,盛极一时

使得,活动的本身

获得,极大的支持

另一方面

教师则受到

教师法团的

严格纪律约束,即就职礼

(首次亮相,就任试讲,

博士学位的最初形式)

和法团生活

而这也带来了

教会传统权力

教师法团

新生力量

的决斗

因为按照传统

谁要想开办学校

或者是就任教职

必须从

圣母院主事那里

获得一份执教权

然后,才能够

进行,就职礼

不得不提的是:

基于精神,和学术生活

体现出的,世界主义倾向

中世纪的学校均具有

跨国和世界性的特点

在巴黎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

被视为

从整个教会,拿到的,博士学位

当时流行

一个观念:

巴黎是整个

基督教世界

的精神首都

巴黎大学那样的学校

为基督教世界所共有

基于这种特性

涂尔干

甚至指出:

制度性的

学术生活

在跨国的

基础之上

取得繁荣

甚至在今天

如果,不背叛它

自身的根本属性

也不可能养成

狭隘的民主性

其实,欧洲各大学

几乎也都保留有这一种

古老的国际主义的痕迹

可见

国内高校

不能囿于

一时一地

须打破地域、民族的藩篱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逐步走向世界

文化与精神的

中心

中世纪的大学

教育门槛不高

听课行列中

有来自社会

各个阶层的

学生

既有贵族

也有平民

既有贵胄子弟

也有鸡鸣狗盗

之辈的孩子

也因此出现一种

学院的早期形式

——

慈善捐赠的会馆

主要为那些

家境贫寒的读书子弟

提供住宿与饮食条件

中世纪的学校早已在

教育公平

“幼有所教”

的方面

为现代教育

树立了典范

早期的巴黎大学是

各个方面的教师

组成的一个法团

等其作为

一个机构

相对稳定时

学生和教师组建了

四个独立的群体

神学院、法学院、

医学院和艺学院

学术之外

生活方面的事

由同乡会负责

院系则

主要处理

学术事务

组织教学

四个学院中

的前三个为

专业性学院

艺学院是

进入其他

三个学院

的预科

相当于

今天中学

的高级班

艺学院

较其他的

三个学院

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

对于,巴黎大学的形成

涂尔干认为是自然现象

是环境之力的产物

是社会的自然产物

也许比其他任何机构

都更好地表现了社会

四、

艺学院的全膳宿制体系

与中世纪大学的辩证法

不乏诟病之处

基于捐赠会馆而来的是:

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

——

全膳宿制体系的建立

既是学校,又是宿舍

与今天的寄宿制有差别

是两种不相同生活方式

融合在一起

“四不像”所带来的问题是

学院逐渐将学术教学活动

从大学转移

到学院内部

学院成为

巴黎大学

附属的学院

同时为了,实现自治

学院内部,管理严苛

使得,教育陷入了

膳宿制隔离的状态

要在,艺学院教学

需经,“执教权考试”

以确保教师候选人

能够具备一定才干

而被其他教师推荐

同时,博士学位候选人

需要进行

公开辩论

(辩定)

证明自己,能够适合

第二阶段的学术生涯

这两种考试

对今天挑选

学术人才和教师

仍然有启发意义

艺学院的

教育内容

主要阐释

特定学科

领域里的

权威著作

有“研读课程

即读一本书

或听一部书”

的说法

这也为当下

基础教育领域的“经典研读”

以及社会提倡的“经典阅读”

作了注脚

提到中世纪教学

不得不提辩证法

在中世纪

基于对权威性著作的学习

学生即以被动或主动状态

进入书本

因而出现了:

“相安无事的辩证法”

“兵戎相见的辩证法”

“讲解的辩证法”

“论辩的辩证法”

的分类

与此相对的

教学方法是:

讲解和“究问

(即论辩)”

但不管怎么说:

逻辑在其中具,主导地位

而且文法也有,一席之地

在当时,论辩是

学生学习的风格

甚至成为“众学之王”

获得彻底的垄断地位

学生们

每一个礼拜六

都要开展论辩

由院长主持

而学生轮流充当

立论者与反对者

学生出现了

吃饭、公开场合、私人场合

等“无时无地不论辩”的现象

这种论辩,大行其道

运用论辩,辅助证明

的现象

当时科学,少不发达

一些事情,难以得到

严格证明

有关

究竟如何看待

辩证法和论辩

在涂尔干看来:

它们作为

逻辑训练的形式

存在一定的欠缺

他认为“对于

人的心智来说:

逻辑训练本身

不能构成一种

完满的教育

需要引导

总体上去

理解人性

世界的

纷繁复杂

已经完全

不能局限于

纯粹逻辑的

狭小界限内

其实

过于注重

辩证法和论辩

自然不宜

但今天的

教育来看

我们或许

又走向了:

“不重视

辩证法

和论辩”

的极端

不仅涂尔干提到:

“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对于

经院哲学

抱有敌意

严格逻辑训练的关注

未能予以维护”

就算从

实际情况来看

今天学生们的

逻辑推理水平

也有待提升

五、

文艺复兴带来的教育虚无主义

以及多样化教育体系的价值

文艺复兴(16世纪)

思想演讲

过程中的

一段间断

标志着与中世纪的断裂

开启了某种全新的东西

在这一时期

欧洲社会进入了

青春勃发的时期

对于任何

界限或束缚

都无所顾忌

代表人物之一

拉伯雷

他所有作品

(包括《巨人传》)

的主导思想:

就是厌憎

一切管制

或者纪律

的东西

或是为

随心所欲

制造障碍

的东西

拉伯雷:知识的价值

即在于,知识的本身

不在于它可能的效果

知识的价值

是内在固有的

是一种绝对的

东西

是以其

自身为目的

而不是达成

其他目的的

手段

这一个阶段

知识的地位

极大地提升

一切以知识为中心

通过,学识而充分地

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

因为人们相信

只有占有真理带来的欢欣

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快乐

涂尔干评价这一种现象:

“存在知识过度的问题”

另一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

代表人物是

伊拉斯谟

他认为

要全面把握

人类知识的总体

要求教师广闻且博识

通晓人类知识的全域

因为为了不让

每一个人都得,去读所有的东西

就得让一个人,去读所有的东西

伊拉斯谟

十分重视

演讲才能

“演讲才能第一”

关键在于

操练和培养孩子

使用词语的能力

伊拉斯谟也十分强调

对年轻人“品味”的培养

他认为在

伟大的文学

作品,当中

培养的品味

对于年轻人

纯正而典雅

的写作风格

至关重要

从这里来看

鼓励

阅读孩子名著

并非没有根据

这是两种

教育思潮:

一种

要塑造一种

百科全书式

的才智之士

另一种

塑造一种心智

让它敏锐感受到

精美语言的魅力

其不良影响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者和学人

在追求知识

的过程当中

逐渐

陷入一种

忘我境界

慢慢脱离

现实世界

因为

无用的博学

(或者说

贵族教育、

审美教育)

在实践中

并不适用

这带来了

教育虚无主义和

教育道德危机

以致16世纪中叶

耶稣会法团的兴起

以其免费教育和

积极回应时代的

品味和需要

而广受欢迎

关于法国的教育体系

涂尔干认为:

如果不考虑

加洛林时代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个是经院哲学时期

从12世纪到14世纪

大学、院系、学院、

学位、考试

等得到发展;

二是人文主义时期

从16世纪到18世纪

出现了文学课程体系

18世纪以后为第三个时期

开启了学术史的新纪元

教育理论强调多样化

其中

现实主义

理念兴起

人们开始用

历史与科学

来去弥补

文学学习

更具现实性

强调学术对于

经济、管理、政治

等方面的关怀

这一新的阶段

以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现实主义

教育理念为代表

认为“教育

绝不能丧失

对世俗生活

和公民生活

的关注”

“教育的

所有内容

也都必须

对于此生

乃至来世

具有真正

的用途”

伴随而来的变化

一是科学

而非人文

逐渐成为

法国教育

的重心;

二是

19世纪课程体系

开始走向多元化

这符合涂尔干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越是进步

……

社会职责越来越多样化

由此导致职业和能力

也是越来越多样化

这就要求

教育体系

也具有

多样化

审察当下的

教育实践多样化

仍是受到遵循的

重要理念

在最后两讲“结论”中

有几个重要

的教育论点

颇值得重视

总结主要有:

一是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教育人

塑造人们身上携带的人性的种子

二是

自然科学和

人文科学

联系密切

自然科学

帮助我们

能够更好地

理解人类

人文科学则是

自然科学研究

的必要准备

三是

文法和语言的学习

构成所有教育的

共同基础

四是要

培养通才

不对整体有一定了解

就不可能,理解部分

五是教育

应重点培养学生

全面的理性能力

六是

需要理解

人们对于

现实的思考

缓慢且渐进

并且始终

也不完善

七是全面发展的人,应当具备

语言、科学和历史,三重修养

限于笔者

时间、学识

和理解能力的

限制难免疏漏

总体来说

读罢此书

感受得到

教育复杂

一些重要的

教育观点:

如涂尔干

在最后总结当中

提到的那些内容

在实践时

要么过度,要么缺失

没有找到,有效平衡

因而我们既要对人性、

对教育的本质和时代

有着清晰的认识

也要适时地回望

教育走过的历程

看看

当下的教育,缺少了什么

有一些内容,是否因此失彼

在社会转型发展期

教育领域被新技术、

社会发展大潮

影响的概率

越来越高

越是需要对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多些反思,不走极端

“尊重历史,注重反思”

对于教育领域的

发展至关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记 |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打卡】教师招考每日一练(4.24)
《教育学》试题第十八套
古希腊“七艺”与中国春秋“六艺”的比较研究
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四书文法修辞辩证法论语
英国高中的Sixth Form和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