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个性的人

《没有个性的人》:

人们必须首先像一个小丑

被他的紧身衣束缚的那样

在他们的种种

可能性、计划和感情中受到各种

偏见、传统、困境和局限的约束

他能提出的东西也许

才有价值、才能生长和持久

这对于

任何大思想家

来说都是如此

对于海德格尔

当然也不例外

三十而立

人们一般也是

认为海德格尔

在30岁以后

更确切地说

是在

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

在弗赖堡大学开的课中

表明,他走上了

自己的思想道路

在此之前

他是一个

先学神学,后又

转学哲学的学生

通过教授资格论文后

在大学当讲师

在这期间,他基本是

循规蹈矩的学院中人

早期对天主教神学的学习

使他自然受到经院哲学的

很大影响

他在中学时期就读过的

《存在在亚里士多德

那里的多重含义》

则使,亚里士多德

成了他私塾的导师

希腊哲学批判的实在论和

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传统

构成了他走上自己的

思想道路之前的

哲学基础

尽管

他此时的兴趣主要在

逻辑和范畴学说方面

当然,这种思想倾向

与当时统治德国大学哲学的

新康德主义哲学是很合拍的

事实上

海德格尔此时

除了亚里士多德和

经院哲学的传统外

也受到了新康德主义的很大影响

从海德格尔的

博士论文和教授资格论文

都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影响

这两篇论文基本上是

标准的学院论文

中规中矩,但很难说

有什么自己原创性的东西

即使是有,也是微乎其微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及其进行

对欧洲人的

文化意识的

冲击和改变用

“天崩地裂”四字

来形容都不为过

自由时代满足了

被长时间的和平时期惯坏了的

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乐观主义

社会的进步的信仰

战争的风暴中崩溃

这个

战争最终成了一个

与所有以前的战争

完全不同的东西

决定战争进程的并不是

个人的勇气或军事天才

而是

所有国家

重工业的

军备竞赛

战争当中

无辜的自然

农田和森林

村庄和城市

被毁

战争的恐怖让在

壕沟和掩体中的人

最终没有别的想法

只有卡尔·楚克麦耶当时所说的:

一下子,一切就完了

这个“天崩地裂”的见证者伽达默尔

对当时欧洲人绝望心态的描述

可以看做是促使海德格尔

走上他自己的

思想道路的

时代背景

海德格尔自己

对此也是

一清二楚

他经常暗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

暴露了欧洲的

“理性”的无力

公开了传统的崩溃

但是

他只是把20世纪战争

和种种事件视为一个

内在崩溃的外部表征

从中看到了一个长期以来

摆在思与诗面前的任务

就如他在《语言的本质》

所引的格奥尔格的诗句:

这些是

烈火的征兆

而不是信息

但他在

海德堡科学院

的就职演讲中

追溯崩溃的征兆一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1910-1914之间

“那些激动不安的年月”

其标志是:

尼采的《权力意志》、

克尔凯郭尔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翻译、

人们对黑格尔和谢林

日益增长的兴趣、

里尔克和特拉克的诗歌、

狄尔泰的全集

在海德格尔看来

西方文明的命运实际上是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西方文化的问题

说到底是

西方哲学

的问题

他和他的老师

胡塞尔一样

把哲学视为

西方文化的

特征与核心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是一个

“完全没有问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什么

是不可能和不能达到的

只要我们对它有“意(志)”

这个“意志”

就是所谓的“意愿意志”

(der Wille zum Willen)

也可以叫“意志的意志”

即最高、最极端的意志

“它迫使

算计和安排一切

成为它的基本表现

但不过是为了

无条件地持续

确保自己

这个意志已经预先设定

和贬低了应该是可能、

尤其是必要的东西

即存在者整体

这种意志

把存在者解释为

可表象和被表象者

可表象的一方面的意思是

可以在意欲和算计中达致

另一方面的意思是可以在

制造和实施当中得到表达

但从根本上来想

所有这些说的是:

存在者本身

是被表象者

唯有被表象者存在

这是西方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它起源于柏拉图主义

在现代技术的本质中

得到了完成

它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这个传统必须被拆除

由此一个源始的问题立场

(Sachstehllung)才可能

可是,海德格尔哲学的进路

似乎又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了

他只是在问

西方哲学最基本、

也最源始的问题

——存在问题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一片

反形而上学的语境当中

他似乎显得,格外落伍

然而,正如他的学生

伽达默尔所指出的那样:

他的问题实际上

是一个新的问题

它不是在

西方形而上学

的内部提出的

而是针对这个

形而上学本身

它并不问

最高的存在者(上帝)

和所有存在者的存在

这些形而上学问题

它是问什么东西

首先展开一般

这样问题的领域

建立起形而上学本身

得以活动的空间

因此,海德格尔

问的是形而上学传统

毫无问题预设的东西:

何谓一般存在?

海德格尔

认为要在

这个问题

正本清源

才能根本颠覆

西方形而上学

的传统

然而,几乎没有

西方哲学家否认:

西方哲学,一直

在问存在的问题

可是,在海德格尔看来

西方哲学,从来就没有

真正问过,这一个问题

它实际上

是把存在者

当作存在来问

那么

两千年来

西方哲学

为什么会犯

这样的错误

而不自知

海德格尔答:

西方哲学本身就有问题

海德格尔

正是从这一个问题入手

开始他自己的思想之路

在海德格尔眼里

传统哲学观念的问题

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

连在一起

传统形而上学

把一切事物

看成作是

被表象者

现成存在的

静止的对象

哲学就是

一种理论

它的功能就如

自然科学一样

观察和认识事物

把握事物的真理

这种作为理论的哲学

显然与事物本身

只有外在的关系

只盯着事物

静止的现在

因而无法,揭示事物的存在

因为存在,并不仅仅是现在

为此

海德格尔在他

1919年的课程中

明确提出哲学是

“前理论的元科学”

将哲学视为“元科学”

(Urwissenschaft)

并不是海德格尔

独有的做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

与新康德主义

尽管存在着

尖锐的分歧

但都把,哲学作为

元科学,来去追求

所谓“元科学”

意思是追求

最原始、最根本、

最先也是最终的

东西的科学

在此意义上

元科学

即原始的科学

或科学的科学

一切科学

都从它派生

而不是相反

然而,作为

元科学的哲学

追求的那

最先也是

最终的东西

或者说它的

起点和终点

究竟是什么

对于新康德主义来说

是知识与科学的事实

对于胡塞尔来说

则是意识的事实

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

毫无疑问应该是

生命的事实

他与胡塞尔的分歧

首先就在这里

对海德格尔来说

哲学就是现象学

而现象学就是

研究生命本身

尽管有生命哲学的外表

实际上它与世界观相反

世界观是

将生命对象化

和固定在一种

文化的生命的

某个点上

相反

现象学绝对

不是封闭的

由于它绝对

浸润在生命中

它总是临时的

海德格尔从

事实的生命

也就是人的

历史和时间性生命出发

批判旧形而上学和哲学

不是偶然的

虽然黑格尔

在《精神现象学》当中

已提出了“生命”的概念

浪漫主义也用它来

反对理性主义哲学

但只是在形而上学

随着黑格尔的去世

日薄西山时

“生命”概念

才取代了

“存在”概念

成为存在论

的主要概念

“生命”概念

的可塑性

和包容性

很大

可以囊括

灵魂、精神、

自然、存在、

动力和创造力

等传统形而上学

的主要概念因子

人们一方面用它来

提倡一种新存在论

另一方面

用它来反对

占统治地位的

学院观念论、

粗鄙唯物主义

和实证主义

狄尔泰赋予了这一个概念

以历史性与事实性的内容

使它

突破了形而上学的窠臼

成为后形而上学哲学的

基本关键词

青年

海德格尔的哲学

正是秉承了这一

后形而上学

哲学的传统

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

他在谈论存在论问题时

更多地使用的

不是“存在”的概念

而是“生命”的概念

形而上学要

追求“客观的”

“绝对知识”和

“绝对真理”

这就使它的

眼睛只盯着

“纯粹现在”

和非个人的

普遍性王国

而无视生活在

特殊、有限的时间

和处境中的个体生命

也就是海德格尔称为

“事实的生命”的东西

这种,形而上学

对待,生命的态度

海德格尔在1919年的讲课中

又称其为,“理论的”态度

但是,“理论的”

(das Theoretische)

一词在那部讲稿中

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理论”指的基本上就是

在科学思维和认知中表现的理论

也就是我们日常理解为

“科学理论”的“理论”

广义的“理论”

则指认识论、

哲学心理学

和反思现象学

对全部前科学经历

的主题化

海德格尔

主要是在

后一种意义上

使用“理论”

这个概念

这种理论将

生命理解为:

静止的、非个人

的常人的生命

生命

既无时间

也无处境

因而是

无历史或超历史的

有限的、会死的

生命

变成了一种

永恒不变的

抽象

海德格尔用了Larvanz

这个词来形容这种

抽象化的生命

Larvanz一词

由拉丁文词larva而来

意思是,鬼魂和面具

用Larvanz

这个词来形容生命

则说明经过理论态度

主题化或抽象化的生命

只是戴着面具的鬼魂

根本不是真实的生命

而是生命的自我异化

这种

异化了的生命

生活在常人的

平均化和

公共性中

以常人

(实是无人)

的是非为是非

以此来判断自己的

成败得失、穷通显达

但却没有自己的世界

总之

“生命错量了自己;

它用合适的尺度

(非量的尺度)

却未能把握自己”

这也意味着

形而上学或

现有的哲学

基本上是

停留在理论的领域

而完全,没有进入

前理论的生命领域

这就会使得哲学

濒临死亡的边缘

海德格尔对此

有清醒的认识

就在1919年

“战时研究班”的讲稿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

我们正站在

方法论的十字路口

它决定哲学的生死

我们

站在一道

深渊边上:

要么,落入虚无

即绝对的事物性

要么设法跃入

另一个世界

或更确切说

首次根本

进入世界

虽然狄尔泰和胡塞尔

都曾给他正面的影响

但他认为

他们两人都没有能提供一种

合适的前理论的哲学的方法

狄尔泰

虽提出了:

情景论的、

生活世界、

视角论的

解释自我和

解释世界的

方法

用“经历”

(Erlebnis)

概念来表示

我们与世界

的原始关系

并且这个经历概念

不是与表象和概念

有关的感觉和知觉

之类的东西

即不是属于

认识能力范畴的东西

而是前主体的经验

或者说生命的经验

早期海德格尔自己也是把它作为

主要的前理论的生命现象来看待

但他还是

认为经历

这个概念

比较模糊

人们往往

把它看做心理的东西

是心理学的主题对象

这恰恰是以

理论的发思方式

来去对待本来是

前理论的

经历现象

胡塞尔超时间的、非个人的

现象学方法在海德格尔看来

仍然是一种理论的方法

它把生命经历

当作对象性的、

在意识内部

发生的事件

或者说,它通过反思

把生命经历变成一种

被观察的经验

这种经验,可以

通过反思的描述

来把握

但它

同样无法把握

活生生的生命

(生活)本身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

哲学是人类生命的

一种特殊的可能性

因此它应根据

生命的事实性

来理解

海德格尔

对哲学目标

和任务的

重新规定

决定了他

必须找到

适合自己

哲学观念

的方法

这一种方法

并不是一套

外在的操作

程序和规范

而就是人类

存在的本身

海德格尔

仍然用“现象学”一词

来指称他自己的方法

但这已,完全不是

胡塞尔,意义上的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把现象学

理解而为:

生命的元科学

它要探寻生命的整体

在其中表达自身的

种种基本处境

他在给雅斯贝尔斯的

《世界观心理学》

写的书评中

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这个书评是海德格尔

早期重要的一部著作

表面上看它是在

批评雅斯贝尔斯

的那本书

实际批判的锋芒

却是暗指胡塞尔

这在他讨论

“我存在”(ich bin)

的意义时最明显

海德格尔

在这里并不只是要

批判主体的内在性、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而是试图通过澄清

“我存在”的意义

把现象学改造为

他心目中的

哲学方法

追问“我存在”的意义

表明海德格尔

根本地反对胡塞尔

“纯粹自我”的概念

而要越过意识理论的主体

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

自我:

这里得把我

理解为是

完全

具体的、

历史的、

事实的

自我

历史的、

具体的

自身经验中

才能接近

我有我

我在其中

把我自己

作为自我

与之相遇的

那个基本经验

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

海德格尔针对

胡塞尔唯我论的认识论

提出了,他的经验概念

这个经验概念

强调的不是理论静观

而是身体—历史

的生命活动

这种活动就是

人存在本身的实施

(Vollzug)

它是,前反思的经验

或说,源始经验

在事实的,经验当中

我并不问,自我是么

我在

可理解的东西中

通过生活有自我

海德格尔:自我

不是一个,反思的概念

而是一个,存在的概念

“我存在”:

我首先是一个

实施着的自我

(vollziehenden Selbst)即

存在着的自我

哲学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并不是外在于,这个自我的东西:

从事哲学者本身

及其尽人皆知的

可怜同属于

……

哲学的事情

哲学的前提就是通过

生存实现的人类生活

哲学属于

这种存在

是这种存在

的一个要素

如果这样的话

哲学的问题

其实即就是:

人类存在的问题

反过来

人类存在的问题

必然表现为

哲学的问题

把“我存在”解释为一个

实施着(存在着)的自我

目的不是把先验自我

简单地倒过来

因为

自我的生存意义并不是

理论的、对象化的世界

而是在为日常生活担忧(Bekümmerung)即

日常生活的活动当中

拥有自己的基本经验

这是,任何的人

都有的基本经验

通过突出这种

经验的源始性

海德格尔

用实用性,取代了

理论理性的优先性

重新规定了

人的自我关系

不再从反思的

自我对象化的

意义上规定它

而是

从行为和实践意义上

引进了本己的时间性

或者说

生命实践

的时间性

来规定它

这种时间性

远离根据,意识理论

构想出来的那个“我”

这种拥有自我

产生、保存和

倾向于担忧

人们

在这种担忧当中

经验特殊的自我

过去、现在和将来

不是把它们作为

客观的事物秩序

的时间图式

来经验

而是

在非图式的

担忧意义上

经验它们

这种

担忧意义

关涉经验

实施的方式

这种生命时间结构的提出

为解构传统存在论走出了

关键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文 │张汝伦: 自我的困境和时间释义学(下)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1967)
王庆节|超越、超越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下)
近代以來西方哲學中“物”的概念 WORD
《20世纪大陆哲学》中的100个哲学命题释意
[转载]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