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以前是非常小众的事情——带娃桂林行(七)
曾几何时,读书成为了美好青春的负担,成人焦虑的重点。
其实,几乎人人都能读书这个事情,是人类近一百年来才有的事情。往前讲,只有大户人家才读得起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再往前五百年,读书识字就更少了。
要是往前两千年,全国的书都读一遍,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当然了,前提是这些书都要堆面前才可以的。
那要是出生在五千年前,嗯嗯,至少那个时候咱们这片土地是没有文字的,或者讲,到目前为止,咱们只发现了三千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的文字。那当然就不再有读书人这个事情了。
小时候,记忆里,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扫盲,啥意思呢,就是把字写拳头大,能够认识一些就不错了。至于达到能够写一封信的程度,在现在七十岁往上的人们中间,其实是少数的。要是家里有一个七十岁往上的大学毕业生,这可是极少数的佼佼者。
这是时代的发展造就的,那么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讲,可能读了大学才仅仅是扫了个盲吧。因为,大学其实也仅仅是通识教育的结束。

带梒梒桂林行最后一更,就记录一下以前的人们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看重程度吧。在桂林与阳朔之间,有一个码头重镇,大圩古镇,镇上有一个博物馆。

由于楼体比较高大,在外面热浪浪的时候,进到这里,都不用空调,感觉凉爽适宜。可以想象没有疫情,这里会有多少人喝茶看戏。

从这里进去,是收集的本地书香门第的牌匾,以及一些大户人家的吉祥祈愿。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宏大的认知,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来讲,也是不容易的,何况生活在偏僻地域的孩子们呢。
城里的孩子们可以到博物馆去看见那些时代久远的物件,不过,要是家人以及学校根本不重视的话,就是遍地的博物馆,可能也不会与孩子有关了。我去的博物馆比较多,也就见到了不少的学校组织的孩子们去的参观。大多数真正去参观的学校,都是理念不错的学校,他们可能会走到不同的省市的博物馆去参观,当然就不会放过身边的博物馆了。
只是,一般来讲,我们的这些场馆在周一到周五这样的工作日,几乎都是近似空置的,节假日就是看人头。
我问梒梒,同登古稀,是什么意思呢。她说,我读反了,好吧,先拍照片吧。因为行程比较满,就先把容易理解的先说一下,这些需要一定的积累与解释的,不用那么着急。回顾的时候再讲也不迟。

朝齐眉,嗯,得多么大的缘份才可以有这样的意境呀。
顶着的娃娃们,是无法理解的,那顶娃娃的孩子呢,祝福她吧,将来能够有这样意愿的伴侣。

书香,嗯嗯,理解起来不容易。那:尊其所闻行其所知,熟悉吧,那句更著名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真正能够理解的人,真不多。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就一定是无往而不利的。不过大多数人都理解成道貌岸然了。

哈哈,文魁,状元及第。

要知道,这些状元的匾,可不能够随意刻了挂自己家屋前的,这一定要是家里出了状元才可以的。

而这些表示家里出了状元的匾更可能是别人示好送过来给挂上的。

这样的古建筑保留得完整的不多了,更多的是重修之后做的旧。

不过,对于梒梒来讲,楼顶这些地方是下不了脚的,地上有虫子,虽然可以登高望远,却还是不愿意上来。

在没有建立起来科学的世界观之前,她的内心是害怕的,总是不敢进这样的地方。也不知道,她何时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呢。

这可是博物馆,只是人少一些,这些可以近距离接触的文物的机会,一生也不会多的。只有在这样的,由于资金不足的小镇才可以见到了。
城里的博物馆,这些文物都在玻璃后面的。

这张照片,是专门拍给她的祝福。

出了博物馆,我们去漓江坐了长长的一段竹筏,算是结束了这一次的桂林之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的一件大作
北大劝退生又中状元: 谁的青春不荒废? 继续奔跑就是勇士
写在一年的最后一天
孩子8岁没有耐心读书,家长如何陪伴孩子?2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其实高考报志愿是个挺简单的事情,让一些机...
这4件事你做得越多,对孩子伤害越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