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清代学术

既是对中国古代

传统学术总结的时期

又是

近代中西学术思想

冲突交融的时期

20世纪

对清代学术思想的研究

内容丰富,学派迭起,

名家辈出,著述如林,

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呈现出与历史上

其他时代的学术思想

有所不同的特点

20世纪前半叶

清代学术的研究主要围绕

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术分期、

清代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

等方面开展起来

主要代表人物有

章太炎、王国维、

梁启超、刘师培、

胡适、傅斯年、

钱穆、顾颉刚

等学者

关于清代学术

源流的研究

有以下几种观点

清代学术源于汉学

这种观点认为:

清中叶以后

中国学术思想史走上了

一条与宋明学术

截然相反的道路

一方面为经学考据学

另一方面,为“反玄学”运动

梁启超认为

“后来清朝各方面的学术

都从此(对理学的反动)

当中孕育出来”

而反对的结果

使得清代学风

趋向于客观和实践

为经学考据学的复兴

创造了条件

胡适也指出:

约略说来

当曰

'反玄学’

的运动

在坏的方面

有两个趋势:

一是攻击那谈心说性的玄学

一是攻击那先天象数的玄学

认为费密、颜元

是反谈心说性的

玄学

黄宗炎、毛奇龄

是反迷信的玄学

而颜元、戴震、袁枚

是反不近人情的理学

傅斯年也认为清代学术

只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

并觉得

这很像

西方文艺

复兴时代

的学问

具有复古精神

称它为“中国的

文艺复兴时代”

指出清代学术与宋明理学

不仅在方法上截然不同

且在宗旨和价值

取向上也完全相左

特别是王国维认为

雍、乾以后汉学大行

尤其到乾、嘉之间

汉学研究比

东汉学术

更加兴隆

他们也都把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

释谓于汉学,而与宋明学术无关

清代学术源于宋学

此种观点主张

宋明理学传统

在清代至少是

前期仍有

其生命力

尤其是

活动于清初的

明末遗老的思想

仍然没有摆脱

宋明理学的窠臼

钱穆说:

汉学渊源者

必朔诸晚明诸遗老

而道咸以下

汉宋兼采

之说渐盛

抑且多尊宋贬汉

对乾隆为平反者

故不识宋学

即无以识近代也

认为这一时期

凡在研究

经史义理上

开拓出了一片

新天地的学者

其精神皆可以上溯到晚明诸遗老

间接承袭宋明儒的积极治学传统

钱穆

尤其指出

清代经学

依然延续

宋元以来的

学术理路

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

他不同意

理学在清代

为衰世的观点

指出:

要之有清三百年学术大流

论其精神

仍自沿续宋明理学一派

不当与汉唐经学等量并拟

则昭昭无可疑者

由于

学者怵于内忧外患

经籍考据不足

安定其心神

而经世致用之志复切

乃相率竟及于理学家言

几几乎若将为有

清一代理学之复兴

他强调学术发展

“每转而益进

途穷而必变”

的两大基本特点

并以此分析

清代学术与

宋明学术

之间前后继续

相互促进的

纵向关系

以为

宋学不仅在清代

就是在乾嘉时期

仍然有其影响

因此只有,了解宋学

才能更好,了解清学

冯友兰也认为:

宋明理学、心学

在清代仍然具有

继续的传述

清代的汉学家讲所谓的义理之学

讨论的如理、气、性、命等问题

仍然是宋明理学所提出的问题

由此揭示了

清学与宋学

的渊源关系

在清代学术渊源上

还有其他观点

如邓实认为近世二百余年

汉、宋之学不管怎样变化

皆在孔子之术、六艺之科

说:

曰汉学

曰宋学

曰今文学

其范围仍然不外

儒学与六经而已

未有能出乎

孔子六艺之外

而更立一学派

刘师培认为

清初学术以浙学为盛

主张汉宋持平论

章太炎说

“清初诸人

讲经治汉学

尚无今古文之争”

但清代汉学

与两汉经学

是相区别的

如惠栋之流说经

虽宗汉亦不薄宋

江永为朱熹《近思录》作注等

皆说明汉、宋两学不分轩轾

关于清代学术分期的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

从不同角度

来作分期的

四期说,梁启超

依据佛教当中的

生、住、异、灭

把清代学术思想分为:

启蒙期(生)、

全盛期(住)、

蜕分期(异)、

衰落期(灭)

认为清初即启蒙期

是对前时代的反动

新思想由此孕育

清中期即全盛期

创造出了

一代新学术

不同学派

蜂拥而起

清后期即

蜕分期、

衰落期

其学术分化瓦解

两期说

钱穆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角度

把清代学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并指出其不同特点

认为

“自世祖顺治入关起

至乾嘉时代止为前期”

“清儒

在异族政权

严厉统治下”

“途穷路绝之余

不得不沉下心情

切实作反省研寻功夫

而多数学者被迫走上

考据训诂的消极路线”

“其中

少数较为积极的学者

于研究经史义理之余

直觉的或非直觉的

披露了他们潜在的

民族意识”

“自道咸起至清室覆亡止为后期”

由于受清政府的统治势力日衰

和西方近代政治思潮侵入的影响

“乃使

晚清儒家思想

为之丕然大变

首倡之议

的康、梁

以及领导革命

的孙中山先生

可为本期之代表”

他用理学

把清代学术

分四个阶段

并揭示其学术的特点:

一是晚明诸遗老阶段

特点为“东林继起

锓锓有由王返宋

之势”

二是顺康雍阶段

特点为

“理学道统

遂与朝廷之

刀锯鼎镬

更施迭使

以为压束社会之利器”

三是乾嘉阶段,特点为:

“聪明才智旁迸横轶,

群凑于经籍考订之途”

四是道咸同光阶段,特点为:

“学者怵于内忧外患,

经籍考据不足安定其心神,

而经世致用之志复切,

乃相率竞及于理学家言,

几乎若将为有清一代理之复兴”

胡适从理学角度

把近世学术分为两个时期

理学时期和反理性时期

并与钱穆的观点相左

三变说:

王国维

从清代学术

的变化出发

把其学术分为

国初、乾嘉、道咸

三个变化时期

并且指出其

不同的特色:

“国初之学

大,乾、嘉之学精,

道、咸以降之学新”

在此基础上

强调多种学科

出现的新气象

邓实也主张三变说

而把清代学术分为:

顺康之世

此时学术

避虚就实

经世致用

作为特色

乾嘉之世,此时是

海内士大夫争言汉学

道咸之世,为汉学

转而显现出颓势

文学始兴

常州学派

占领学坛

并说:

近世二余年,不分汉宋之学,

变而为汉学、宋学,汉学、

宋学变而为

西汉今文之学

其变也

不离乎儒者近是

认为学术的发展

是靠学者开创

邓实的三变说

只谈今文经学

与王国维

有理解上

的差异

关于清代学术精神

与治学方法的研究

在论证清代的

学术精神方面

胡适指出清代

是一个考证学昌明的时代

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他说:

中国旧有的学术

只有清代的'朴学’

确有'科学’的精神”

认为三百年来的汉学家的音韵学

故能成一种有系统有价值的科学

在于能用“朴学”这种科学的方法

自顾炎武

到章太炎

皆具有这种

科学的精神

傅斯年主张

清代学术的科学精神

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怀疑的精神

认为清代学术怀疑

宋儒先天河洛说和

《古文尚书》

才把魏晋六朝唐人

尊奉的权威推翻了

第二是求实的精神

认为清儒“本着

亲历实验的态度

用着归纳的方法

取得无数的材料

翻来覆去

仔细考索

求异求同

这些都是

有价值的

疑:

汉学家治学的

两大精神是

怀疑和征实:

由怀疑而假设

由假设而实验

由实验而立说

这种精神与方法岂不是

科学家的精神与方法吗

怀疑是各种学问

进展的出发点

清代学术的进展

是以怀疑精神

作为先导的

他还认为

清代学者

胜过前人

全在征实

顾炎武

所著的

《日知录》

讲究实证

少发空论

改变了

明代蹈虚谈玄的学风

时值清代中期,更是:

“无征不信,崇实黜虚”

讲出了

清代学者

注重征实

的真精神

清代学者的

治学方法上

胡适总结出

汉学家

的两种

科学方法

是大胆假设

和小心求证

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

证据不充足,不能使人信服

清代训诂

的方法

王念孙、

王引之

父子两人

方才完备

这种方法

先收集许多

同类的例

比较参看

寻出一个

大通则来:

完全是

归纳的

方法

清代的

校勘学

具真正的

条理系统

也是科学的方法

顾颉刚断言有清一代始终

没有改变假设求证的方法

认为

在清中期汉学的全盛时候

这种方法运用得尤其严谨

强调假设

求证方法

固然可靠

但是学者得先

具备批判精神

才有资格运用

指出:

不先正

'注疏’

'释文’

之底本

则多诬古人

不断

立说是非

多误今人

这两句话

已把清代汉学家

治学方法的真谛

完全表现了出来

罗振玉,从传统学术当中

概括出,清儒的治学方法

认为清儒

是对前人的

归纳与总结

其方法有:

征经、释词、释例、

审音、类考、捃佚

等六种

这一些方法,并非凭空产生

而是在古人,基础上的创新

另外,这一时期

还涉及关于清儒

代表人物的研究、

清代学术的得失

与新气象的研究

等等

尤其是王国维揭示

清代晚期受西学影响

而出现译著、杂志

和学校的近世气象

特别是

进化论、

自然主义

进入我国学界

产生积极影响

面对当时学界

思想的停滞

建议应该

吸取西学

融通中外

切莫

把学术当成

政论的手段

如此

学术才有

发达之日

20世纪后半叶

随着历史唯物主义

指导地位的确立

对清代学术思想的研究

开始冲出纯粹认知领域

较为重视客观社会存在

主要代表人物为

侯外庐、嵇文甫、杨向奎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在

对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等人的研究上

自50年代后期至

“文化大革命”期间

学术界受到

“评法批儒”

的严重干扰

使

清史研究

陷于瘫痪

到了80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的

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时代文明发展

的最高水平

此阶段

人才辈起

群星灿烂

著书如林

成绩斐然

主要集中

在以下的

几个方面

关于

清代学术思潮

及特征的研究

学术界对其,众说不一

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启蒙思潮

侯外庐认为

明末清初的

何心隐、

李贽、

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

等人都是些

启蒙思想家

他们的观点是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

而黄宗羲的

《明夷待访录》

类似《人权宣言》

特别是

《原君》、

《原臣》、

《原法》诸篇

明显地表现出

民主主义思想

“在清初是近代思维方式的伟著”

嵇文甫认为黄宗羲的启蒙思想

主要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当中

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的色彩

但其民主思想

反映出的是当时一般

中、小地主和缙绅、士大夫

反抗大地主专政的民主要求

和近代意义上的

民权政治

距离甚远

一些学者认为

清初启蒙思想家

对近代有影响

中国近代学者

向明清早期

启蒙学术的

认同

有三个方面

一对倡导科学的认同

认为清初学者

在运用科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对于近代学者的影响重大

二对初步民主思想的认同

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对梁启超的改良政治活动

起了重大指导作用

而王夫之、顾炎武

学说中的初步民主思想因素

亦受到近代启蒙学者

(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

的珍视;三对新道德观的认同

认为近代启蒙学者的

启蒙学术中的新道德观

在早期改良主义者

(魏源、冯桂芬、王韬)

那里已露端倪

到戊戌维新时期

方才明显地在道德观上

与早期启蒙学术相接轨

批判总结思潮

有学者认为

清初思想家们痛定思痛

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

便继承了明末以来

兴起的实学思潮

进一步倡导学术经世

决心以“批判的武器”

抨击封建专制

批判空谈误国的理学

掀起具有求实

和批判精神的

经世致用思潮

还有学者认为:

清初学术是

“以经世思潮为主干

从对明亡的

沉痛教训入手

在广阔的

学术领域

去虚就实

尔后又逐渐

向以经学济理学

之穷的方向过渡

最终走向

经学的复兴

和对传统学术的

全面总结和整理”

来展现清代

学术经世

的特点

清代学术

既是“中国封建文化总结的时期”

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

转变的时期”

如这一时期编纂

大型类书和丛书

使得中国历史上

浩如烟海的典籍

得以流传和保存

认为“清代学术文化从明清之际起

就呈现了由宋返汉,通经复古之势

到了康乾盛世,考据学风达到鼎盛

考据学派对中国历史上

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

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

从文字、声韵、校勘

入手,一一加以考订

将一些艰涩难解的古书

通过训诂注疏

达到通晓能读

又将一些

章简错乱

讹误甚多

的古书

通过校勘

予以纠正

还使一些年久失传

真伪难辨的古书

通过辑佚和辨伪

得以流传和辨明”

正是这些系统性的整理

既为后人的阅读和使用

提供了方便

又为

总结和清理

传统的学术

奠定了基础

反理学思潮

一些学者认为:

“清世理学家

意识到了

前代理学

这样的失误

而欲求正之

但学术

的发展

却是又在

偏锋直至

'尽弃宋诠

独标汉旗’

提出:

清代的训诂考证

应着力解决理学

'性即理’或'心即理’

等问题的

义理是非

而实际上

恰恰相反

清代考证学

却否定理学的

所谓义理问题

这说明清代思想史的发展

不是单有一个'道问学’的

内在理路,就能够解释的

而是其中

还有一条

更为内在

的理路

即以

经世致用为

主要特征的

反理学思想

所以

我们可以看到

这样一个事实:

宋明时期

曾经大盛

的理学

经历了清代

这样一个

历史时期

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

只留下了

斑斑残迹

清代是经学兴盛时期

理学已经丧失了生机

杨向奎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

分析论述了清前期的

顾炎武、惠栋、戴震、

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

等反理学思潮、学术成就、

治学方法及其影响

认为清代

汉学家在

经学、小学、

音韵、训诂

乃至天文、历算等方面

都作出重要的学术贡献

还有观点认为清代学者

希望通过对程朱理学的

批判和改造

创立新的

思想学说

有效地解决了

社会现实问题

以上内容都不否认

明清之际学术思潮

具有一定启蒙意义

只是

论述的层面

强调的重点

有所不同而已

“批判总结思潮”

的概括立足于

文化学术史的

层面研究分析

“反理学思潮”

立足于社会思潮史

的层面研究分析

而“启蒙思潮”则立足于

时代精神的层面研究分析

有的学者不赞成“启蒙说”

认为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

不过是旧时代的“晚霞”

而不是新世纪的“曙光”

例如

反对“启蒙说”的学者

在解释黄宗羲、唐甄的

“民贵君害”、“帝王皆贼”

的言论时

指出这导源于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

并没有超出

儒家思想

允许的范围

另外,黄、唐

也没有明确提出

“废除君权”的主张

因而不能说是

具有启蒙思想

反对“启蒙说”

的学者还断言道

在明清之际对于

“复井田”、

“设方镇”

的讨论

仍没有摆脱

儒家理想的

“三代”模式

不是超越儒家

新的社会理想

并说

清代学术思想

的表现形式是:

从'四书’

回到'五经’

或者'十三经’

从性理之学,回到训诂考据

从朱学,回到汉学”

因而“不同意把这一思潮

说成是中国的启蒙文化”

虽然清初学者提出

一些新的思想与命题

出现了“汉学”的复兴

但学术思潮本身

不具备启蒙性质

还有学者认为

在清初的

理论交锋中

不时带有近代

启蒙性质的

思想闪光

但未留下

多少影响

更未成为

一种潮流

而且

在二百年的思维运动中

清朝适之尊奉程朱理学

迄未消减,嘉庆后

反而日益强化

在这一条件下,所谓

“文艺复兴”、“启蒙”

都不可能成为

支配性的思潮

关于清代主要

学术流派的研究

乾嘉学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学术界对乾嘉学派的

研究趋于客观

尤其是对于乾嘉学派

在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

重要贡献和其演进求实的

学术作风等

予以高度的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原因

一种观点认为

是清廷统治的稳定及繁荣局面的

出现和严酷频繁的文字狱所致

这一学派的出现

既是

康乾盛世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学术兴盛

的产物

又是清朝推行

文化专制主义、

大兴文字狱

的结果

另一种观点

认为顺康之际

批判理学思潮

是乾嘉汉学的

先导

这种法古倾向

“导致清初知识界在方法论上

逐渐抛弃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

走向了朴实考经证史的途径”

为乾嘉学派的形成

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

内在的逻辑依据

是清初以来反理学思潮逐步发展、

学术本身运动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故该学派的形成应是

多元性原因综合作用

的结果

从而打破了

清廷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导致乾嘉学派产生的定论

二是乾嘉学派主要学术流派

以前论者们,往往沿袭

章太炎和梁启超的说法

把乾嘉学派分为

惠栋为代表的

吴派和戴震

为代表的皖派

认为吴派的出现

标志着汉学的形成

而皖派的出现

是清代汉学

发展的高峰

对分派问题上

一种观点提出:

乾嘉间学术

只有汉宋之别

而无惠戴之派别名目

实际上即是指

两种不同学风

即求古与求是

另一种观点指出

不能

用吴皖二派

或惠戴两家

概括整个

乾嘉学派

因为,吴皖分派

忽略了对乾嘉学派

作动态的、历史的

研究

在无形中掩盖了

乾嘉学术的轨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吴、皖分派说

有其存在的必要

分派“并非是说

二者根本对立

而是肯定二者

都是乾嘉学派

都尊奉汉学

都从

文字、音韵、训诂

入手治经

有着基本的共同点”

如更深入地研究乾嘉汉学

还可以从中分出其他派别

扬州学派、

杭州学派、

钱大昕派

三是乾嘉学派的

主要特征及性质

一种观点认为

吴皖“两派学者

的'考古’著作

都显示他们

把孔子的'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当作圣训

无疑都不同程度地

背离了顾炎武强调的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的遗教

但那是有历史理由的

因为两汉经学家

便十分重视区别

'学’与'术’”

另一种观点认为

清代的考据学

虽属于经史学

但考据学

当中也有

哲学内容和

哲学意义

乾嘉考据学

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学风

更是

义理、

考据、

文章

的统一

一方面

它以自家义理

解释儒家经典

使经学理学化

使儒经成为

理学理论的

依据

另一方面

它针对

宋儒经学

凿空悬揣、

牵强附会

以“虚理”的方法

以“考据”的原则

发展出一整套

哲学方法论和

学术思想体系

顾颉刚

站在历史的

高度总结说:

“清代学者表面上尊汉排宋

而实际固善是从,则又合之

然清学之经学

渐走向科学化

之途径

脱离家派之纠缠

则经学遂成古史学

而经学之结束期至矣

认为乾嘉学派正是

使得经学化为

史学的先驱者

今文公羊学派

学术界认为

改良主义特色

开启了

清末公羊学

大盛的局面

如杨向奎说:

今文经学自何休

总结公羊义例后

少有继之者

“庄存与出尚未谙

《公羊》义例所在

刘逢禄乃何休

总结之发现者

而孔广森有别释

遂歧义丛生

此后龚自珍、魏源出

更与经世说相结合

遂使公羊义更富

改良主义色彩

乃开清末公羊学

大盛之先河”

有学者提出:

“清代公羊学说

由刘逢禄

奠定基础以后

到了龚、魏手里

便被改造成为

批判的武器

倡导变革的哲学

以公羊学

为中坚的

今文经学之

复兴和盛行

与清朝

统治危机

日益暴露、

有识之士

先后觉醒、

探索救亡道路

相伴随

相激荡

戊戌时期

以康有为

作为代表

更将

公羊历史哲学与

西方政治学说和

进化论相糅合

发动了

近代史上

意义重大的

维新变法运动

公羊学说同之

风靡海内”

公羊学说

在政治上

有力地

抨击,封建专制的罪恶

冲击,旧制度的根基

推动社会的变革

在思想学术上

冲破正统思想

禁锢的局面

为西学的输入和

“新学”的创立

而推波助澜

也有人认为:

“号称'朴学’的清代汉学主流

不仅相对于朱熹理学而言即是异端

即使相对于两汉经学而言也是异端

那么,作为

非主流的经今文学派

也属于汉学的异端”

公羊学派

在清代经学形态当中

不是清代汉学的主流

而这一非主流

与主流“朴学”

一样

也是两汉经学的异端

近些年来

实学成了

明清学术

研究的热点

一种观点认为

“明清实学思潮

将中国儒学

由宋明理学

而推进至

又一新的阶段”

从而把

明清实学看做

“宋明理学”与

“近代新学”

之间的桥梁

还有观点认为:

随着

清政权的巩固和统治者

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各种进步主张遭到扼杀

实学思潮也逐渐丧失

其经世致用的宗旨

转向强调通经

重视实证一途

清代学术

由此而进入了

另一发展阶段

这就是由大洋彼岸

吹过来的西学之风

为实学思潮的兴盛

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之对立的观点认为

不能用“实学”来概括

明清的学术思潮

因为,它不是一个

“独立的学派”和“具体的形态”

只能算是一种学术的价值取向

从历史脉络讲

实学即是对明代

学术思潮的反思

而形成的

有人把它叫

“新朱子学”

并演绎成清代学术

“时代的新气象”

另外,学术界

对清代学术思想

研究的领域

不断扩大和深入

涉及

清代学术与文学的关系

清代学术与士林风气的关系

清代学术与文化的关系、

明清之际的

中西文化交流

等诸多问题

对于清代学术思想史中的

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学派

开展热烈讨论

不同观点进行

激烈争鸣

如对王船山、黄宗羲、

傅山、戴震、王念孙、

王引之等人物

以及

浙东学术、

扬州学派、

乾嘉考据学派等

尤其

关于明清之际的

进步学术思潮的

评价与性质问题

究竟是早期启蒙思潮

还是封建社会

儒家内部的复归

关于明末清初的

来华耶稣会士的

历史作用评价问题

究竟是早期殖民主义者

进行文化侵略的先遣队

还是西学东渐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推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和西传

的使者

杨向奎说得好:

“不能够把有影响的

学派和思想简单化”

反映了

20世纪清代学术思想

研究学者的客观态度

正如清代学术本身

存在着得失一样

20世纪以来

清代学术研究

也有得失

清代学术研究总体上

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20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的研究

可以说是奠基期

清代学术的主要问题

包括清代学术的渊源、

清代学术的分期、

清代学术的精神与治学方法等

该时期的内容包含着

后来清代学术研究

进一步发展的因子

其不足是

分析不够深入

忽视思想性

对人物的研究

也只限于几家

并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民族观念的

限制与影响

二是

20世纪50~80年代

这一时期由于种种

政治原因的干扰

视为停滞期

清代学术丧失了

许多研究的

时间和学者

三是20世纪

80年代以后

为发展期

此时期开辟了

清代学术研究

的许多新领域

特别是专题性的

研究越来越深入

充分吸收和撷取了

奠基期的大量成果

以此为生长点,创造出了

清代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概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在历朝的发展史:儒学、经学、玄学、理学和乾嘉考据学
清汉两朝学术中的两阶段间为何逆向对应
漆永祥谈乾嘉考据学的得失
【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礼代理”说刍议】
戴逸:吴、皖、扬、浙——清代考据学的四大学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