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史

​中国史与

世界史的

若干省思

-

题目固在中国

视野涉及世界

-

从中国历史

瞻望世界的

若干观念

-

中国历史

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资料繁多

-

治中国史

在中国史

的范围内

-

既有,左右逢源,的乐趣

也有,心劳力绌,的痛苦

-

是以

中国史

的园地

-

遂即自成天地

-

一旦置身其中

难得再有

探首墙外

的兴趣

-

这一个

世纪内

西洋史学

已经介绍

於国人

-

西洋史也是

历史课程的

一部分

-

然而,本国史

以及,西洋史

-

(有时

虽然,名为世界史

实则,仍是西洋史)

-

两者之间

各守畛域

罕见流通

-

毋论史学观念

-

即使史实的

同步比较

也不常见

-

从另一方面看

欧美各处讨论

世界文化演变

-

皆由西欧本位着眼

甚至世界史的分期

-

所谓上古、中古、现代三分法

也莫非由西欧的经验抽绎而来

-

於是

以西欧

的分期

强加於

世界其他的

地区文明的

发展过程

-

遂有扞格不通

之现象

殆属不可避免

-

今日在美国

史学同行中

-

觉察到了

这种弊病

已颇有之

-

也有一些尝试

以世界性角度

治世界文化者

-

如汤恩比

广泛讨论

二十一种

文明兴衰起伏

又如麦克尼尔

以超越国界的

角度

-

或则

以人类为整体现象

由疾疫传染以观其

不可分割之情形

-

或则视人类社会

为超大型生物体

-

讨论其

资源与能力

之间的关系

-

此皆荦荦可观的大家

然而,他们终难完全

摆脱西欧本位的立场

-

未能

由世界性的实例抽绎

历史发展的诸种异同

-

从中国史

的发展中

-

抽绎若干现象

-

与其他主要

的文化发展

相比较

-

以求其异同

-

再进一步

归纳若干

-

较为

一般性的

抽象原则

-

以下即为

若干管见所及

以请同仁教益

-

但是务祈

同仁了解

凡此原则

-

只是观察

演变轨迹

的角度

-

绝对非所谓

历史发展的

法则或定律

-

至於以

中国历史

作为参考

-

系由於中国

历史长期的

绵延未断

-

为世界上

仅有的例

-

而史料丰富、年代确实

则又非另一长存的文化

(印度)所可比拟

-

我当然亦须时时记取

不可从中国本位着眼

以致蹈西欧本位观的

覆辙

-

总盼

能由中国史

的发展过程

踏出第一步

-

但不自囿限

应视中国历史

如同建屋的鹰架

最後的成果可以

包括鹰架的特点

在内

-

却绝不

应当以鹰架取代

最後完成的建筑

-

世界几个

主要文明

-

其能够走到

今天这境界

均有其特色

-

雅斯培曾以为

中国、印度、犹太、

希腊及波斯诸文明

-

均曾经历

超越性的

突破

-

为了人类若干个

亘古关怀的问题

提出不同的

解决方式

-

中国的突破

-

由西周的

天命观念

到《易经》的

两元辩证观念

孔子的仁、

孟子的义、

荀子的礼,

以至老庄

的无为

⋯⋯

为中国文化

的後世发展

-

铺设了若干基本意念

也为後世文化决定了

行为模式及社会组织

定下了演变的方向

-

中国的情形如此

印度、犹太、希腊

也各自有其抉择

-

印度文明,选择了

出世与悲悯的意念

-

犹太文明选择了一神信仰

并从部落神的基础扩大到

普世真神的观念

-

希腊文明

则选择了

将宇宙范畴化

及因果推理的

观念

-

这三个

古代文明的

後世发展

-

也未曾

脱离枢轴时代

定下的大方向

-

这些文明

所选择

的途径

各有歧异

-

但是都经过

突破的阶段

-

遂能

卓然自立

於天地间

或数千年

连绵不断

(如中国与印度)

-

或则转接蔓延

衍生为後续的文明

(如犹太与希腊之

转接为基督教文明)

-

雅斯培称为

枢轴时代的文明

不仅因这些文明

都在他所说「枢轴时代」

(即公元前数百年的一段)

-

更因为这些文明从彼时以後

始终为人类文化的主要流派

-

在中国

枢轴时代之後期

即是秦汉大帝国

-

秦汉的普世性秩序,事实上包括: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

-

在政治上

这是天下共主的皇帝制度

以及与之相配的文官制度

-

经济上

这是与

小农精耕制

相伴而生的

全国市场网络

-

在社会上

这是编户齐民与选贤

与能相叠的察举制度

及其衍生的社会组织

-

在文化上,这是

儒、道、法、阴阳家

综合的中国型思想

所表现的现象是

《吕氏春秋》、

《淮南子》

甚至

《春秋繁露》、

《法言》、

《太玄经》

诸种大着作

无不企图整合成

一套放之六合

而皆准的思想体系

-

同时,中国文明体系中

有一批胸存普世关怀的

士或儒生

在野在朝

用进退藏

-

这批儒生、士大夫

遂成为中国社会上的

长期存在的知识分子

他为中国文化

的传承与开展

而尽力

-

在别的文明

也各自有其

普世的体系

-

其承先启後

的知识分子

-

如印度的

婆罗门、僧侣

与隐居的贤人

-

如犹太的

法利赛人、利未族与先知

如希腊的辩士与哲学家

-

普世体系正因其

「普世」的特性

有足够的扩张性

使枢轴时代文明

扩散及其周围

吸纳其四邻

参加体系

-

於是

普世体系

代表者的

普世秩序

也即势必

涵盖四周

以达到其

地理极限

-

普世的大帝国及大教团

遂成为普世秩序的特徵

-

中国的秦汉帝国

由中原逐步扩散

-

终於东

及於海

西至流沙

北到长城

南踰岭表

-

中国之为中国

已及其

古代的极限

-

同理

印度文明的普世体系

弥漫印度次大陆甚至

包含了,邻近的

锡兰与南亚各处

-

希腊的文明

体系的扩散

形成希腊化的

地中海世界

-

古代犹太文明

则因其「选民」

观念的自我设限

未能有类同的扩散

-

但犹太教

普世真神的观念

却是後来基督教秩序

能够扩散的基本原因

-

於是

如同中国之为

「中国的中国」

(借用梁任公先生之语)

印度也成为印度的印度、

希腊也成为希腊的希腊

-

古代中国的普世体系

在汉代发展至了极致

-

然而

物极必反

月盈则仄

人事发展

每有如此

辩证式的

消长进退

-

在汉代

知识分子与

文官制度的

重叠

-

使得知识与

政治权力有

紧密的结合

-

权力腐蚀知识

终因儒家

成了正统

-

而使

儒家走向

繁琐学风

-

注疏之学的过度发展

儒家丧失创造的活力

-

儒生世家大族

使得知识分子

有了一批贵族

-

学术繁琐化及知识分子贵族化

使普世秩序在意念上及组织上

都趋於僵硬

-

不再能为体系作出

适时的修改与调整

-

也不再能为

一代又一代

提出当代关怀

的问题与答案

-

东汉的崩溃

不仅是一个政权的垮台

实则是古代秩序的崩解

与汉代秩序的发展相似

-

则有古代罗马的瓦解

及印度孔雀王朝的崩溃

-

罗马统治阶层的贵族化

-

与印度

阿育王

对佛教的

过分保护

-

均可

与汉代世家大族出现後

文明体系的崩解相比较

-

只是罗马

统治贵族

并非担负文化

承先启後的

知识分子

-

而印度的宗教繁多

佛教犹须与印度教

及耆那教竞争

-

是以罗马与印度的知识分子

并未与汉代儒生一般长期的

独占知识资源

-

也未长期与

政治权力

紧密结合

-

而这两个

古代文明

终於崩坏

-

这一现象

我称之为

古代秩序

的崩坏

-

崩坏的动力不来自外力

而来自内部生机的衰竭

-

生机之衰竭部分原因

可归结於文化之繁琐

及知识分子的贵族化

-

腐败的过程

由内部开始

-

古代几个

普世秩序

在其盛时

力量也都

足以抵御

外来侵略

-

甚至可以进行

相当程度扩张

-

中国之拒匈奴於塞外

罗马之辟高卢的土地

及印度在五天竺

(旁遮普)

边外的扩张

-

在其季世

则不足以

抵抗外敌

-

西羗人众不及

汉代一个大郡

武力不如匈奴

却能困扰东汉

-

使汉帝国

疲於奔命

-

无他

汉帝国内部腐蚀已深

遂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

同样的,罗马遂受蛮族之困

而贵霜,可在印度建立皇廷

-

古代秩序崩解

然後经历一段

中古时期的

转变与重建

-

中国中古时期

(魏晋至隋唐)

的变化头绪纷繁

而各个方面变化

同时进行

-

但要约之

可分内外

两面观察

-

对内,中国人口

经历了一番调整

-

南方人口增加、

北方人口减少

-

前者导引土地的开拓

後者导引外族的移入

-

由於

人口与土地的

比例有所更改

-

农耕

即由精耕

改为粗耕

-

劳力的供需

也跟着变化

-

於是

有奴役制度出现

以掌握劳动力

-

外来的征服民族

凌驾於

中国人

之上

-

南移的汉人

也即凌驾於

当地原居民

之上

-

凡此也都导致

社会的阶级化

-

佛教由印度

传入到中国

-

两个

枢轴文明的意念体系

接触之後,经过调适

-

终於

互补融合而为

中古以後中国

文明秩序的

精神部分

-

中古中国的转变

在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

而劳力又不虞匮乏之时

-

农耕

便逐渐回到

小农精耕制

-

社会也再度渐渐回到

编户齐民的阶级形态

-

对外的关系,中国虽然还保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

实际上,中国已必须

面对多国并立的局面

-

不但中国内部

有五胡十六国、

有南北朝

-

中国之外

也经常有

不臣服於

中国的

他族与

他国

-

「列邦体制」

在中古

以後成为了

中国的常态

因为中国

已经不再是

自足的中国

中国已是亚洲

许多国家中的

一员

-

在文化方面

中国也必须面对

印度文化的存在

-

甚至还

须承认印度文明

在某些方面存在

超越中国的优点

-

中古的调适

对内而言是:

经济、社会、文化

多方面的调整与重组

--

对外而言:

是主要枢轴文明

在接触後的交溶

-

欧洲世界也

经历相似的

却又相异的

演变

-

地中海世界

以城邦为单元的政治体制

一步一步走向了领土国家

-

北方蛮族的入侵

先是被纳入罗马的秩序当中

终究仍脱出罗马的普世体系

-

开始了近代的民族国家

地中海世界的经济体系

-

经过这一内海的联系

早已结合为一个整体

但是欧洲内陆的开辟

-

逐渐将经济网络扩展至

整个欧洲、西亚及北非

-

这个体系中

地中海世界

也只是几个

合成部分

之一而已

-

面对的也只是一个

政治上为列邦体系、

经济上是几个单元

的交流和互助

-

文化上

希腊的枢轴时代文明

和犹太的枢轴文明

融合为基督文明

-

也是

两大枢轴文明的交汇

不过中古欧洲的整合

终究与中古中国的

整合异致

-

欧洲体系

终究将走向

永久的多元体制

-

中古以後的中国

仍是一个同质性

相当浓厚的

普世体系

-

中古的

转变在西亚

又是个变局

-

古代波斯的

枢轴文明

-

草蛇灰线

未尝澌灭

-

终於

与古代犹太文明真神观念

相合而形成伊斯兰文明

-

这又是一次

枢轴文明的

交汇

-

在印度次大陆上

-

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也有了接触

两者却不能够融合为一个新的文明

-

结果是二者将印度次大陆

分割而为长期对抗的两半

-

中古以後

世界进入到各国

枢轴文明的交汇

-

从十五世纪以来

没有一个文明体系

能自外於其他体系

-

经济上的

互相倚伏

已经构成了一个

世界性经济网络

-

各地虽有

优劣起伏

-

全球的

整体性

则已是

不能回头

的现象

-

十五世纪後

新大陆资源

流入世界网络

西欧虽是掠夺

新大陆资源的

主要力量

-

中国、印度、日本

却都因世界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也分别经历了长期的经济繁荣

-

十九世纪以来,西欧、北美

(及日本)因为工业革命

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成比例地占有了优势地位

-

但是二十世纪後半叶

中国、印度及伊斯兰文明的继承人

均已浸浸然有拉平优劣差距的可能

-

世界各个

文明体系的

固有特质

仍然影响到

各个文明的

发展方向

-

近代以来的

再一次

调适与转变

-

正在融铸为一个

世界性的新体系

-

近代的中国

世界的中国

-

近代的欧洲

世界的欧洲

-

近代的印度

也是

世界的印度

-

但是,在这一正在

融铸的世界体系中

-

个别的枢轴文明

仍将保留其

相当成分的

原有特质

-

以致各别

文明体系

的转变,也为此

而有不同的历程

而达不同的结局

-

遂使人类

共有的文明体系

再一次突破之後

-

仍将显示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的面貌

-

总之,历史的演变

未必有任何天定的规律

却仍有若干找寻的轨迹

-

大致言之

一个文化体系的

内部须有若干

基本观念的

价值存在

-

也须有一群知识分子

担任承先启後的工作

-

二者在

发展过程中

自有其盛衰

-

於是也就

影响了该文化

的活力及生机

-

文化体系

发展到

极盛时

-

体系之内,必有最得势的

知识分子及最发达的观念

-

别无对手挑战之时

盛极势必走向僵化

僵化势必导致衰败

-

这是系列

辩证式的

发展模式

-

此时

外力干预

即可诱发

文化体系

的崩解

-

另一方面

因每一个

文化体系

都有扩张

其影响圈

的潜力

-

一旦发展

到了极限

两个或者

多个体系

因为接触

互有影响

-

此时,内部

已显衰落的体系

遂即不能够抵抗

另一体系的影响

-

於是有两个体系

融合为一个体系

的新内容

-

甚至构成新的文化体系

-

相对来说,内部发展

尚未盛极将衰的文化体系

则未必能深切的感受到

另一文化体系的影响力

-

文化体系的

接触逐步融合

中古时代即是若干次

两个文化体系的融合

-

近古以後则是

世界主要体系

的大融合

-

这是体系之间

接触与交溶的

大势

-

不仅

使个别体系内部的

基本观念不断修正

-

而且经历

这一过程

逐步构成

世界性的

文化体系

-

总结而言

个别文化体系的

线性辩证发展

配合体系之间

互相刺激与启发的经历

-

人类的文化遂呈现

不变中的变化

复杂中的单纯

-

在多元

合流时

-

却也

保持了各文化

可识别的特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知识分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在中外历史文化长河中徜徉
关于亚洲文明的120种好书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关于世界文明的50本书(必备书单)
世界'三大文化'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