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性

​重解波伏娃:

“女萨特”

还是女哲学家

波伏娃哲学地位的重估

西蒙娜·德·波伏娃作为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以其作为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

“圣经”的作品

《第二性》

奠定了她作为

女性主义

思想家的地位

她创作的多部

优秀的小说与戏剧

使其在法国文学史

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但是她生前作为

存在主义哲学家

的身份

在现代西方思想史上

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在哲学上

人们把她仅看成是

萨特的“门徒或随从”

即使承认她在

某些方面的成就

也仅仅是称她为

“伟大的女萨特”

“萨特的明星学生”

在中国

对波伏娃作品的翻译

与对她的思想的研究

本来就比她

同时代的萨特

要来得晚许多

她在哲学上的影响

就更加地被忽视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

研究萨特的专著层出不穷

然而

至今还尚未有一部

研究波伏娃思想的

中文专著

试图通过

分析波伏娃

受到这一些

不公正对待

的原因

以及通过

介绍波伏娃

在哲学上的

创新性成就

以期对她作为

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地位

做出公允、客观的评价

这也是对“女性

不能成为哲学家”

这一

世俗偏见的

纠正与反拨

在女性主义的

理论与实践上

也都具有

重要意义

一、

波伏娃哲学地位

被低估的

原因辨析

1.哲学文学化的影响

波伏娃热爱文学

也倾向于用文学形式

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

她说自己

相比起写哲学著作

更喜欢写文学作品

因为她认为

哲学即是一种“抽象的声音”

文学则“可以传播我的经验”

更重要的

是她认为:

好的文学作品

同样能启发人们

深入思考哲学命题

《文学与形而上学》:

一部,好小说能够

激发,想像的经验

这些

想像的经验

象实践经验

一样完整

一样使人不安

波伏娃的

文学作品

的确比她的

哲学论著

要多许多

她出版了5部小说

一部4卷本的回忆录

纯哲学论著只有3本

「人们普遍

认同她的文学家身份

因为文学不排斥女性」

但她生前

并未得到

与男性作家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与加缪(Camus)

同等的待遇

被普遍认为是

存在主义哲学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作品都是小说

加缪作品

绝大部分

也是小说

或是戏剧

但他们的

存在主义

哲学家的

身份却得到

广泛的承认

两人都被

沃尔特·考夫曼教授

收录到《存在主义

———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

到沙特》

考夫曼看来: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

反对传统哲学的肤浅、

学院化和脱离生活

并且他认为:

“哲学

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波伏娃

即在这两个方面

都符合作为一个

哲学家的标准

尤其是后者

波伏娃的确把存在主义

作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她的

一生都在追求

存在主义哲学

的最高价值

——自由

并且

不断地谋划

自己的未来

行动证明

自己存在

的意义

生活即是一种

具有明确方向

的事业

我对自己

最初方案

——

去体验

去写作

——

信守不渝

我似乎将不可能结合的

自在与自为连成了一体

但是颇具

讽刺意义:

非常符合

考夫曼的

存在主义

哲学家标准的

波伏娃并没有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

加缪还有萨特

一样幸运被收录到他介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存在主义思想家及其思想

的这本书中

人们对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的

忽视程度从此事例可窥见一斑

事实上,波伏娃的文学作品

有深刻的哲学形而上学意蕴

比如

她的第一部小说《来宾》

甚至于让女性主义学者

凯特与爱德华·富布鲁克

认为是

萨特《存在与虚无》

的摹本

这种观点

当然有些

走得太远

小说通过讲述

一个男子与

两个女子的

三角关系

来去讨论

“自我与他者”

的问题

的确具有很强的

形而上学的意味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

梅洛·庞蒂在“形而上学和小说”

一文中就对波伏娃的这部小说

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

指出波伏娃

把小说当作了

形而上学的探讨

认为这部小说是

“一种形而上学文学的发展

一种“道义”文学的终结”

的典型范例

波伏娃的第二部小说

《他人的血》

常被误认是反映

法国被占领时期

抵抗运动的小说

但是其实她仍然在

用文学的方式探讨

“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中

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

她的另一部的小说

《人都是要死的》

试图探索

死亡与生命的关系

阐明生活意义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

存在主义的

中心论题

波伏娃的

其它文学作品

也不同程度地

涉及哲学问题

例如她的自传

波伏娃

用优美的

散文语言

记叙了女性

追求独立的

崇尚自由的

成长经历

其中谈论了许多哲学问题

如死亡、爱情、友谊等等

还用

哲学的语言分析了

她的一些心路历程

托利尔·穆娃对波伏娃的自传

富含哲理性的评价也很高

她认为

波伏娃的自传

是哲学生活化

与生活哲学化

的典型

打破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区分

赋予生活哲学真理和必然性

赋予哲学生活刺激和热情

2.萨特的影响

波伏娃与萨特

是在1929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大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时相识

他们是

现存制度

的反叛者

所以没选择

婚姻的形式

但保持了

五十年的

情侣关系

由于这一种

特殊的关系

再加上她在

自己与萨特的

思想关系上的

谦逊

所以人们

普遍认为,在哲学上

波伏娃是,萨特的信徒

不认同她,作为一个

女哲学家的独立身份

我们认为,这是

男权社会的偏见

正如波伏娃

自己分析的:

“我们的社会

就是这样热衷于

维护一种旧观念

即与我同性别的人

只是二等公民

只是男人的

影子和玩偶

或者只是

有权势的

男性的

附属品”

她解释:

“我的

独立性

并没有

受威胁

我从

不盲目地赞同

任何一种观点、

任何一个决定

我会总是

首先对它

进行分析

然后再依靠

自己的判断

来去接受它”

人们却对

波伏娃的

自我辩护

视而不见

这毫不奇怪

因为当时“在法国

如果你是一位作家

那么

是个女人这一点

就足以让人用作

痛击你的棍子”

实际上

后来人们发现

波伏娃与萨特

之间的思想

互相影响

不止是

波伏娃受,萨特的启发

萨特也受波伏娃的影响

就连

萨特研究的专家

同样不得不承认:

一旦萨特与波伏娃开始了

他们学术上的合作共事

他们各自

观点上的差异

就很难察觉了

“没有理由去怀疑萨特

确实从波伏娃那里

借用过观点

萨特是一个

高明的借用者”

波伏娃与萨特

都受过严格的

哲学训练

有十分深厚

的哲学功底

1929年,他们同在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通过

哲学教师

资格考试

共享伯仲之誉

当时的主考官们

对这两人的排名

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有主考官对波伏娃的

哲学功底与天赋

做了很高的评价

“如果

萨特展示了

伟大的智慧

和坚实的

———

如果有时是

并不精确的

———

文化基础的话

那么

每个人都同意

在这两个人中

她才是

真正的

哲学家”

萨特

是第二次参加此种考试

而波伏娃竟是一次通过

并且是当时

通过该考试的

最年轻的学生

在那时候

能够通过

哲学教师

资格考试

的女子

屈指可数

因为,当时

法国的中学

是男女分校

女子中学

在师资与教学内容等方面

都比不上男生所上的学校

波伏娃能以优异的成绩

拿到哲学教师资格证书

得益于她自己的

勤奋与哲学天赋

后来她在

中学教过

12年哲学

除了哲理小说以外

波伏娃还写过一些

很有分量哲学论文

比如在《现代》

杂志上就发表过

《文学与形而上学》、

《道德理想主义

与政治现实主义》、

《眼对眼》

等当时很有影响

的哲学论辩文章

波伏娃的哲学论著有3部:

《庇吕斯和西奈阿斯》

《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

《第二性》

所有这些不仅能充分说明

她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

而且通过深入

研究她的这些论著

我们也可以发现其

哲学思想的原创性

而非仅仅是

对萨特思想的诠释

有时在他们研究的

同样一个哲学问题

甚至她比萨特

更加有影响力

这一点连

萨特研究的专家

也都看得很清楚:

“在40年代

萨特与波伏娃

都研究`他者'问题

但他们着重点各异

最终的结果是

波伏娃关于由社会所

建构、生成的`他者'概念

恰恰被证明为更具影响力”

我们认为:

波伏娃与萨特

是同时代

的哲学家

接受到的是

基本相似的

哲学教育

他们的思想

同样深深根植于

当时的法国现实

与西方哲学传统

的土壤之中

只是两者的理论

侧重点并不一样

萨特热衷于

哲学本体论

的研究

而波伏娃的兴趣

却在哲学伦理学

波伏娃在战后就开始

对道德问题发生兴趣

在《现代》杂志上

发表的四篇

理论文章中

其中有三篇

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

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1947年,波伏娃出版的

《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

是当时法国唯一一部

存在主义伦理学专著

在《第二性》中

波伏娃开宗明义地交代自己

是从存在主义伦理学的视角

来谈女人问题

可见她的关注点

还是在伦理学上

可说她的哲学的原创性

与其在哲学史上的贡献

也正是在此

二、

波伏娃

哲学上

的成就

波伏娃的

哲学家身份

除了可以通过

她的哲理小说

以及她良好的

哲学素养等方面

得到辩护以外

还可以从她独立于萨特

而提出的哲学伦理学上的

创新性观点与思想得到证明

1945年,波伏娃试图为

萨特的存在主义被指责为

“虚无主义哲学”做出辩护:

“要是一个人把

毫无希望的欲求变成

存在的一种假设的话

他可以以《存在与虚无》

为基础建立一种伦理观”

于是她

写作了

《一种

模棱两可

的伦理学》

诚然,如她所言

这种模棱两可的

伦理学

是以萨特的

《存在与虚无》

为哲学基础的,但是

我们认为,波伏娃在

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

萨特的局限

体现了,她在哲学上的,创新能力

成为了,她在哲学上的,卓越贡献

第一,波伏娃

通过提出“道德自由”

这一个与“本体论的自由 ”

相对的概念

从而

发展了

萨特的

自由理论

波伏娃与

萨特一样

认为在本体论上

人的存在注定是

自由的

但是,她认为我们

原初是自由自主的

并不一定,我们

注定就是,道德的

只有我们意愿

自己是自由的

才能证明

我们是

道德的

才能完成人的

自然存在,向

道德存在,的

转化

获得道德自由

“道德自由”

实质上即是指

在现实境况中

对于自身

本体论上

的自由

人应该

采取一种

积极态度

承受自由引出的焦虑

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

通过具体的

行动与谋划

来去证明

自身存在的

价值与意义

即在具体的境况中

人通过具体的谋划

不断地实现自身

作为

人的存在的

价值与意义

的能力

波伏娃注重分析人的行动

对于各种不同的具体境况

超越的可能性

而不仅仅

强调一种

抽象的

意志自由

比如,在这本书中

同样是举出监狱里

囚徒的例子

波伏娃不赞同

萨特的观点

萨特认为只要囚徒做出

越狱的决定就是在选择

自己的未来

即就没有丧失

自由的可能性

无论成功与否

都是在表明了

他存在的自由

波伏娃认为

仅停留于此

自由

还只是

抽象的

人还要有真正逃脱

这一种困境的手段

才能真正实现

自身的自由

波伏娃认为有一些境况

把人通向未来的可能性

都堵死了

除了自杀

没有别的

反抗手段

就不可能

真正实现自由

她从早期的

哲学著作到

《第二性》

一直在探讨

不同的境况当中的

自由及其限度问题

这个也是她对于

萨特自由理论的

一个很大的发展

索尼娅·库克斯:

“波伏娃是

第一个深化并充实了

萨特的境况概念的人

她把这一概念

发展成了一个

分析社会与

个人存在的

工具

分析自由的社会方面

与本体论方面的工具”

我们认为,萨特的自由观

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种自由,有时候

在残酷的,现实境况中

最后

只能成为一种抽象的

意志自由、思想自由

波伏娃

所关注的是

现实境况中

的相对自由

是一种

相对于

境况的

自由

她关心现实生活当中

人们对待自身自由的

主观上的态度

以及在客观上

自由所能获得

真正实现的具体手段

与实际能实现的程度

对这种境况中

的自由的考察

既考虑到了

人们的

主观意愿

又把自由放在了

客观的社会境况中

具体分析

比萨特的自由观

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莎莉·J·肖尔茨:

对境况中自由的分析

“是波伏娃对存在主义伦理学

和本体论的富有挑战性的贡献”

第二

波伏娃通过论证

自我与他人关系

的“相互性”

突破了萨特在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

必然存在的“冲突性”

萨特

认为人是

否定性的

虚无存在

这种作为虚无的存在

必然要虚无化一切存在

其中就包括他人的存在

所以

自我与他人

必然只能是

“冲突性”的

关系

但是,波伏娃认为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可以超越“冲突性”

具有建构一种

“相互性”关系

的可能性

她从三个方面

论证了这种可能性

首先,波伏娃认为:

人是自由的,在世存在

不得不用行动证成自身

在人的自由

谋划行动中

人解蔽了自身

及其世界的存在

每个人与其他人

一起地共存于世

并且是面向

同一个世界

而存在

所以,存在得以显现

不仅仅依赖于某个人

对存在的解蔽

更依赖于

所有人的意识

对于存在的解蔽

个人能对

世界解蔽

是依赖于

其他人对

世界解蔽

作为基础

这样,波伏娃就从本体论层面

论证了人在世存在的“相互性”

其次,波伏娃

从人的存在的时间维度

进一步论证自我与他人

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她说:“未来是一种

特定超越的确定方向

也是与当下如此紧密相连

以致是由单个暂时的形式

组成的”

人的行为

不是一种

漫无目的

的行动

他通过自己的

自由选择

确定目标

也就是

通过自己的行为

创造自身的未来

超越暂时性的

偶然性的存在

那么“未来是

所有行为的

实质与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

他人在自我的建构中

才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我的自由为了完成自身

必须显露于开放的未来

而正是他人

为我开放了未来

正是

他们建立起

明天的世界

规定我的未来”

波伏娃认为

虽然人的未来

是自己造就的

但在人的

自我谋划

他人的谋划

并不必然与

自我的谋划

冲突

相反他人的

谋划构成世界的

“一致合奏的多样性”

为自我的谋划提供

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再者

他人的存在

使得人在

终极意义上

克服存在的

暂时性

即死亡

“它(自我)

仅仅是通过

他人的自由

来延伸自身

试图

超越自身

的死亡

实现自身

作为一个

不确定的

整体”

总而言之

波伏娃

既认同萨特

所主张的人

从本体论上

是自为

的存在

即从逻辑上说

自我是先于

他人的存在

但是她认为

这并不妨碍

自我与他人

可以有一种

“相互性”

即自我

与他人

可以在

各自谋划

自身超越

的同时

又可能

以共同

客体化

手段化

为前提

在互为的条件下

求得

各自目的的实现

她有一句话

很好地总结了

她的这一观点:

并且

每个人

确实都是与

所有的人

相联系的

但是

这也是他的

存在条件的

模棱两可性:

在他

超越他者

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是绝对的

作为自为的存在

但是作为

一个从事着

自身谋划的

分离的个体

每一个人又

对所有人的

自由感兴趣”

这样我们就看到

波伏娃在萨特的

存在论的根基中

开辟了一条

走出萨特

走出独在、

走出

自我

与他者

的冲突

面向他人、

走向共在

的道路

肖尔茨教授对此

做出了很高评价:

互惠互利的概念是

波伏娃对存在主义

最重要的贡献

因此,我们认为

波伏娃在萨特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

框架当中建构了自己的

存在主义伦理学的理论

但是

她绝不是简单的

套用萨特的哲学

她做了自己的

创造性的

转化与发展

这种转化与发展不仅表现在

《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

更加表现在她的

力作《第二性》

在《第二性》中

波伏娃

在借用萨特的哲学概念之时

做了自己很大的创造性转换

也正因为

她对萨特

存在主义

哲学概念的

这种转换

使得

她为存在主义哲学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如当代美国哲学教授

加里·古廷所正确评价的:

波伏娃为存在哲学

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贡献在她的

小说、回忆录和

关于社会问题的

论文中

虽然基本上出自

萨特存在主义的

框架结构

可她

提供了关于自由与

个人之间关系的

与众不同的观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

在《第二性》中

她以一种非常

有力的和有独创性的

男女平等主义的表述

展开和

改写了

存在主义

的范畴

萨特

把存在分为:

“自在存在”

“自为存在”

把人看成是

“自为存在”

具有“超越性”

而“自在存在”是惰性的

只能通过作为“自为存在”的

意向性活动才能够显现出来

但是

萨特并没有把“内在性”

作为“自在存在”的特性

在《第二性》当中

波伏娃则把“内在性”

作为了与“超越性”

相对的一个范畴

用它们来指称

人的意识的两种

截然相反的状态

波伏娃的

“超越性”概念

与萨特所描述的

人的意识的特性

基本相似

指人的意识的

创造性、开放性

而“内在性”

则刚好相反

是指人(意识)

把自己当成

物的存在的

自在存在的

非本真的状态

“超越性”在萨特那里

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

但是在波伏娃这里

它与“内在性”一起

构成了一对规范性的概念

波伏娃认为只有

实现自身的“超越性”

人才能为自己的生活

做出道德上的辩护

在父权制社会中

女性被当成了“内在性”的化身

而男性成为了“超越性”的化身

这样就使得女性

没有超越的可能

造成了她们的

“第二性”

的从属地位

波伏娃认为

这样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

对于女性来说,是不公正的

男性

为了自身的“超越”

而把女性限制在了

“内在性”的活动中

是对女性的压迫

与此同时

女性若自己自愿

成为男性的同谋

甘愿成为男性的附属之物

成为只具“内在性”的存在

则自身应当承担道德责任

这样

我们看到波伏娃通过

对萨特哲学概念的转换

对性别之间不平等现象

做出了深刻的道德批判

综上所述

波伏娃在哲学上

突破了萨特的局限

有自己的创新性成果

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

在哲学上她是萨特的

“影子”

特别是她在

存在主义伦理学、

女性主义伦理学

上的贡献

足以使她成为

与萨特齐名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

波伏娃

到底是“女萨特”

抑或是“女哲学家”

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一个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

因为

替波伏娃作为

哲学家的身份

做出辩护

通过她的个案证明

女性在哲学方面具有

与男性同样的能力

是对女性

在哲学上

受到的

偏见与得到的

不公正待遇的

一种反思

具有一种

女性主义的

批判意义

再者

这将有利于波伏娃的

女性主义理论得到

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

使她的女性主义理论

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使其在

女性主义运动的实践上

起到更加好的指导作用

在《第二性》中

波伏娃

为女性作家没有

取得与男性作家

同样高的成就

做出辩护时说:

“艺术、文学和哲学

是试图在人的

解放的基础上

重建这个世界:

创造者个人的解放

一个人

要有这一种抱负

就必须从一开始

就无可辩驳地

接受他是一个

自由的人的

这种地位

教育和习俗

强加给女人

种种束缚

正限制着

她对世界

的把握

诚哉斯言

试想

若波伏娃与萨特

接受了同样教育

并且受到

习俗同样

的对待

那么

不仅她的

哲学成就

可能更大

而且我们也毋庸在此

为她做出特别的辩护

我们希望

将来类似

这样的辩护

的的确确

成为多余

这将

不仅是女性哲学家的幸运

也即是每一个女性的福祉

注释略

萨特:

孤独的人

不止是可耻的

而且是可憎的

有关「形象」及

萨特和「想象界」

作为

“二十世纪

最重要的

女性之一”

——

西蒙娜·德·波伏瓦

不仅仅是

当代法国

最著名的

存在主义

哲学家、

文学家

之一

而且是女性主义的

先驱和社会活动家

她的著作颇丰

其中

《第二性》最具影响力

被奉为女性主义的经典

但正如女性主义者

玛丽· G·迪兹所言:

“正像'圣经”一样

《第二性》

好像已经

倍受推崇

常被引用

却是很少

能被读懂

有人没有

真正读懂过

《第二性》

或者

根本就没有

读过这本书

就妄下结论

认为

波伏瓦只不过是应用了萨特

在《存在与虚无》中的思想

是一种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

是反母职、反婚姻的

《第二性》

究竟是本

怎样的书?

它的

主要内容与

中心思想是

什么?

它对

当代女性主义

有着什么影响? 

读懂

它对女性走上

自由独立之路

有怎样的帮助?

对波伏瓦本人

人们也不陌生

她与萨特五十年

的自由情侣关系

常被人津津乐道

让一些

既追求爱情,又希望

保持自身独立的女性

羡慕不已

甚至争相效仿

但波伏瓦

有着何种特质

以至于

萨特能对之

依恋终身?

在情感关系中

她有着怎样的

心路历程?

她与萨特没有

婚姻约束的情侣关系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靠什么来维系终身?

其中经历了何种挑战与风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输萨特的存在主义女哲学家——波伏娃!
波伏娃:风流的女哲学家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了不起的女子丨波伏娃(波伏娃和萨特竟然做了一辈子的合约情人)
“做自己”对于过好这一生有多重要?
最酷的女哲学家:​波伏娃激荡的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