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行

五行 

五行两字,相连为一辞

若五行作为

金、木、水、火、土

便已见于甲骨、金文

箕子乃言曰:

我闻在昔,

鲧陻洪水,

汩陈其五行

一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

《尚书大传》:

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是为人用

五行即五材

《洪范》的五行

为五种物质

功用的思想

在《左传》

和《国语》

的一些记载中

已得到了证实

《左传》:

水、火、金、

木、土、谷,

谓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

谓之三事

《左传》:

其生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

章为五声

《国语》:

地之五行

所以生殖

所载五行,皆有功用意味

并与

五材、五味、

五色、五声

相对应

史伯说: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故先王以土与

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

在中国哲学史上

第一次把五行作为

抽象的哲学命题

用理性思维的形式

说明物与五行

的内在关系

《管子》的

《幼官》、

《五行》

诸篇当中

也都提到

五行思想

《管子·水地》

以水作为

万物本原

的思想

是《洪范篇》以水

为五行之首的发展

《荀子·非十二子》

批评了子思和孟子:

略法先王

不知其统

犹然而

材剧志大

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

谓之五行

僻违而无类

幽隐而无说

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

而祗敬之曰: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

孟轲和之,

世俗之沟,犹瞀儒,

嚾嚾然不知其所非,

遂受而传之,

以为仲尼子游

为兹厚于后世。

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但思孟五行说的内容

《荀子》只字未提

《孟子》

亦无五行的解释

即使传说为子思

所作的《中庸》当中

亦未提及五行为何物

1973年12月

长沙马王堆的三号汉墓

出土了《老子》甲乙本

甲本卷后

附有古佚书四篇

其中一、四两篇

有人以为即是

思孟学派佚著

思孟五行说为:

仁、义、

礼、智、

圣(信、诚)

此五种德行

是被上升为

道德律令的

阶级意志

原初的五行

是披着神学外衣

的宇宙构成图式

思孟则把五行

释为五种德行

试图将,道德理想

转化为,道德实践

后期的墨家恢复

五行的原初含义

五行毋常胜,说在宜

五,合水土火,火离然。

火铄金,火多也。

金靡炭,金多也。

合之府水,木离木。

若识麋与鱼之数,

唯所利,无欲恶

秦汉时期

五行思想

与阴阳

相结合

形成一股

思想潮流

影响

政治、经济、生活、

道德、自然科学

等各个方面

驺衍所倡导

的五德终始

和五行生克

理论

在《吕氏春秋》

和秦始皇那里

得到回应

始皇推终始

五德之传,

以为

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

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

朝贺皆自十月朔

《内经》

用五行解释

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

且以此揭示

事物之间的

结构关系

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

“五运”即

木运、火运、土运、

金运、水运

的简称

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

不可胜竭

五行生胜,是使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化者应之,变者复之

有保持整体平衡的功能

五行胜复,是使

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的五行观

具有神学理性的特点

是对于

天人关系的

粗糙的比附

天有五行……

木五行之始也,

水五行之终也,

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此其父子

木居左,金居右,

火居前,水居后,

土居中央,

此其父子之序,

相受而布

故五行者,

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这种

固定化了的

普遍法规的

进一步演化

便是被谶纬神学所用

《白虎通义·五行》:

五行者

言行者

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地之承天,犹

妻之事夫,

臣之事君

直至汉末

刘熙《释名》

才改变了

这一状况

《释名》:

五行者,五气也

于其方各施行也

杨泉著《物理论》

在元气论的

思想体系中

容纳了五行思想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夫水,

地之本,

吐元气,

发日月,

经星辰,

皆由水而兴

对水的功能作了

充分的评价

“所以立天地者”是水

因为: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夫地有形,而天无体

譬如灰焉,烟上灰下

他以五行为五气

认为天地

是由水、土

等气构成的

欧阳修:

万物盈于天地之间

而其为物最大且多者

有五……其用于人也

非此五物不能以为生

而阙其一不可

是以圣王重焉

夫所谓五物

其见象于天

也为五星

分位于地也为五方

行于四时也为五德

禀于人也为五常

播于音律为五声

发于文章为五色

五行为维持人的生命

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并以五行为轴心

辐射于

天、地、人、

四时、音律、文章等

而有不同的对应物

《宋史·五行志》

粗略地总结了

以往的五行观:

天以

阴阳五行

化生万物

盈天地之间

无非五行之妙用

得阴阳五行

之气以为形

形生神知而五性动,

五性动,而万事出,

万事出,而休咎生

和气致祥,

乖气致异,

莫不于五行见之

故由汉以来,

作史者皆志五行,

所以示人君之戒深矣

自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行世

儒者之言五行,原于理而究于诚

或以五行为五气、五种物质元素

或以为五性、五常

或以为是天的

致祥致异的

显现发展

五行思想在宋时

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

把五行作为从无极到万物

化生进程中的一个环节

阳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

四时行焉

五气便是五行

五行如何生物

阴阳二气与五行

的交感凝合

而成男女、万物

五行是凝合成万物的质料

(朱熹称为“生物底材料”)

新学代表

王安石在

五行观上

与周敦颐

也有相似之处

王安石的哲学逻辑结构中,

道或太极是其最高范畴,

它是阴阳两气的统一

阴阳两气变合而生五行,

“阴极而生寒,寒生水”,

“阳极而生热,热生火”,

“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

“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

“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

由五行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事物的

形状、气质、颜色、

声音、味道、性情

等各异

五行构成

纷繁复杂

的万物时

亦构成人的形体

赋予人以生命和意识

五行者,成变化而行鬼神

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

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

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

这样,五行

是包括人在内的

万物存在的基础

天播五行于万灵

人固备而有之

其次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构筑了比较完整的

“原于理而究于诚”

的五行结构

在朱熹哲学

逻辑结构的气物阶段

五行是不可缺少的材料

天地生物,五行独先,

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衰合,

便是生物底材料

这种材料,朱熹也称为质,

“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既为生物质料

如何构成物

天地始初

混沌未分

想只有水火二者

水之滓脚便成地

登高而望

群山皆为

波浪之状

便是水泛如此

然水之极浊便成地

火之极清便成

风霆雷电日星之属

盖五星皆是地上

木火土金水之气

上结而成

天体(五星、日月等)的起源

地质的变迁

都是五行质料的造作

人亦不例外

只是一个阴阳五行之气

滚在天地中

精英者为人

渣滓者为物

五行虽是质

他又有

五行之气

阴阳二气

截做这五个

非阴阳外

别有五行

因此阴阳两气

相磨而成宇宙

即五行构成天地

再次

明清时

王廷相、

王夫之

等继承了

王安石的

五行观

试图对以前

被歪曲了

的五行观

加以纠正

以恢复作为

五种物质元素

的本来面目

王廷相

认为五行生克

乃出自异端邪术

是古今之大惑

亦不符合起码的

自然界生物的道理

五行家曰:

'金生水’

自今观之,

厥类悬绝不体,

厥理颠倒失次

安有生水之理?

五行家曰:

'水生木’

无土将附木于何所?

水多火灭土绝,

木且死矣,

夫安能生?

并指出由于

正道湮窒,

怪诞纷起,

有以五行附会

脏腑、四时、星纬地理

有以附会生命之术,

又附会于

阴阳造化,

由渐而极

甚至有

“金木之气生人”

“与水火并立

而为生人物

之本源”

的怪论

王廷相还批判

五行灾异、

风水地理

迷信之说

他总结说:

元气者,天地万物之宗统

有元气则有生,有生则道显

天地万物的

本原是元气

元气

是物之原

造化之本

王廷相

对历史上

的五行说

一一历数

予以批判

清除其谬误,

纠正其附会,

剔除了汉以来

五行

对应结构的

非理性成分

王夫之

继续纠正

五行观的

异端邪术

他指出

京房之配卦气,

医者之配五藏,

黄冠以配神气魂魄,

后有星命、相术等

皆说五行

实“则挟五行

以摇荡人心”

以惑天下

即使是以《洪范》之

貌、言、视、听、思

配五行

为比拟之说以实之

似矣,而实不然也

它是

强其似以求配也

于五事之敬用也奚益

其不似也奚损

既无捍益

何必强配

王夫之认为

五行就是

五种物质元素

有木而后有车

有土而后有器

车器生于木土

为所生者为之始

五行作为

物质元素

是不灭的

车薪之火,

一烈已尽,

为焰,

为烟,

为烬,

木者仍归木,

水者仍归水,

土者仍归土,

特希微而

人不见尔

王夫之

一方面

把物质

不灭思想

援入五行

另一方面

又指出

五行的

局限性

综观中国

哲学中的

五行范畴

约有四义:

(1)指五种物质元素:

水、火、木、金、土

中国历史传说中的: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都与火、水、木、土、金

有关

如燧人氏钻木取火

人们

把他说成是

火的发明者

由于火的发明

引起社会生活

的伟大变革

才使人类从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的状况中

解放出来

伏羲氏教民渔畋

其方法是:

焚林而畋

竭泽而渔

神农氏

制耒耜

耕而食

可见,人对于

水、火、木、金、土

五行的掌握

是同人与禽兽

相区别同步的

从五种

物质元素

的意义上

理解五行

与其性质相类的相应对象有:

五材、五色、五方、五虫、

五味、五臭、五气、五官、

五脏、五腑、五体、五谷

等等

《管子·水地》

曾以水作为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即世界的本原,具有宇宙论的意义

(2)指五种道德行为

五行学说

从自然领域

推向社会领域

便设立

五行之官

管理祭祀

五行

从祭祀的仪礼

而转化为一种

合乎仪礼的

行为规范

因此

五行被看做五常,即:

仁、义、礼、智、圣

后又被当作

仁、义、礼、智、信

等五种伦理道德规范

(3)

指五种

心理活动

情感意识

五行学说再从社会领域

推向人身的内在世界

便有

喜怒、呼笑、

忧悲、哭呻

这使五行

有可能被人格化

从而赋予意识的性格

(4)

天的意志显示物和理

借以造作万物的质料

作为

被意识化了的五行

就为至上神——天

显示对人间的赏罚

提供了媒介

天的意志,就是通过

火、水、木、金、土

等的灾异传达给人间

这样,五行成为

天人感应的感应物

后来

天人感应受到批判

五行虽然被还原为

五种物质元素的

原初涵义

又被纳入

理的哲学

逻辑结构

作为本身

无情意、无造作的理

返回到现实世界的中介

也就是

理借助于

气的凝聚

造作万物

的具体材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五行
五运六气资料
了解五行元素
太玄数解析
传统文化阴阳五行,你不知道的十天干奥秘,戊阳土和己阴土的区别
五行之阴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