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厥阴

厥阴:

问题一:厥阴

在汉语中为多义词

在中医中指穴位名、

是一种疾病、经脉

九月和十月的代称

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

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

有时指,足厥阴

有时指,手厥阴

有时指,手足厥阴合称

《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

厥阴之脉

厥阴之脉:

络阴器

系于肝

王冰:厥阴者,肝之脉

《素问·经脉别论》:

一阴至

厥阴之治

真虚痛心

厥气留薄

发为白汗

张志聪: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灵枢·阴阳系日月》:

两阴交尽

谓之厥阴

十二月

与足之左右

各六经相合

七、八

两月为少阴

十一、十二

两月为太阴

九、十

两月于其间

阴气交会时

所以称厥阴

问题二:厥阴中厥

1.中医学名词

经脉名称之一

是阴气发展

的最后阶段

开始重新向阳的

方面转化的过程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

以及,足厥阴,肝经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

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

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心动过速

心律不齐

咳嗽胸闷

3.中医学名词

六经病之一

厥阴病为

阴阳消长

邪正进退

重要关键

常会出现

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

消渴

胸脘部

灼热疼痛

饥而不欲食

下利,吐蛔

厥热胜复

预测病情的进退:

厥多热少为病进

厥少热多为病退

问题三:风中厥阴

没有这个词

应是“厥阴中风”

或者“厥阴风木”

厥阴:两阴交尽

如果我们把人体的循环过程

看做阳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

厥阴也就是

藏与生之间

偏向于生

冬至一阳升

夏至一阴生

这个冬至一阳生

由藏到生的过程

阴的潜藏功能

发挥到了最后

子时一阳发动,生意萌发

这个在周易上,地雷复卦

厥阴风木:

草木抽芽

破土而出

土即脾胃

风木之气

破土而出

风气上顶

脾胃穿过

这种情况

脾胃肯定

不会舒服

食欲下降

消化吸收

肯定不好

土克木

厥阴中风:

厥阴肝经

感受风邪

而成为病

问题四:小儿厥阴

小儿厥阴

争论颇多

千古疑案

厥阴的,一切病理

都来自,阳气变化

由生理,逆推病理

厥阴从中气,少阳相火

阳春肝木生太阳夏热心火,这是生理

伤寒传至厥阴,阳气受伤,这是病理

《四气调神》:

逆春气则

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

“逆春气”是指

春应温而不温,反为寒也

使厥阴少阳生阳之气虚衰

而肝气不治

《生气通天》: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不彰

小儿厥阴症:

尺寸俱微

厥阴受病

六七日发

其脉循阴

而络于肝

烦满囊缩

微缓者

囊必不缩

外证发热

恶寒似疟

为欲愈候

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无暂安

此脏厥,非蛔厥

蛔厥,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烦也

此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

蛔闻食臭即出

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治久痢

问题五:厥阴厥证

外感病末期

阴液亏耗

阳热极盛

阳郁不能外达

四肢厥逆

面红目赤

胸腹灼热

口渴烦躁

舌红苔黄

脉滑数

为常见症的证候

问题七:

厥阴为主

阴里为阖

“五行”

中国古代

的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

五行:木、火、土、金、水

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构成

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

会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

不但能够影响到人的命运

同时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双五行穴位:脚部的五个穴位

至阴穴(金)、

涌泉穴(木)、

里内庭穴(水)、

睡眠穴(火)、

太冲穴(土)

左右足部,各五个穴位

所以称为,双五行穴位

适应症

疲劳,失眠,

精神不振,暗斑,

内分泌失调

等治疗方法穴位按摩

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的保健按摩

经络穴位

按摩为主

手法渗透力强

放松肌肉、

解除疲劳、

调节机能

提高人体

免疫能力、

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

延年益寿

双穴位按压即是指

通过外力对足部的:

至阴穴(金)、

涌泉穴(木)、

里内庭穴(水)、

睡眠穴(火)、

太冲穴(土)

施加不同的按压之力

通过按压这几个穴位

解除疲劳,调节机能

注意事项:

足部的穴位

是人体穴位

分布最多的地方

按摩足底穴位位需要

对足部穴位非常熟悉

按摩的强度

穴位的掌控

都非常重要

每个穴位

不都需要

大力按压

才有效果

不同穴位

外力施加

大小不同

对症施压

才能起到

更好效果

原理万物

土中而生

要接地气

力从地起

气从足生

通风纳气

五气生循

穿经走脉

最是养生

双五行穴位按压支撑力按摩理论就是

以“纳气走穴,五行相生,同频共振”

的独特人体足部养生祛病理论

《内经》:

足部五行穴

与三阴三阳

关系的论注:

圣人面向

南方站立

前方名叫广明

后方名叫太冲

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

太阳经的下端根起于

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

其上端结于晴明穴

因太阳为少阴之表

所以称为阴中之阳

人身上下:

上身属阳,称为广明

广明之下,称为太阴

太阴

前面的经脉

名即叫阳明

阳明经的

下端起于:

族大指侧次指

之端的历兑穴

阳明是太阴之表

故称为阴中之阳

厥阴为里,少阳为表

厥阴之表,为少阳经

少阳经下端

起于窍阴穴

因少阳居厥阴之表

故称为阴中之少阳

三阳经的离合

如果分开来说:

太阳主表,为开

阴明主里,为阖

少阳介于

表里之间

为枢

但是三者之间

不是各自为政

而是相互

紧密联系

所以合起

称为一阳

在外的为阳

在内的为阴

在里的经脉

即称为阴经

而行于少阴

前面的经脉

即称为太阴

太阴经的根即起于

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

即称为,阴中之阴

太阴的后面

即称为少阴

少阴经的根起于

足心的涌泉穴

称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的前面

即称为厥阴

厥隐经的根起于

足大指之端

的大敦穴

两阴相合而无阳

厥阴又位于最里

故称之为

阴之绝阴

三阴经之离合

如果分开来说:

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

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

少阴位于太、厥

表里之间,为枢

但是三者之间

不能各自为政

而是相互协调

紧密联系着的

所以合起

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

递相传注,而于全身

气运于里,形立于表

阴阳离合,表里相成

太冲穴:五行属土

位于足背侧

第一、二的

跖骨结合部

之前凹陷处

主要治疗:

头痛,眩晕,疝气,

月经不调,癃闭,遗尿,

小儿惊风,癫狂,痫证,

胁痛,腹胀,黄疸,呕逆,

咽痛嗌干,目赤肿痛,

膝股内侧痛,足跗肿,

下肢痿痹

《内经》:

女子

二七

十四岁

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时下

故有子

女子七七四十九岁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失眠穴:五行属火

失眠穴,经外穴名

顾名思义,即为

治疗失眠的穴位

位于足底跟部

当足底中线

与内、外踝

尖连线相交处

即脚跟中心处

里内庭穴:

五行属水

此穴位于

脚底部

在第二趾根部

脚趾弯曲时

问题八: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厥阴 少阴 

对于病证分析归纳:

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划分:

疾病深浅

邪正盛衰

从而为施治

提供依据的

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

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

依据感邪

时间长短

病邪轻重

正气强弱

等的情况

而将外感病

大致划分为:

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

六个阶段

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

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以

用于,外感兼内伤

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

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

是在《内经》之中

《素问·热论》关于

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

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

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

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

分为阴阳两类:

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

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邪盛正气未衰

多属三阳病证

当以祛邪为主

凡是正气虚衰

多属三阴病证

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

太阳主表

阳明主里

少阳主半表半里

(即少阳为邪气

由阳入阴之枢)

太阴、少阴、厥阴

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

六经病证

又是经络、脏腑

病机变化的反映

太阳、阳明、少阳

以六腑病变为基础

太阴、少阴、厥阴病证

则以五脏病变而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

实际上,基本概括了

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临床结合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的重点:

在于分析

外感病邪

侵袭人体

所引起的

系列病理变化

及其传变规律

因此也针对

内伤杂病的

脏腑辨证

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

一身之表,统摄营卫

卫气抗御,病邪侵袭

外邪始袭人体

正邪相争于表

导致营卫失调

主要表现面为:

恶寒,发热,

头项强痛,

脉浮等表证

治当解表

体质有强弱

病邪性质和

感邪轻重有

差异

太阳病证

尚须辨别

是太阳中风(表虚)

或太阳伤寒(表实)

主要凭据:

恶风或恶寒

脉浮缓或浮紧

尤其是

有汗或无汗

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

主要由于

伤于风邪

卫表受伤

腠理疏松

卫不护营

营阴外泄

而致汗出

治宜:

疏风解表

调和营卫

代表方:

桂枝汤

表实证无汗:

外感寒邪

卫气被遏

腠理闭密

毛窍收敛

多兼见

咳嗽气喘

肺气不宣

用麻黄汤

散寒解表

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

斗争的极期

主要反映

胃肠病变

多由

太阳病

治疗失误

邪热内传

伤津化燥

燥结成实

或者因为

燥热之邪

直犯阳明

根据证候特点

阳明病证有分:

阳明经证和腑证

阳明经证:

邪热弥漫

肠中无有

燥屎内结

以大汗出,大热

大渴心烦

舌苔黄燥

脉洪大

为辨证要点

宜,清热生津

方,白虎汤

若阳明里热

与燥屎相结

便成阳明腑证

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

日晡(下午3~5时)潮热

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

脉沉实有力等

里热炽盛表现

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

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

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

上攻心神,而见烦躁

谵语,或神志不清

治,清热攻下

方,可以选用

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由太阳病

发展而来

亦有

初起即为

少阳病证

此时

邪气尚存

正气已伤

邪正

多相持于

表里之间

邪胜恶寒

正胜发热

正邪分争

寒热交替

“寒热往来”

少阳病的特点:

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

全身疼痛之表征

亦非发热不恶寒、

大便燥结之里证

而多伴见:

口苦,咽干,目眩,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不欲饮食,脉弦

等少阳经气不利、

胆气犯胃、

气机不畅

故治法不若

太阳病解表可愈,和

阳明病“清”、“下”可痊

而须和解少阳

一面祛病

一面扶正

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

太阴病由三阳病治疗失当

损伤脾阳而致

或因脾阳素虚

寒邪直中太阴

以致寒湿内阻

脾之运化

功能失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六经研究诸说总结 铁杆中医论坛
治疗肢厥的方剂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黄帝内经 第四十八讲 《素问.热论》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疾病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