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义

仁,亲也

从人从二

仁者,人也

相人偶亲之

义,己之威仪

段玉裁注:

威仪字

用之谊者

人所宜也

殷周之际

仁义作为,单一概念

而未对举,或者对称

仁义对举,早于孔孟

背施无亲,幸灾不仁,

贪爱不祥,怒邻不义,

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仁指协调

国家内部

人际关系

义指调节

国际关系

只有处理好

这四种关系

才能够守国

体仁足以长人

嘉德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老子

从自然而无为

的价值观出发

否定仁义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认为仁义是在

理想学说或境界

废除之后出现的

大道废,有仁义

孔子突出了仁

以仁作为,最最高的

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

从而建构仁学

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从正反两方面的,道德实践方向

体现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

义,孔子认为是:

君子应具的高尚

道德情操和行为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也是

调节勇

而使之

不乱、不盗

的价值导向

见义不为,无勇也

墨子也提倡仁与义

仁人之事者

必务求

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兼相爱”的兼

不仅,蕴含仁爱

而且,包涵义理

兼即,仁矣,义矣

墨子贵义

“万事莫贵于义”

是最高的

价值标准

孟子批判墨子

而将

仁义观

建构在

心理性的

超功利的

基础之上

他把孔子作为

道德行为规范

的仁义

转而向内

从内在心性

的意义上

讲仁义

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

以义具有

与仁同样的

道德价值

所以

孔子主张,“杀身成仁”

孟子强调,“舍生取义”

孟子仁义并举

且以仁义

既相联系

又相区别

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道家崇尚

自然无为

以仁义

为有为

有为就是

虚伪无诚

爱利出乎仁义

捐仁义者寡

利仁义者众

仁义之行

唯且无诚

且假夫禽贪者器

仁义成为

贪得无厌

的工具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散乱

黄帝

始以仁义

撄人之心

扰乱人心之后

“天下脊脊大乱”

“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

如同刑具一般

说仁邪?是乱于德

说义邪?是悖于理

仁义是

乱德悖理

的罪魁

认为只有

攘弃仁义

天下之德

始玄同矣

《易传》与庄子异趣

肯定仁义,并以仁义

为人道的,最高准则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荀子继承

孔子、《易传》

而与孟子稍异

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也

义者循礼,循礼,故恶人之乱之也

把仁义放在

爱人与害人、

循礼与暴乱

的正负两方面的涵义中

以凸显仁义正面的内涵

仁,爱也,故亲

义,理也,故行

庄子

追求,个体人性的自然

否定,性外之物仁义的束缚

仁义是性外之物

所以必然会束缚

个体人性的自然

那么,韩非

则从多角度

否定仁、义

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古不适今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义

宜用于古

不宜于今

第二,仁义与法制不两立

行义示则主威分

慈仁听则法制毁

第三,仁义与政治伦理实践相脱离

垂泣不欲刑者,仁也

不可不刑者,法也

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

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故举先王

言仁义者盈廷

而政不免于乱

第四,服势与仁义

海内说其仁,美其义

而为服役者,七十人

贵仁者寡

能义者难

以天下之大

而为服役者

七十人

而仁义者一人

《吕氏春秋》

主张德治

容纳法治

以仁义

与爱利

为一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以爱人类为仁

义者

百事之始

万利之本

汉初陆贾

建议刘邦:

“行仁义,法先圣”

贾谊与陆贾

一样强调仁义

提出千万不要

简单批判其为

虚伪或者欺骗

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势已定

权已足

乃以

仁义恩厚

因而泽之

故德布

而天下

有慕志

扬雄论仁义:

无越于传统的规定

理生昆群兼爱,之谓仁也

列敌度宜,之谓义也

仁以人之

义以宜之

王充则以

儒家为宗

儒学可贵:

通仁义之文

知古今之学

即人之所以

为人而贵于

“夷狄者”

仁义是,人性所本有

上世之士

今世之士

俱含仁义之性

也就是人

所具有的

五常之性

五常之道:

仁、义、礼、智、信

王弼根据《老子》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的逻辑顺序

而作了解释

上德不求不为

有德而无德名

唯道而用

失道而后德

便是有为有求

并陷入

得失、成败、善恶

矛盾的下德

不能无为

而为之者

皆下德也

仁义礼节是也

仁义作为

下德有为

的表现

故有

宏普博施

仁爱之者

的上仁

仁义

名虽美焉

伪亦必生

便即虚伪

有所仁爱

有所不仁爱

爱不能兼

则有抑抗正真

而义理之者

爱有所偏,便会产生

忿枉枯直,助彼攻此

这是为之

而有以为

的上义

仁义的产生:

道德沦丧已失落

社会扰乱不和谐

自然产生出仁义

郭象把

有为与无为、

仁义与自然人性

调和起来

使,不能超越现实

与,必须超越现实

统一起来

证明

名教,即是自然

仁义,即是人性

仁义者

人之性

唐韩愈、柳宗元

等发动古文运动

究其实质即是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说:

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韩愈以其

中国儒文化承传者

主体自觉的责任感

重建儒家

仁义道德

规范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

合仁与义言之也,

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所谓道德云者,

去仁与义言之也,

一人之私言也

以老子

绝仁弃义为私言

是一个人的意见

韩愈以他,所建构的

合仁与义的道德规范

而为天下,共同原则

韩愈重新确定了

仁与义的内涵为: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两宋之时

仁义之辩

不是

停留在两者的

规定与关系上

而是提升为

道德形上学

据此而重新

规定、解释

仁义

周敦颐

在“立太极”

与“立人极”

的统一当中

即宇宙本体

与道德本体

的一体结构

当中

定位为:

圣人之道

仁义中正

而已矣

仁义是人的

道德情感之心与

道德行为的适宜

爱曰仁

宜曰义

从宇宙论角度解释仁义:

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成,义也

张载批判

道教以仁义为人的

真性、人性的丧失

恢复儒家

以仁义

为人性

的传统

仁义人道

性之立也

仁义其性

人性由于

仁义道德伦理

才能得以建构

“性天经,然后,仁义行”

仁义是人性的体现

仁与义的关系:

张载认为:

第一,仁常义动

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

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第二,仁性义知

仁通极其性,故能致养,而静以安

义致行其知,故能尽文,而动以变

第三,仁无体,义无方

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

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

义入神,动一静也

仁敦化,静一动也

仁敦化,则无体

义入神,则无方

二程认为:

人从,万物生生之理

体验,天地万物一体

的仁义

并非局限于形体

而是对于

自我形体

的超越

因此必须

把仁放大

仁者无对,

放之东海而准,

放之西海而准,

放之南海而准,

放之北海而准

仁者以,天地万物

为一体,莫非我也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义、礼、

知、信

皆仁也

朱熹认为:

仁也者

天地所以

生物之心

而人物

之所得以

为心者也

仁者爱之体

爱者仁之用

仁与义的

内涵不同: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

明王守仁

从心学的立场

规定仁义

心一而已

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

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

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

不可外心,以求义

独可外心

以求理乎

明清之际

王夫之对仁义

作了,比较

全面的论述

其主要观点为:

第一,仁义之源,为清明之气

气自生心,清明之气自生仁义之心

第二

仁义是人

之所以为人

的本质特性

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

其本在性

……

恻隐、羞恶、

恭敬、是非

唯人有之

禽兽所无

人之形色

足以率其

仁义礼智之性者

亦唯人则然

而禽兽不然

第三

仁义之心与

知觉之心的

同异

前既释仁义之心

与知觉运动之心

虽同而实异

今此又概言心

而即已别乎小体

以此所言心

为仁义之心

则仁义为实有

而思,为虚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孟子》鉴赏辞典
朱松美:论子思与孟子之思想统续
中国崛起需要更多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实现!
吕祖《道德经》解读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王安石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