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光仲 ▏成都纺校三次搬迁的回忆

成都纺校三次搬迁的回忆

作者 ▏冯光仲

在我的记忆里,成都纺校曾经历过三次搬迁。

第一次搬迁是一九五四年底从乐山迁到成都九眼桥。

成都纺校原乐山校址,是在乐山城门外徐家扁的府河对岸女儿山脚下,系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的原住地。因占地面积较小,面对府河背靠女儿山,无发展空间。考虑到乐山当时是中国内陆的内陆,较为闭塞等原因,于是由主管领导中纺部和代管部门西南纺管局商定,中纺部出资在成都九眼桥外东数百米外征地建设一所在校学生400人规模、配套齐全的新校舍。

九眼桥校舍的教学楼、锯齿形实习工厂、高跨度礼堂、250米跑道的运动场、学生宿舍楼和教职工宿舍楼、全新的办公用具和课桌椅,加上西南纺管局一九五五年为全校师生员工每人定做的一套统一格式的卡其布料服装,其气派在当时成都市的所有学校当中(包括大学)都属首位。

第二次搬迁是一九五七年下半年从成都九眼桥迁到本市的磨子桥(现四川省军区所在地)。

磨子桥校舍是一九五五年中纺部与西南蚕丝公司商定,由中纺部投资新建的一所在校学生1200人规模、配套齐全的成都丝绸工业学校。因成都纺校和成都丝绸学校都属纺织性质,都是中纺部直属,又同处成都市,且九眼桥纺校规模较小等原因,中纺部决定将两校合并为成都纺织工业学校,集中到磨子桥校舍办学。九眼桥纺校校舍交四川省纺织设计院使用。

一九五八年,西南纺管局和西南蚕丝公司相继撤销,其功能并入四川省轻工业厅。从此,合并后的成都纺校脱离了与中纺部的直接关系,划归四川省直属,由四川省轻工业厅负责管理。

第三次搬迁是一九六三年下半年从磨子桥迁到成都郊外离九眼桥5公里的三瓦窑附近原十二中学的校址。

成都纺校迁三瓦窑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成都纺校一九六一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奉命停课,中专学生全部回乡或到工厂劳动,专科学生不久也全部毕业离校,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等设施全部空闲。期间四川省政府决定将磨子桥校舍大部分借给四川省公社干部学校使用。一九六三年成都纺校复课时,省政府不同意收回借出去的房舍,成都纺校无法在磨子桥复课,需另找地方。

另一个原因是:三瓦窑原十二中学校址,传说最早是四川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警报而修建的新生院,并在院内建了一个造纸车间作为实习基地。随着历史的变迁,新生院所在地经历了四川大学附中,最后演变为成都市教育系统的第十二中学校。而校内的造纸车间也从建国纸厂改变为成都市轻工业系统的造纸四厂(因只生产纸板,又称纸板厂)。

原在一个范围内的学校和工厂分成了两个不同系统管辖的独立单位。分家时,虽有围墙将两个单位分开,由于学校必需的体育运动场地及附属设施仍处在工厂的中心地带,双方主管部份商定,造纸四厂围墙内的运动场地及附属设施仍由十二中学继续使用。其结果使十二中学的师生要长期绕道去造纸四厂围墙内上课,深感不便。而造纸四厂要经常面对十二中的众多学生到厂内进进出出,四处乱窜,个别学生还要到草料场躲着抽烟,给工厂管理造成很大困难,这样,双方难免经常发生矛盾。厂、校双方领导对交叉使用运动场地本就不服气,故对产生的矛盾视而不见,有意放任,使矛盾越闹越尖锐。造纸四厂属轻工系统,是省、市轻工业主管部门的基层单位,造纸四厂与十二中学之间的尖锐矛盾自然受到四川省轻工业厅有关领导的重视。

一九六三年的成都纺校和造纸四厂都是四川省轻工业厅直接和间接管理的两个性质不同的兄弟单位。在成都纺校急于寻找地方复课的时候,解决造纸四厂与十二中学之间尖锐矛盾的机会出现了。于是四川省轻工业厅决定:将正在使用九眼桥纺校原校舍的四川省纺织设计院(属四川省轻工业厅管理)迁到内江;九眼桥原纺校校舍全部移交给十二中学使用;成都纺校迁到三瓦窑原十二中学校址复课。

对这个决定最满意的是十二中学,未付任何代价就从三十年代的简陋环境跨入到五十年代新建的标准校舍,还从农村搬到了大城市。最受委屈的是成都纺校,面对上级的处理决定,在当时的形势下,谁敢说一个“不”字,只有无奈地接受。四川省纺织设计院迁到内江也不见得比九眼桥条件好,同样是委屈者。

成都纺校和十二中学是两所不同性质的学校,十二中是普通中学,其学生不在校内吃住,教师不坐班,只有少数教职工居住校内。而成都纺校近400名学生全部住校,90%以上的教职工都要带家属子女随迁,共约500多人要在学校内解决教学和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因此,在搬迁前,成都纺校按照实际需求对原十二中学进行了简单改造,改造的同时,只在校门附近新修了一排砖砌的平房供单身教职工居住。

一九六三年下半年,成都纺校除实习工厂仍留在磨子桥外,其余全部搬迁到了三瓦窑。当时三瓦窑纺校校舍的大体状况见下面附图。

三瓦窑校区被砖墙围起约三十亩的校园。

南面是府河故道遗留下来的水塘,水塘内长满着水葫芦,塘水已被造纸厂排出的废水严重污染,散发着一股股臭味。

西面紧靠着九眼桥至三瓦窑乡村公路。公路两旁除有少许建筑外全是农田和菜蔬地,公路上常见来往的是架子车、鸡公车和自行车,难得见一辆汽车通过,九眼桥至三瓦窑的公共汽车尚未开通。家住城区的教职工上下班或住校的教职工有事进城全靠自行车或步行。

北面是学校大门。校门外是学校与造纸厂共同的出入道路。校门面对着约二百米远的成昆铁路,时有火车鸣笛声传来学校。

东面与造纸厂一墙之隔。造纸厂烟囱排放的煤灰一年四季在校园上空漂浮,要落满整个校园,校内的室外不能晾晒白衣服,人们的鼻孔会经常保持黑色。造纸四厂还经常放出极其难闻的烧碱味气体,有人戏称为纸板厂在放屁。尽管如此,成都纺校与造纸四厂都相安无事,和谐相处了数十年。

校园内唯一的一栋解放后建造的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三层教学大楼,挤满了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教研室和各类必需的办公室。一排排四川大学抗战时期修建的木结构平房,分别用半砖墙上安竹篱笆,在竹篱笆两面糊上石灰浆隔成一间间的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家属宿舍,房屋之间不能隔音,说话稍微大声一点都要影响邻居。房间上面虽有竹篱笆吊顶遮灰,但一遇起风,仍有灰尘飘落下来。全校只有一个能安两个篮球架的篮球场地,体育课无法全面开课,学生的体育活动多以早操和课间操代替。

三瓦窑地处远郊农村,无自来水供应。全校只有一口约五米深水质较差的土水井,水井上方有一个约四米多高的水箱,连接各处的共用水龙头以解决全校的生活用水。学校电源属农村用电线路,经常要为保城市用电而拉闸,停电即停水,本来水井的水量就不足,加上拉闸停电,学校停水是常态,学生和家属用脸盆或水桶蓄水备用。尽管后来学校打了深井和大口井各一口,但深井的水量不足,而大口井的水质更差,有股很难闻的臭气,根本不能使用。生活用水成为学校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学校四周有旱厕四个供师生员工和职工家属使用,厕所卫生由使用者轮流清扫。为晚上起夜方便,几乎每家都备有马桶或痰盂,第二天早上再到厕所倾倒。好在当地农民视粪便为宝,每天晚上有“偷粪”者将厕所的粪便掏得干干净净,省得学校不再雇人清除粪池。

校内有公用浴室一间,内有冷水龙头,师生员工可凭热水票提一桶热水到里面冲洗。师生员工在学校食堂就餐,单独开伙的教职工家属所需主副食品及蜂窝煤可到一公里外的桂溪供销社凭票购买,较为方便。校内有幼儿白托房一间,可为教职工代管幼儿。教职工子女上小学的地方在在三瓦窑场镇,初、高中需步行到高攀桥的得胜中学就读。

从一九六三年下半年开始,成都纺校在三瓦窑简陋的校园内度过了将近十年。到了一九七二年,在上级关照下,成都纺校才开始征地扩建,一栋栋逐步盖起的楼房代替了一九六三年进驻时的一排排古老建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慢慢地改善。

以上回忆,因年代久远,不一定完全准确,敬请当时经历过的老师和职工指正,

编者注:本文作者冯光仲,曾任四川省纺织工业干部学校副校长,已退休。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锦江区小学以及排名
【梓州悦读时光•老照片】罗桥础 王瑞琪‖见证母校历史 发掘文化底蕴
莆田市实验小学学校章程
中央下放8所部属大学入四川,20万招生名额,成都绵阳南充等受益
成都地名文化——三瓦窑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