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在

此在:

《存在与时间》

的阅读笔记

有十多万字

内容晦涩冷门

加上篇幅太长

少人能够

看得下去

《存在与时间》

核心概念:此在

(Dasein)

是指人这种

特殊的存在

这个概念

不太好懂

那就是因为它属于

《存在与时间》

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别的内容

都要从它出发

才能得到阐发

所以它自身

很难去阐释

但我们可以

从一个比较

取巧的角度

来去切入它

海德格尔

使用这个概念

是为解决问题

问题:

“我思故我在”的

“我思”究竟是啥

这个是理解

《存在与时间》

的一个关键线索

海德格尔看来:

笛卡尔的

“我思

我在”

看似

找到了一个

不可动摇的

阿基米德点

无论笛卡尔

还是胡塞尔

也都没有能够

对这个“我思”

进行彻底反思

都没有想过

这个“我思”

有可能不是

真正的“我”

所以就

没办法,通过“我思”

去展开,通往“我在”

《存在与时间》的

写作意图

原本就是

通过此在

这种

可以反思

自身存在

特殊的

存在者

来去探索

存在本身

如果允许对海德格尔

做一点暴力阐释的话

这个思路其实

就可以理解为:

如何

从我思出发

而抵达存在

笛卡尔以来

的近代哲学

通常

都把“我思”

理解为主体

然后哲学

可以从,这个主体

出发去,理解客体

但海德格尔认为

这个做法有问题

因为作为

出发点的

这个主体

本身就是

可疑的

没有经过

充分反思

海德格尔需要找到一个

比主体更可靠的出发点

去打通

这一个

从我思

到我在

的存在

之通道

而海德格尔

所能找到的

这个出发点

即就是此在

此在即是比主体

更源始的出发点

但是此在依然面临一个

“此在到底是谁”的问题

海德格尔

必须对于

这个问题

进行一连串

剥洋葱式的

现象学还原

才能回答

这个问题

这个剥洋葱

的过程当中

传统哲学中

的主体概念

被解构掉了

最后

被还原

成为了

时间性

这个

现象学还原的

过程大体如下:

主体

——>

非本真状态的此在

(常人)

——>

本真状态的此在

——>

最本己的

整体能在

(能有罪责)

——>

时间性

海德格尔

为什么说

主体的

“我思”

是可疑的

因为在

他看来

主体

这个东西是

被此在自己

构造出来的

此在

人为地

构想出

一主体

把主体

从客体

剥离出

反过来又再

思考这个主体

怎样抵达客体

像一条狗追着

自己的尾巴咬

却永远咬不到

巴门尼德

早就已经

说出答案:

“思想和存在

那是同一的”

传统的我思

惨被理解

成了一个

理性主体

那么就

造成了

理性和

感性的

分裂

既然

这个主体

是纯理性

那么

对它的,一切经验

就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

怎么理解

这个主体

既然理性主体

不含任何经验

那又是怎么

和外界经验

相互作用的

如果

理性和经验是割裂的

那理性主体的“我思”

怎能超出自身

去理解“我在”

这个就是

困扰近代哲学的

二元分裂的问题

海德格尔引入

此在的概念

要打破这种

主体和客体

的二元分裂

海德格尔的思路是:

并不是有一个只作为

纯粹认知能力的主体

先存在

然后便即,从这里出发

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

相反

人和世界

本来就是

一个整体

然后才分离出

“我”和“世界”

“主体”和“客体”

这样的“分别见”

这个人和世界

原本不曾分离

的存在论基础

被称之为:

在-

世界-

之中-

存在

这基础性的东西

由三个部分组成:

此在、世界及

“在……之中”

此在

一向是在

世界之中

生存着的

这一种一向

已在的状态

是先于任何

“我思”式的

反思的

甚至也是先于

现象学的本质

直观的

此在,如何在

世界中存在的

这种去存在的

样式,即就是

“在……之中”

此在的

基础生存论阶段

不妨这样去理解:

我们若对

人的认识

溯本归源

则首先

被意识到的

既不是“我”

也不是“世界”

用政治思想课

的语言来去说:

认识论

第一性

的东西

既不是意识这个主体

也不是物质这个客体

而是我和世界之间的关联性

也即就是“在……之中”本身

这种

在……之中意味着

此在和世界的联系

以及联系的方式

这里头说的联系

不是概念意义上

的现成的联系

相反

它是先于

一切概念

一切反思

或者直观

所有这些东西

统统都需要以

这种被默认着

先行领会到的

关联为前提

才是可能

这个关联

被称之为

因缘

这个译名

表示此在总是以

这样那样的方式

在和世界“结缘”

此在

无法隔断

这些因缘

来去提炼出一个

抽象的、纯粹的

理性主体出来

所有

因缘的集合

即就是意蕴

意蕴就世界

的基本结构

因此

此在有时

会被译为

“缘在”

表示它

总是在

这一种

因缘性

中存在

不仅如此

此在还在,这因缘性中

领会到了,自己的存在

所以像主体

像“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

之类的对人的

本质性的理解

都是从这种

源始领会中

衍生出来的

毕竟你只有和

“动物”“语言”“理性”

这样子的东西“结缘”

你才能够想起乃至理解

上述这些关于人的命题

简单说:

此在总是通过

外在于自身和

并不是自身的

东西理解自己

比如“人是

理性的动物”

首先就需要有

外在于自身的

“动物”这种东西

这个句子

才可理解

世界就像

一个镜子

不能直接

看到自己

必须通过

这个镜子

反照自己

所以

此在总是

不能直接

是它自己

即此在的

不之特性

除了

不之特性之外

此在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特性

就是:

此在总是出于

未完成的状态

此在总是

处于一种:

我要去

做什么

的处境

通过这

我要去

做什么

此在

才能感知到

自己的存在

此在之所以会

落到这个处境

因此在

是有限

的存在

所以

此在才是具有

可能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此在

最重要的特征

怎么

理解此在的

可能性特征

因为

此在是

有限的

所以它

才具有

可能性

一个

无限的存在无所不能

所以根本不需要思考

可能性这样子的问题

有限存在者必须依靠

自己的有限性作选择

无限存在者

则无需选择

甚至也不能理解

选择是什么意思

所以也就并不存在

选择背后的可能性

此在的

这一种

有限的

可能性

即被抛

它代表

此在的

生存的

实际性

即我已经存在了

而且除非我自杀

我没有办法放弃

自己的这个存在

此在不但存在

且不得不存在

这个就是被抛

被抛

同时还包含着

一种条件约束

也就是此在

是以特定的

样式和情绪

被抛的

此在

只能在,这个被抛中

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此在

即不得不在

有限性当中

去进行选择

并且即在

选择当中

领会自己

这种领会自己的有限性的,基础之上

再去领会自己的可能性的,生存活动

被称之为筹划

被抛就不能不去筹划

筹划就必然依靠被抛

所以有的人

也就把被抛

翻译为被投

把筹划

翻译为

投开

打个比方:

发现自己处在

一个分叉路口

我可以往左走

也可以往右走

“处在路口”

即就是被抛

“可以往左

可以往右”

即就是筹划

筹划过程

我不仅仅

意识到了

我的选择

的可能性

还意识到

其实我就是处在

某个左边的东西

某个右边的东西

之间的那样

一个存在者

所以筹划

即是一个

双向活动

既向着,整个世界,筹划

也向着,此在自身,筹划

这个双向领会

本是同一活动

但后来逐渐

被分离成了

对客体的观察

对主体的观察

这就导致了

主客分离的

二元对立

然后才形成

主体、客体

这样的概念

所以

主体这个

概念本身

是从此在

的被抛和筹划里

衍生出来的认识

它根本

就不是一个

思考存在的

源始起点

此在的这一种

筹划活动意味着

“我能干什么”及

“我能成为什么”

这是

一种对将来的判断

此在的时间性问题

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此在

对自身进行预测

并从这种预测中

把自己领会而为

一种可能性

这个时候,此在

就被称为,能在

也就是我能

如何去存在

能在即是,此在

还不曾是的样态

所以此在

正在向着

自身能在

筹划之时

此在即就

“出离”了

自身

先行地

去往它的

能在中去

但是前面说过了

此在有不之特性

此在,原本就

不是,它自己

就是说此在,源始的包含了

这个还不是,它自己的能在

所以此在

出离自身

去往能在

并不,意味着

此在,离开了自己

变得,不是它自己

相反

此在恰恰就是

通过出离自己

所以回到自己

理解了

此在的这一个

“先行-返回”

的莫比乌斯环

就能基本上

理解了此在

此在必须

通过出离到能在

然后返回到自身

才有可能理解

它自身的存在

此在的

这一种的

生存结构

就是操心

操心

其实就是

生存着的、

动态的

此在

操心

这个概念,消解了

传统意义上的主体

传统的主体

其实是把人视为

若干属性和规则

的集合

然后

人按照这些

属性和规则

来去指导着

自己的行动

而这一些的

属性和规则

的集合即是

人的本质

但操心

这个概念意味着

人不再具有本质

已经不再是,属性和规则的集合

而直接就是,行动本身

人的定义

不再被表述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而是被表述为,“人是在操心着的X”

这个X作为操心

的不确定的结果

被悬置了

所以,此在

无法被确定

此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先行地出离到能在中去

理解自己

一种

是通过因缘

把自己投开

(筹划)

到世界中去

通过世内存在者

去领会自身存在

世内的

存在者

有三种:

上手事物、

现成事物和

他人(共在)

当此在朝着

这一个方向

筹划的时候

它的能在

不可能建立在

自身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在这一些

世内存在者基础上

因此

此在也就

越发不是

它自己了

此在

这一种向着

世内存在者

筹划的状态

因此被称为

非本真状态

即此在的

日常状态

而在这种

状态当中

此在不是

它自己了

而是常人

也即就是

平均状态

之下的人

常人总是

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

以别人的对错为对错

以别人的好坏为好坏

没有一个认识

是属于自己的

此在在日常中

首先就是常人

并作为常人

正常沉沦着

另一种途径

就是向着

极端的可能性

来去筹划自身

这极端

可能性

就是死

意味着

不存在

也即意味着

世内存在者

全都被取消

向着这一种的

绝对的不存在

来去筹划自己

并把

这种筹划

承担起来

这个就是

向死存在

这个时候此在

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回到自身

本己的能在中去

因为死永远

只能是自己的死

没有任何别的人

可以代替你去死

所谓本己的

即指自己的

并且

只能是

自己的

这时此在

就进入了

本真状态

本真状态中

此在

被理解而为一种

向着一切可能性

先行地操心着的

一种纯形式

这种

纯形式就是

先行的决心

在这个

先行的

决心中

此在自身

被理解为

能有罪责

能有罪责是

最本己本真

的能在

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这个“我在到底是谁”

最内核的答案

罪责,即系是指

此在的不之特性

即此在

即不是

它自己

所以

只好自己

来把自己

承担起来

自己成为

自己存在

的根据

先行的决心

即把此在

投向将来

但是,这个投向本身

是以,此在的实际性

也就是被抛

作为基础的

因此这一个

先行的决心

原本包含了

此在的曾在

先行的决心在

“先行-返回”中

意识到自己的

能有罪责

并把

这个罪责

承担起来

这个就是

愿有良知

愿有良知当中

此在

获得一种

本真性的

生存处境

并从中下定决心

这一个就是现在

因此

过去、曾在和现在

就在先行的决心中

统一起来的

这个即

剥洋葱

最后裸露

出来东西:

时间性

人的存在

即被建立

在时间性

这个变动

的概念上

人就不存在

固定的本质

于是

传统的主体

就被消解了

此在Dasein这个概念

不是海德格尔发明的

最早在哲学文献

使用Dasein的人

是沃尔夫

他用这个词

翻译拉丁文

existentia

(实存)

此后康德、黑格尔、谢林

等人也都讨论过这个概念

大体说,它主要指

某种在特定时空中

确定存在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不但存在

而且受周围环境的限定

并且无法脱离这种限定

以区别于那种在理念中

抽象地、永恒地存在的

概念式存在物

所以Dasein,在以前经常

被翻译成“限有”或“定在”

海德格尔的

此在即是在

世界的

因缘中

生存的

所以

继承了

Dasein

这个概念中

本自具有的

“在具体的

时空位置

实际而且

受限制地

存在”

这层意思

我们

都知道sein

是存在being

的意思

而da

作为副词

在德语中

常常会有

三种意思:

1这里,那里

2这样,那样

3这样,如此

“此在”

这个中译名

主要就是取

第一种意思

“此”在中文里

只表示“这里”

而da还能

表示“那里”

所以英语中有时把此在

翻译成here/there-being

这个翻译

问题在于

这儿那儿

也都具有

空间含义

但此在之在“此”

是先于空间概念

的源始领会

空间这种

上下左右前后

的物理性概念

是此在

对世内存在者

进行的筹划中

衍生出来的

所以

若从空间意义上

理解此在之在此

那就会错失

此在生存的

这种源始性

但da还有

一个意思

即“这样”

因此“在这儿/那儿-存在”

也可以被理解为

“如此这般存在”

但是这一个

“如此这般”

到底是哪般

这里也就

涉及到了

海德格尔

对真理的

理解

“如此这般”意味着

此在的这一种

可领会的展开

这个

展开即系是

源始的真理

(和我们

通常说的真理

不是一个意思)

也就是去弊

此在的展开

召唤我们看

领会

这展开中

所展现的

东西

也就是真理

所以

此在展开着

即就是真理

此在之在“此”

即就是代表:

此在在

真理中

存在着

这个意义上看

Dasein是一个

没法翻译的词

因为源始的

真理是一切

概念、推理、

判断和认知

的前提条件

所有认识都要以

这种源始的展开

为基础

此在展开的这种源始真理

就有点像禅宗说的“本心”: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德格尔的「此在」到底是什么意思?
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语言哲学阐释
【每日哲学辞典】缘在(此在)
文本的类型、视位与意会认知
万字解析《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