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识仁

圣学非道学、

识仁、

顿因于渐

圣学非道学:

毛奇龄主王学而非朱学

认为道学“自鬻老子而下”

源于道教

与儒学不能

混为一谈

明确地将

程朱理学

归于道学

并把道学与儒学

严格区别了开来

道学两字

六经皆分见之

即或并见

亦只称学道

而不称道学

道学者

虽日以道为学

实道家之学也

道学始倡于两汉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逮至北宋

而陈抟以华山道士自号希夷

与种放、李溉辈张大其学

竟搜道书《无极尊经》

及张角《九宫》

倡太极,河洛诸教,

作道学宗纲宗

而周敦颐、邵雍与程颢兄弟师之

遂纂道教于儒书之间

至南宋,朱熹直丐史官洪迈

为陈抟特立一《名臣大传》

而周、程诸子

则又倡《道学总传》

于《宋史》中

使道学变作儒学

据此,他说:

“道学本道学家,两汉始之,

历代因之,至华山而大张之,

而宋人则又死心塌地以依归之,

其为非圣学”

认为“圣学之中原该道”

“学圣既成,即谓之道。

学者道之始,道者学之终,

既非两途,又非两事,

且并无两工夫”

“圣学非道学之辨”

实即朱学王学之争

识仁: 

达到仁境界的人

仁者天道之元也

知天人同原

则知吾心与天地

流通而往来无间

民胞物与之念油然而生

而戒慎恐惧,自不容已

故程子谓学者

须先识仁以此也

仁之为体

非可口传耳授

在人之默识耳

学者“识仁”

长期坚持

潜移默化

咀嚼体味

加强内心修养

方能得到

“求仁之方,为仁之要”

从而达到“浑然与物同体”

这种境界叫作“仁”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

叫作“仁人”

或者“识仁”

识仁并不难

人人可以自尽

然须先识本体

若能识得本体

工夫已在其中

顿因于渐:

汤斌

师承孙奇逢的“顿从渐来”

进一步提出了“顿因于渐”

认为认识

上的顿悟

不是凭空

突然发生

而是知识

逐渐积累的

必然结果

顿悟之非

不知悟未有不顿者

但必学问真,积力久

方有一旦豁然大悟处

是顿因于渐也

重视知识的积累

“躬行固难

只是行得

一寸是一寸

积累将去”

“事

不论大小,

只论是非。

学者须令事合理,

一事不可忽略。

故曰:

浩然之气是

集义所生者。

曰:

集义是日积月累事,

功夫不可一时息,

一有息时

便与天行之健

不相似。”

强调

论是非

重力行

学者

读书不务

身体力行

专为先儒辨同异

亦是玩物丧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与“儒”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总宪曹贞予先生于汴
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妄求!
陈宏谋《学仕遗规》
陈来 | “关学”的精神
宋史纪事本末  卷8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