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践思维

​“实践思维”对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创造性探索

-

在全党全国进行的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是具有重大意义

的政治事件

和哲学事件

-

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是一个重要的哲学事件

-

不仅

因为这是一个

哲学命题的讨论

-

更重要的是

这场讨论极大促进了

哲学研究的思想解放

-

推进了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

全部哲学学术的发展

-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为实践的理论

的新理解

-

从实践作为

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

到把实践作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要的基本观点

-

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

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乃至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在一定意义上即系是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

-

国内哲学界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新理解和新阐释

-

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

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

-

并对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给予了有力

的理论推动

一. “实践思维”

诞生的时代境遇

-

真理标准问题

大讨论后不久

-

国内哲学界不满足于

仅仅只是把实践作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开始

把实践作为

马克思主义

哲学体系

的根本点

提出了:

实践本体论、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思维”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新命名和新理解

-

这一些重大的理论讨论

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根本性质的理论判断

-

难免

存在诸多的

理论疑难、

问题和困惑

-

但其重大的

意义和旨趣

在于如何适应我国

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实践

以及当代世界哲学的新发展

-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当代继续发挥

思想导向和

引领作用

-

考虑到我们已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传统命名

-

特别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对自己哲学作为实践的理论理解

我们不必以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

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实践唯物主义或

实践本体论

-

高清海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提出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出了新的理解

-

力求从思维方式的变革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于

一切旧哲学

的根本特点

--

我们认为:

这种看法

至今仍有

重大

的理论意义

和学术价值

-

从思维方式的区分

来去理解和阐释

哲学学术的特点

-

是一些重要哲学家

已走过的思想路径

-

黑格尔在

《精神现象学》

的序言,区分了:

日常意识的表象思维方式、

经验科学的知性思维方式

和哲学的思辨的思维方式

-

论证了哲学科学作为

绝对的真理与方法的

特殊性质

-

胡塞尔

也曾区分

日常意识和

经验科学“自然态度的思维”与

现象学哲学“理论态度的思维”

-

为现象学方法奠基

-

海德格尔区分了

“流俗的”生命领会

“本真的”生命领会

-

为他的

生存论和存在论

作解释学的准备

-

与这些哲学家不同

高清海先生提出的

“实践观点的

思维方式”

-

不是

着力于区分

哲学与常识

和经验科学

-

而是要区分

马克思哲学

与以往

哲学的

不同的

思维方式

-

进而揭示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

实质,和重大意义

-

按照高清海

先生的看法:

实践观点的

思维方式是

改变世界的

实践哲学

思维方式

-

它区别于

解释世界的

理论哲学的

思维方式

-

虽然西方哲学

从亚里士多德

至康德,即有:

实践哲学和

实践理性的

说法

-

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不是传统的道德哲学

-

而是以物质

生产实践的

感性物质活动

理解整个世界

的新思维方式

-

这种新思维方式

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

对现实、事物、感性

仅从客体方面的理解

-

即消极被动的

反映论理解

-

也不同于

唯心主义抽象的

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

而是从现实的

感性物质活动的

能动性理解世界的

第三种思维方式

-

因而,“实践思维”

已超越了传统的

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

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

-

高清海先生之所以

不同意实践唯物主义

和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

就是因为

这种观点

仍然是在

解释、追溯世界

的本体和根据

-

仍未超出

理论哲学

不可避免的

本体论化

思维方式

-

因而不能充分阐发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及其思想的革命性后果

 二. 

“实践思维”

的真实意蕴

-

海德格尔

批评了

马克思:

-

认为

改变世界也需要

解释、认识世界

-

问题的根本是

“存在”问题

-

其实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

丰富宝贵的理论著作

-

当然是要

我们更好

认识世界

-

改变世界

内在地

包含着

科学地

认识世界

-

“实践思维”

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学界曾尝试以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即“实践思维”来理解

哲学、世界观、真理

等重要哲学范畴

-

所谓

“实践思维”

亦即在一个

决定人们的

-

认识和行为的

系统的概念框架中

始终把实践作为

核心和主导性的

观点

-

从而使

构成思维方式的基本概念系统

也都贯穿着实践的精神和原则

-

从而

使对任何现实事物的理解

也包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

都具有全新的意义

-

按照“实践思维”来看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所说的

“现实、事物、感性”

或认识对象,也都是

感性物质活动的存在

-

是在

历史性实践中不断

生成、消逝的对象

-

世界成为处处

留下人的意志痕迹的

人化世界或属人世界

--

高清海先生认为:

马克思

所理解的

实践即是

人与世界

否定性的

统一关系

-

一方面

人的实践改变

自然存在物的形态

使之满足人的需要

-

这是人

对世界

的否定

-

另一方面

自然存在

的客观性

也否定人的

不合实际的

主观臆想

-

这个是世界

对人的否定

-

相互否定中

人与世界的

历史性实践

的统一

-

并不会必然导致

海德格尔所说的

存在的遗忘

-

或现代哲学的

主体形而上学

-

人是根本

正在于植根于

存在的大地上

-

从“实践思维”

来去思考

真理问题

我们就会感受到当年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的卓越的政治智慧

-

在“两个凡是”

笼罩的

僵化教条的

思想氛围中

-

只有用广大的党员和群众

固有的真理的直觉和信念

即认识、理论、路线

是否与实际相符合的

客观真理性信念

-

才能够打开

思想的枷锁

-

重新获得

现实的、

理性的

思想态度

--

认识与实际

相符合的

真理直觉

-

是思想客观性和真理性的

朴素的唯物主义真理观的

基础

-

它根植于人们

对客观事物

不可怀疑的

实在性信念

-

从“实践思维”看

客观实在和真理

-

高清海先生

发现在人们普遍的真理信念中

还含有主体性追求的真理直觉

-

当我们说为真理而奋斗和

为了真理不怕流血牺牲时

真理的信念

显然已经不再

仅是主观认识

符合客观实际

-

真理

也是人的

根本利益和

最高价值的

追求

-

真理的

追求是

要让真理

成为实际

成为现实

-

若是用

马克思

的说法

即让现实

趋向理论

-

看似相互矛盾的

两种真理直觉

即客观性直觉

和主观性直觉

-

恰恰表明了

人的认识的

真理性问题

-

只有在

“实践思维”

当中得到解决

-

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

改变事物、

陶冶事物、

现显事物

-

也最真切地

感受到事物

的实在性

和客观性

-

实践

作为人与世界的

否定性统一关系

-

也是

理解认识

真理性中

-

内含

的客观性直觉

和主观性直觉

否定性统一的

基础

-

真理既是

科学知识的

最高价值

-

也是主体性

实现自身的

价值追求

--

高清海先生认为:

-

从“实践思维”

看真理问题

即能

突破传统

真理观的

狭隘视野

变革传统的

真理观念

-

以此为例

-

可以

全面推进

哲学观念

的变革

三.“实践思维”

肯定了人民的意义

-

“实践思维”

是以实践作为

核心和原则的

认知概念框架

-

它是马克思

的新世界观

的认知框架

的理论抽象

-

也是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内在的理论支点

-

不仅如此

任何哲学思维方式

同时也包含着

基本的价值态度框架

-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

肯定了从事感性活动的

实践主体的价值优先性

-

无产阶级和

广大劳动群众

的实践是

社会存在的

前提和实质

-

无产阶级和

人民群众的

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哲学

的根本宗旨

和价值诉求

-

按照

“实践思维”

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

无产阶级解放

的理论

-

这既不是

马克思的

价值偏好

-

也并不是

人道主义对

无产阶级的

同情和悲悯

-

而是

从实践逻辑

必然导向的

价值态度

-

是事实

和价值

的统一

-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

第一个发现和阐发了

物质生产劳动的哲学意义

-

他认为

被强迫的

奴隶的劳动

陶冶事物

-

从而实现了

自由本质的

自我确定

-

由此出现

主奴关系

相互颠倒

的辩证法

-

黑格尔

去世前在他

61岁生日时

的一首小诗

最后两句话:

切莫空耗在

无益哀怨中

而要把希望

带给人民、

带给劳动”

-

有人说这是

黑格尔的

哲学遗嘱

-

从基本价值态度说:

马克思也是

黑格尔哲学

的继承者

-

原因在于他们

共享的辩证法

看到了

人民劳动或者

超越道德实践

的生产实践的

世界历史意义

-

这是一种实践的、历史的、

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现实基础

-

马克思批评黑格尔

只是看到劳动的,肯定方面

而没看到劳动的,异化

-

只懂得精神劳动

或者只从精神的

意义上理解劳动

-

但是,正如

黑格尔的小诗

所表现的那样

-

哲学家们

只要看到了

劳动的意义

-

就必然看到

劳动主体即

人民的意义

-

即使今天

我们面对

日新月异

充满希望

的大世界

-

但这也是遍布

苦难和不公正

的世界

-

希望在哪里

似乎,也只能够是

人民的诚实的劳动

四.

“实践思维”与

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论

-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

乃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

“全部

社会生活

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

-

基于实践观点的社会历史理解

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历史理解

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生产力及其成果

基于物质生产关系的

物质性社会关系和

社会结构

-

使人类社会

成为具有可以

自然科学精确性

加以把握的

自然历史过程

从而才会有

现代意义的

社会科学

-

“实践思维”是

历史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前提

也是正确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论保证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进而为认识和把握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奠定了基础

-

但是,如果离开了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

以旧唯物论仅从客体方面

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

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

也就会陷入

机械决定论

的错误

-

我们似乎可以

什么也不必做

等着

历史必然性

把我们送入

共产主义

-

其实“历史

什么事情

也都没做”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

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

作为人类实践的

社会历史规律

是内在包含着

人的目的性的

主客统一的规律

-

因此,各门研究

社会发展规律

的社会科学

-

都必须研究

社会历史活动中的

主观性和精神性因素

-

比如,经济学研究

理性选择、理性预期、理性博弈,

乃至无意识的经济推理等;

-

政治学要研究政治服从、

政治认同和政治选择

等的政治心理学;

-

法学要研究

犯罪心理学;

-

社会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

此外,还有

管理心理学、

营销心理学

等等

-

如果

不能深入了解

人们活动中的

主观的心理方面

就不能真正掌握

社会实践活动的

规律和原理

-

唯物史观的真正意义

是为理解社会意识找到

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基础

-

并且也表明

社会存在乃是社会意识

客观化、对象化的结果

-

只有用主客统一的“实践思维”

才能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

唯物史观或实践的

新唯物主义的“物”

是作为实践的

感性物质活动

-

也许只有在这种

物质性的活动中

才能够真正超越

内在意识的焦虑

超越唯心主义

同一性哲学的

精神牢笼

-

因此,当代的

欧洲左翼思想家们对于

事件本体、偶然、意外、

可感的物质性差异

和异质性等的强调

可以在“实践思维”

当中得到理解

-

在上述讨论的意义上

我们回顾三十年前学界

提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不仅在于揭示这一观点提出

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内涵

-

更为重要的是

揭示其所蕴含的

时代价值及启示:

“实践观点的

思维方式”的提出

表明中国哲学界在

“真理标准问题

大讨论”之后

真正实现了

思想的解放

-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家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探索

显示出中国学者的高度的理论自信

-

这或许是

新时代哲学理论创新

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为什么说老子的“道学”不属于唯物主义?
黄枬森: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提出的许多观点要历史地研究和评价
孙正聿: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