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际生活经验

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转折”

以“实际生活经验”为视点

海德格尔曾给布洛赫曼写信:

随着我冬季的形而上学讲座

我应当会达到一个新的开端

“开端”显然是指通常所谓的

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的

思想“转折(Kehre)”

恰当地理解

这一“转折”

由此理解他的

整条思想道路

以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

“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作为基点

以“实际生活经验”

的“前理论”和“动荡”

特征为关节点

对其“思想转折”

及整条思想道路

进行新的阐释

一、“转折”时期的海德格尔

向“实际生活经验”思想的回返

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

的思想“转折”的直接结果:

“存在的意义”即被

“存在的历史”取代

作为

先天视域的时间图式

被“存在的真理”取代

不单是

人及其

对存在

的领会

而且

存在自身

都获得了

一种彻底

的历史性

乃至

“作为

居有事件

的存在

即历史”

与历史学完全不同的意义上

这存在的“历史”是存在自身

遣送自身的时代性发生事件

而人对存在

的领会就是:

在其此时此地

(Da)

当中对这一

遣送的应和

在此基础上

“本质”

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名词

不再被理解为永恒的基础

而是被看作是一个

动词或“时间词语

被理解而为

“无底深渊”

而这一个由“Abgrund(深渊)”

拆分而来的词所突显的是其

“去-根基”“无-根基”的含义

因而,“本质”意味着

一个不断地去掉根基

永远触不到底的运动

简言之

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

不可移易的

稳固牢靠的

根基、基底、根据等

唯一可以被称作

“本质”或“根基”的就是不断地

去本质、去根基的历史性运动

因此,“真理的本质”

被等同于“本质的真理”

此即意味着:

真理的本质

就是不断地

去除终极不变之

本质意义上的真理

而成为自身的运动

即真理与

非真理

之间的

争执和

摆荡

甚而言之

只有这

真与非真之间的双重运作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理

转折时期的

海德格尔

意识到了:

正是这个

双重运作

才给出了

时间和存在

它就是一切事物

从之而出的“无”

它在

其不在场

当中在场

以自身隐退

的方式

显现自身

所以,“无”并不是

一个可被当作客体

来考察的现成对象

它也并不是意味着

“不存在”“无意义”

而是所谓的

“无之无化”

亦即

“无”成为

“无”自身

的运动

可见,海德格尔笔下的

“存在的真理”实际上是:

遮蔽与澄明、

真与非真、

在场与不在场、

有与无

之间的

双重运作

这也就是他

后期所说的

“事情自身”

被比梅尔

看作海德格尔的

双重主导思想的

存在和真理

实际上是

一而二的

二而一的

即都是这个

双重的运动

这一种意义上的

存在与其说是指:

“去蔽与遮蔽

的冲突当中

所生成的

存在者的

'无蔽状态’”

不如说是

生成存在者之

“无蔽状态”的

去蔽与遮蔽的

冲突

或者海德格尔

所说的“争执”

于是

时间不再被解释为

时间性或时间状态

而是被理解为

时间-空间的

相互通达和游戏

被理解为时机化

最本源的

运动现象

从而

不再被看作

先天的基础

而是动力学地

被理解为原初

的震荡(Schwindung)

和摇荡(Erschwindung)

相应地

世界前理论

的展开状态

也不再

被思为静止的指涉

结构和因缘整体

而是依据世界的形成

在动力学的意义上被思为

天-地-神-人之间的

相互映射、

相互游戏、

相互缘起

被思为世界自身的

历史性的世界化

自然则被理解为

“涌现(physis)”

而原初的

艺术作品

的“本质”

就在于维持了

世界与大地或

自然之间的

遮蔽与去蔽

的双重运动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造成的

世界图像时代的根本问题

恰恰就在于:

试图平息

存在自身

之动荡

以便

人作为世界中心和主体

牢靠地操控一切存在者

简而言之

在海德格尔

思想“转折”

时期所思考

“存在的历史”和

“存在的真理”中

“存在”“历史”“真理”

“本质”“根据”“无”

“时间”“世界”“自然”

“技术”“艺术”

等的关键词语

都指向了一种

“双重

的运作

或运动”

而这个显然即是向

他早期弗莱堡时期

的“实际生活经验”

尤其是

它的“动荡”

和“前理论”

特征的回返

在早期弗莱堡时期

海德格尔

把“动荡”和“前理论”

看作“实际生活经验”

的两个根本特征

而且“动荡”已

在“双重运作”

和“无之无化”

的意义上

被理解

他指出:

在意蕴的世界境域中

“实际生活经验”总在

“前握-后握”中

自足地实现着

属于自身的

动机和倾向

这一点决定了

它总是处身于

对世界的“回溯着的和前构着的”

牵挂之中,并总是首先倾向于

被诱惑着,堕入周围世界之中

寻求着简易化

锁闭了本真自我

出现的可能性

从而将自身

完全交付给

“没落”状态

此即'实际生活的无’

这个“无”

在特定的无化、

不触目的“说不”

当中被时机化

不过

没落的实际生活

又总会有可能发现

自身是可被追问的

充满着紧张和不安

从而蕴涵着

“反没落”的

运动

即不断地重新寻得

本真自身的可能性

这“回溯-前构”

“没落-反没落”

之间的来回摆动

就是实际生活的

动荡

这“动荡”

是一种前理论的特征

非客观时空中的位移

不是需要被

研究和反思

的客观对象

而是实际生活经验自身

的实际存在和实现方式

也正是基于此

海德格尔

对“存在”

的理解

才超越了

传统哲学

从而保证了对

“存在自身”之

理解的原初性

“实际生活经验”之

“前握-后握”“回溯-前构”

“没落-反没落”的“动荡”

就是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

所谓的“生活的真理”

而且

“生活的本质

即系是它的

不安和运动”

可见

在这一时期的海德格尔

像在其“转折”时期一样

把“真理”和“本质”并谈

这一种作为

不安和运动

的“本质”

显然已经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

抽象普遍之物

而是

像在“转折”时期的

海德格尔那里一样

意味着“运动”

他在早期弗莱堡时期

同样以前理论的方式

从“动荡”“运动”出发

来理解和规定“真理”

海德格尔指出:

实际生活向来就处在

意蕴性的世界境域中

具有各种各样的倾向

总是

以多种方式

在世界当中

显明着自身

但显明的中心

总是在变化着

生活脉络当中

总是会不停地

有不同的东西

占据显明

中心的位置

而得到凸显

然后又

一个个地

相继遁入

暗淡当中

这样

在生活的倾向

及其实现方式、

三重世界(周围世界、

公共世界、自我世界)

之中

就必然存在着一系列

的遮掩、缠结和渗透

实际生活因而显现出

一种摇摆起伏的貌相

海德格尔

称此为生活的

“浮雕特征”

实际生活

即就以这种方式

不触目地经验着

意蕴性的世界

从而本身

即系就是

真的存在

就是真理

这显然意味着

真理与(不同于

存在者的)存在

即处于

同一个

层面上

《存在与时间》

即就接着这个路向

把存在的展开状态

称作超越的真理

“转折”之时,在

《论真理的本质》

海德格尔

甚至把意义、敞开状态

与存在的真理等同起来

除此之外

实际生活经验着

世界的这种方式

也意味着

世界在以

某种特定的方式

给出自身的同时

也在自身“后置着”

实际生活

经验本身

则在“没落-反没落”

的动荡之中存在着

这也就是说:

真理与非真理

是内在地

关联一起

在战时亟须学期中

海德格尔就使用了

希腊词“a-letheia”

即“去-遮蔽”

表示“真理”

而且

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之

“科学”批判的关键在于洞见到:

科学作为

实际生活经验的

一种“扭变”样式

以理论的

姿态摧毁了

实际生活的

“前理论”和

“动荡”特征

使得真理成了

可操控的、普遍的、永恒的法则

从而赢获了“稳定性”和“牢靠性”

由此可见,海德格尔“转折”时期

所谓的“存在的真理”的“本质”

即“遮蔽与澄明、真与非真、

在场与不在场、有与无之间

的双重运作”

以及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即就源自“实际生活经验”的

意蕴性、浮雕性

等前理论特征

及其“本质”

克兹尔就曾明确指出:

战时亟须学期中所谓的

“原初的东西”,也即

“在自身之中并为了

自身的生活”

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来作为

“揭蔽着的遮蔽”的真理之运动

因为

生活的元运动包含着

“去生活化”的反运动

海德格尔“转折”时期

对“存在的历史”的理解

源自他早期弗莱堡时期

对实际生活经验自身之

历史性的阐释

在战时亟须学期讲座当中

海德格尔就已清楚地指出:

“一切的历史和哲学史

都在在自身之中并为了

自身的生活中建构自身

生活自身是历史性的

——

在一个绝对的意义上”

这种意义上的“历史”

被他称之为“元历史”

它所具有的

即是“实行历史的境域”

而非“对象历史的境域”

也就是说

“元历史”意味着

实际生活经验

不断重新实现

自身的运动

意味着一种前理论的存在方式

而理论的、客观的历史学考察

只是这“元历史”被“去生活化”

之后的残渣

思想“转折”

之后的海德格尔

用“存在”代替了

“实际生活经验”

但保留了

“历史”之

“前理论”和

“运动”特征

“转折”之后海德格尔对

自我摇荡的时间的理解

源自他早期弗莱堡时期

对原初基督教生活经验之

“时机”和“时机化”的阐释

《宗教现象学导论》

就借助对保罗书信的分析

提出了“瞬间”“时机”概念

《对亚里士多德

的现象学解释:

现象学研究导论》

第一次阐释了

“时机化”和

“时机化意义”

海德格尔强调:

“时间”

既不是秩序框架和秩序维度

也不是杂多的历史事件的特征

而是实际生活经验自身之

“动荡的特殊方式”

它不仅

使得动荡得以可能

而且一同形成动荡

使得一切都在一个

特定的、时间性的

发生事件中显现

这种对时间的理解

与其对“居有事件”

之“时间性”

和“时代性”

的理解

至少在形式上

是一脉相承的

海德格尔思想“转折”之后

对“世界”和“居有事件”的新理解

显然来自早期弗莱堡时期

对无人称短语“它世界化”的思考

在1919年战时

亟须学期讲座当中

海德格尔就已指出:

对于实际生活经验的

直接的周围世界来说

“到处都是

这种情况:

'它世界化着’”

这意味着:

在世界中

存在的并不是

被一个理论主体

所审视和考察

的客体、对象

而是意义的

发生事件

“周围世界体验

(Erleben)”

即“我”把

周围世界

据为己有

而周围世界

“则根据

其本质

将自身

居有”

简而言之

周围世界体验

是“居有事件”

在这发生

事件当中

“我”与世界

相互居有

从而相互勾连

“Es weltet”中的“Es”

则就是这个居有事件

而且,当时他也已在

“有/它给出(Es gibt)”

的意义上来去

理解居有事件

所以

后期海德格尔才又

试图把“存在(Sein)”

改写为“存有(Seyn)”

给“Sein”划上个叉号

甚至要放弃掉

“存在”这个词

目的就是为了消解

其形而上学的含义

即现成的、静止的在场

突显“实际生活经验”

所蕴含的

“相互居有

之双重运动”

“运动”观念是

理解海德格尔的

“居有事件”的

关键和钥匙

也正因此,海德格尔

早期弗莱堡时期前理论的、

动荡的“实际生活经验”

与他的思想“转折”

之后的“涌现”之间

也有着内在的

根本性的关联

海德格尔自己

就曾明确说道:

“生活与涌现

说的是同一个

东西”

由上述可见

返回到

“实际生活经验”

的动荡特征

而对运动性的存在

进行重新彻底肯认

返回到

“实际生活经验”

的前理论特征

而对于运动性的存在

进行更加原初的言说

对于理解海德格尔

的思想“转折”来说

乃是最为关键之处

由此我们就能够更好地

把握住这“转折”的含义

就能恰当地理解

他“转折”之后的思想

及其言说方式和用词

就能恰当理解他

为之追索终生的

思想主题

及其动机

从而把握住其

整条思想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之敞开
实用主义哲学
去蔽,还是遮蔽
读海德格尔哲学笔记(2017/5/4)
方法道路与思想道路: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
张能为:艺术走进哲学与哲学走向艺术:伽达默尔艺术思想中的解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