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旧影 ▏我记忆中的老南门城门屯

成都以前是有城墙城门的

歌曲:一树桃花开(赵照)


参加平谭茶客聚会回来,大家都说如果要写老成都,就要写点接地气的东西,让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得懂,弄得明白,能激起大家的思绪和回忆。
作为土生土长在成都老南门的我,就提笔写一写我记忆中的老南门城门洞,也就是我们那个时候叫的城门屯。


据老成都讲,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都城,它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从未更改城名也不曾迁移城址,平静而祥和地屹立于“天府之国”的腹地。


那个时候的老成都,与中国其它古城差不多,都是挖河建墙,于是就有了护城河和城墙。

一般在城墙东西南北开有四个门,方便市民进出城,这四道门就叫城门洞。老成都人往往把洞念成“屯”,所以又叫城门屯。

据史料记载,老成都的城墙建于明初,在宋、元城基础上筑成,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那儿年生,成都穿城九里三,市区完全包在老城墙之内。

明末时期,成都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加上解放后城市改造和人为破坏,旧城墙几乎消失得无踪无影,城门洞自然也没有了。

我记忆中的老南门城门屯,其实早已没有门洞了,两边也只有断墙残垣。人们把城门洞叫城门屯,我认为还是非常贴切。

出下南大街就是城门屯,右边是城边街和柳荫街,左边是滨江路,前面就是远近闻名的万里桥,也就是后来的老南门大桥。那时的城门屯大约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面积约1500平方),算是老南门最宽阔、最繁杂、最闹热的地带了。

我六七十年代就生活居住在老南门,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城门屯,平时也经常去城门屯买东西、玩耍、凑闹热、看稀奇,对那里再熟悉不过了。


从下南大街出口子,右边就有个邮政局,门口街边上立着个绿色邮筒。

那个时候这个邮局算是南门上最大的了。来这里邮寄信件、包裹、买报纸的人非常多。

邮局邻街外墙上就是阅报栏,由于那个时候花钱买报纸订报纸的人不多,所以来看报纸的人就特别多,经常里三层外三层的,我有时候也拱到前面垫起脚看报纸。

往右边方向走,有一个小巷子,路面坑坑洼洼的,以前是城墙边边的马道,名字叫西都街。口子上有个茶铺和小饭馆,非常闹热。我读书的时候早上经常去那家馆子吃早饭。

那个时候家里如果不做早饭,大人就给一毛钱让我在外面买发糕、馒头、耙红苕吃。

我那个时候正长身体,吃这些总是吃不饱,于是我就到那家小饭馆,花六分钱来三两干饭,再来三分钱的小菜,吃得舒服。节约下来的一分钱,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四两干饭,又经饿,巴适得很。

再往前面走,有一排商铺,里面是卖农资用品的,如锄头,镰刀,粪桶,粪铛铛儿,还有农药,喷雾器之类的。旁边是柳荫街豆制品厂的门市部,卖一些豆腐、豆腐干、豆芽之类的豆制品。

旁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国营菜店,每天一大早就有人排班买菜。

门口街沿边边上都是些收荒匠,摆一副担子,里面都是些收来的破旧衣服、鞋子、帽子、旧钟表,也有古董之类的东西,既收又卖。

城边街口子上就是串串市场,各式各样的人都有,鱼龙混杂,个个鬼鬼祟祟的样子,都是些倒卖票证的。粮票,肉票,烟票,酒票,糖票,油票等各种票证,买卖票证既简单又撇脱。

如果你要卖粮票,就悄悄对人家说,要不要粮票;如果你要买粮票,就问有没有粮票卖。一般买卖成交价都是用手势比划,怕里面混有便衣警察和当时人保组的人。

稳妥的就要人票分离,谈好了,再到路边边上一手交钱,一手交票。卖票的人往往把票让老婆拿着在旁边等着。

我还看见过把票用塑料口袋包着,藏在墙边砖头下面的,都是为了稳妥起见。经常有警察或者人保组的来打击,弄得鸡飞狗跳,四处逃散。

不过有需求就有市场,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一会这些人又聚拢在一起了。政府拿到啥办法都莫得。我也有几次把家里的票证偷偷拿到那里去卖,换点零花钱来用。


过城边街口子就是柳荫街了,街口上有个卖烟的铺子,还有家小馆子,生意都比较好。当然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有个看连环画地方,那个时候有了一分二分零花钱就跑到那里看连环画,还偷偷和邻座的小朋友换着看,经常一看就是一下午。

柳荫街是一条有河,有桥,有古屋,有老庙,有古庵的老街,那里有故事有名人,历史悠久。


出下南大街的左手边就是金子街。口子上有一家牛肉馆子,店面不大,生意却非常好,味美价廉。

牛肉馆子旁边就是一家自行车修理店,还卖一些自行车零部件。

自行车修理铺左边有条小路,可以到城墙上,我们这些半截子娃娃经常从这条小道爬到城墙上放风筝、打游击、捉迷藏。

小路旁边有一家粮店,也算是老南门比较大的粮店了,记得里面还可以用机器加工切面,每次家里面人买切面都是去那里排队购买。

粮店旁边有个斜坡上去,住有好些人家,这些人家大都是那个时候没有房子住,就在城墙边搭一个棚棚,一家人就住在里面,算是老南门的棚户区吧!

旁边就是一个渣子坝,臭气熏天,苍蝇蚊虫到处飞。渣子坝旁边有一些收破烂的棚棚,堆满了废纸,破铜烂铁。

我也经常到那里卖一些牙膏皮皮、破铜烂铁、捡来晒干的橘子皮皮之类的,换来三分五分,当着零花钱用。


黄昏下的城门屯更是闹热,公交车也收班了,街上几乎没有车辆,特别是夏天,看闹热的,乘凉的,买相因的,都来到城门屯。于是卖堆堆菜的、卖打药的、卖耗儿药的、卖旧衣服的、摆地摊的都纷纷出来了。叫卖声,吆喝声一片。

我也经常去买堆堆菜,都是些打瓜菜,有萝卜、海椒、洋芋、秋茄子、白菜之类的,有五分一堆的,也有一毛一堆,既便宜又实惠。


城门屯还经常有卖打药的。我经常拱到人堆堆里面看闹热。卖打药的首先扯个圈子就开始吆喝。

卖打药都是些跑江湖的人,一般身材魁梧,口齿伶俐,妙语连珠。首先来一段江湖行中不可多得的‘亮像’,再表演几刷子武术气功之类的来吸引买主。把江湖买卖说得头头是道,可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那火爆场面无法用语言形容。

卖打药的视顾客多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不同的条口段子信口而出。韵律规整委婉动听,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又像珍珠落玉盘、时而又似弹拔丝弦嘈嘈切切,引人入胜。说口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变化无常妙不可言;为了调节现场气氛,还用花口逗得人群呵呵直笑。

这些人在我心中真是厉害得赛过了活神仙,不论人多少也不慌不忙、手动有序。说得游刃有余、一边表演一边说,经过层层铺垫,大家纷纷争相购买打药,不到个把时辰,就卖完了打药。然后数着票子收摊。

打药一般都是些壮阳生津,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的。至于有没有效果,我们这些半截子娃娃根本不晓得。


看完这边卖打药的,又看旁边卖耗儿药。卖耗儿药的段子既幽默又搞笑,我至今都能朗朗上口:耗儿药、耗儿药,耗儿吃了跑不脱,买得多,闹得多,免得耗儿抱窝窝,买得快,闹得快,免得耗儿谈恋爱。


逢年过节,就有比我们大的街娃在渣子坝划甘蔗和高粱杆。我们这些半截子娃娃就在旁边凑闹热。划甘蔗一般就是三五个人比赛论输赢,看谁划得长,划完了就把甘蔗皮皮摆在地上比长短,划得最短的就算输家,得付买甘蔗的钱。我们这些娃娃就捡划下来的甘蔗皮皮来啃,吃起还是呡甜。


那个时候我在老南门金沙寺小学读书,后来又在十六中念初高中,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经过城门屯。

那时放学都比较早,我们同学几个就在城门屯河边上耍。那个时候的河边上杂草丛生,桉树成片。

由于我们包包头没有钱,我们只能玩玩斗鸡,或者玩打窝、拍纸烟盒、逮猫等。玩得来经常不落屋。夏天汗流浃背,冬天鼻浓口水,一身弄得稀脏。

回家大人总是边收拾边打骂。


记得在“文革”武斗期间,老南门大桥两边都是用沙袋堆的掩体,还架着机关枪,里面的人都是穿军装戴军帽的红卫兵或者穿工作服戴藤帽的造反派,一个个背着抢,吓得我们这些学生娃娃都不敢去上学。说是阻止城里面产业军声援132厂的产业军。

于是往日热闹的城门屯突然冷清下来,街上行人稀稀拉拉,许多铺面都关门歇业。街上时不时枪声大作,南大街两边的梧桐树和邮局墙上都有子弹划过的痕迹。


随着时光的飞逝,城市的变迁,老南门城门屯早已是今非昔比,往日热闹繁杂的城门屯已消失得无踪无影。

如今一座跨河高架桥横穿而过,两边高楼林立,过去粮店那一片被时代锦江国际酒店所取代,邮局变成了月亮村KTV。

过去的城门屯只留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了。


下一篇再见!


平叔闲谭

听平叔摆龙门阵

微信:psxt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成都的城墙旧事
老成都
活着的南门
朱雀门
下一站,小南门!
老照片:长沙老九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