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行

知行:

“知”,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

“行”,指行动、行为、实行等

中国古代

知行问题

不仅涉及认识论

而且涉及

伦理道德

和统治术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都强调了,认识的实行

认为

实行要比

知晓道理

更困难、

更重要

先秦儒家

承认天赋的

道德意识

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

认为有:

天赋的、

不必行

的知

孟子发挥孔子思想:

不学而能,其良能也

不虑而知,其良知也

把仁义礼智

等道德意识

视为是人心

先天固有的

道家认为

真知应为

神秘直觉

提倡:

“涤除玄览”、

虚极、静笃的

“不行而知”

但是在老子那里

“不行而知”义含:

“我无为而民自化”

也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发挥

老子思想

认为只有在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的状态之中,才能达到真知

后期墨家和荀子强调

“知”来源于感觉经验

知也者,以其

知过物而能貌之

《荀子·正名》:

心有征知

征知则

缘耳而知声可也

缘目而知形可也

荀子:

知之不若行之

知之而不行

虽敦必困

强调实行

韩非则从,统治术的角度

发挥老子的“不行而知”说

《韩非子·主道》: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

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

宋后,知行问题

受到更多的注意

北宋程颐:

知先行在后

知难行亦难

以知为本

人力行

先须要知

非特行难

知亦难也

朱熹提倡:

知行相须

不可偏废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

这是离行而知的先验论

明王守仁:

知行合一

今说知行合一

正是要人晓得:

念动即行

王廷相,则批判

程、朱、王守仁

等人的说法:

行得一事

即知一事

所谓真知

明清之际王夫之:

知行相资以为用

强调:

知非先,行非后

行有余力而求知

行可以兼知

知不可兼行

君子之学

未尝离行

以为知也必矣

近代

讨论,知行问题

有了,新的发展

谭嗣同:

贵知,不贵行

知者,灵魂之事也

行者,体魄之事也

真知,则无不能行

强调了“知”

章炳麟:

人心之智慧

自竞争而后发生

今日之民智

不必恃他事以开之

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孙中山提出:

“知难行易”

认为

“不知而行”,

“行而后知”,

“知而后行”

是人类发展

的三个时期

强调:

以行而求知

因知以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郁氏文化】清晨寄语之十五(文/郁蕊)
何为知行合一?就是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习录)书评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亦城传习录29:圣人多过,贤人少过,愚人无过
“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